从主控思想论丹尼·博伊尔的创作阶段转变

2019-07-31 09:26雷一蕾
电影新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麦基丹尼罗伯特

雷一蕾

早在1996年,《猜火车》的横空出世就让博伊尔树立了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2008年更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横扫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重要奖项,让博伊尔进入主流观众视野。从英国到好莱坞,不论是小成本的独立电影还是好莱坞的大制作,都不乏极具观赏性和思想性的佳作。在博伊尔的创作历程中,创作风格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折。“主控思想”承载着故事从原型/生活到具体呈现(电影)转变过程中的思想核心。而这个思想核心如何控制着作品呈现,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因此,在分析丹尼·博伊尔不同阶段创作的风格变化,以及创作背后体现的作者心态转变,罗伯特·麦基提出的“主控思想”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分析角度。

一、主控思想在博伊尔电影中的呈现方式

“主控思想”(master thought)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麦基就影视创作提出的一个概念。麦基在他的电影编剧学专著《故事》中提出:主控思想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会从故事开始时的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①对主控思想的解释,可以从故事/文本和电影作者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故事和电影文本层面来看,可以将主控思想理解为贯穿故事的脊椎,它对故事情节和走向占据主导作用并参与到人物塑造,决定了影片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但“主控思想”并非只存在于编剧技巧,从电影作者的创作层面来看,“主控思想”承载着故事从原型/生活到具体呈现(电影)转变过程中的思想核心。而这个思想核心如何控制作品呈现,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就主控思想的组成而言,罗伯特·麦基又将其分解为两部分:价值和原因。“它(主控思想)明确鉴定出最后一幕高潮中故事重大价值的正面或者负面,并同时鉴定出这一价值何以转化为现在这一最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价值是指具有正面或负面负荷的首要价值,它作为故事最后动作的一个结果来到任务的世界或生活中。原因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或者世界之所以转化为最后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因素。从故事结尾回溯到故事开头,我们便能从这一价值得以存在的人物、社会或者环境深处,探知到这一原因。”②从罗伯特·麦基对这主控思想的解构来看,电影文本中所体现的主控思想不仅是作者价值观的表达,同时要在故事当中体现价值观何以成型,而在对原因的解释当中,就体现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挖掘和对社会环境的观察反思。

以博伊尔电影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猜火车》《海滩》《127小时》中都塑造了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叛逆青年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对于这些角色的选取,博伊尔将视角定格在社会边缘的堕落群体,展现出不一样的另类残酷青春。“青春影片总是给人带来朝气、欢乐及希望,象征着活力与美好,但是丹尼·博伊尔的电影却大相径庭,他将镜头定格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彷徨的群体。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虽有远大的梦想,但他处于叛逆和迷惑的阶段,丹尼·博伊尔通过影片呼唤人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反思。”③博伊尔喜欢选择不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的边缘普通人作为自己影片的主人公,这些人正是因为不用扮演太多为大众所接受的社会角色,往往更能表现真实的心理活动。但博伊尔对于人性问题的持续关注还意在探讨文明时代背景之下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人的悲剧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性格所造成,而往往更是社会现实的某种牺牲品。

博伊尔在这些作品中所展示的残酷青春虽然并非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依然能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其原因就在于导演在揭露这些角色的堕落和自我毁灭的同时,并非止步于展示和批评层面,同时用相当笔墨描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们自身思想状态的迷茫困惑,让观众认识到(虽然未必赞同)这些青年为何宁可选择在泥淖中沉沦也不远回归主流社会,即麦基所说的“主人公的生活或者世界之所以转化为最后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因素”。这不仅体现了丹尼·博伊尔身为电影导演严肃的创作态度,也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二、主控思想在博伊尔创作中的转变

1. 博伊尔创作时期的划分

丹尼·博伊尔的电影创作涉猎题材广泛,涵盖了喜剧、科幻、犯罪、爱情等类型电影。博伊尔早期的代表作《浅坟》和《猜火车》是典型的小成本独立制作,不仅视觉上充斥着暴力,在情感价值上,也剑走偏锋,对西方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观念无情嘲讽和戏谑。这两部电影将视角定格在社会边缘的叛逆青年,他们执著于放浪不羁的生活状态,对一潭死水的中产阶级生活不屑一顾,并在性、毒品和犯罪中沉沦不能自拔。然而在展现这些社会边缘青年的不堪时,批判的矛头却不仅仅指向这些青年的堕落与不负责任,也讽刺了主流社会对他们的迫害和“普世价值”的虚伪矛盾。在黑色幽默与视觉暴力的表象下,作品呈现出辛辣与暴戾的气质。博伊尔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海滩》,从这一部作品开始,丹尼·博伊尔的创作进入“蓝色时期”,这一时期的丹尼·博伊尔一改原先叛逆张狂的个性,突然内敛深沉起来,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是注重挖掘人性的黑暗面,电影情绪也从讽刺转为悲观。这两部科幻灾难题材的电影将主要笔墨放在了一小群人类组成的“微型社会”当中,通过极端环境下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揭露人性中的自私、猜忌甚至自我毁灭的倾向,电影最令人恐怖的元素不是外部世界的灾难而是人性深处的黑暗,有人性本身的恶而产生绝望情绪。这一时期博伊尔合作的演员也从油滑叛逆的伊万·麦克格雷格过渡到希里安·墨菲。希里安·墨菲在电影界以阴柔犹豫的气质著称,他在这一时期接连主演了《惊变28天》《太阳浩劫》两部代表作,演员自身的气质也十分符合这一时期博伊尔的角色特质和电影基调。金色时期的博伊尔,其风格转变是全方位的:一改之前的低调打光,画面明亮鲜艳;主人公也不再是反道德角色设定,充满阳光朝气;暴戾和绝望的情绪一扫而空,着重体现人性的光明面,甚至故事本身也积极励志。不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还是《127小时》都将主人公塑造成为典型的正面形象,以自身的质朴、善良、坚毅的美好品质对抗世界的残酷与命运的不幸,给观众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这两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博伊尔在黑色时期的躁动与活力得到回归,但已不再尖刻辛辣,这一时期的作品也为博伊尔赢得了更广泛的电影受众。

2. 作品中主控思想的分类与体现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理论中指出:作家及其讲述的故事,根据其主控思想的情感负荷,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反讽主义、悲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根据对丹尼·博伊尔创作阶段的划分,这三个类别的主控思想恰好反映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当中。

反讽主义作为主控思想,并非是指电影以讽刺为目标,而是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原型有复杂角度的观察和两面性理解,体现在电影中则兼具上扬与低落的情绪。反讽主义的故事当中,悲观与理想的情绪兼而有之,罗伯特·麦基认为“上扬/低落结局”故事表达出了真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在黑色时期的创作当中,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占据了博伊尔电影的主导地位。在博伊尔早期代表作《浅坟》和《猜火车》中,反讽主义体现得最为明显:主人公都是身处社会边缘、带有道德瑕疵的人物,他们面对的生活则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状态,一方面他们沉迷于自我堕落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对回归正常生活不时产生冲动。但是作为主流社会的失败者,他们只能处于对正常社会的排斥与渴望之间徘徊。而最具反讽意味的部分在于:主人公最终必须通过反道德手段得到“救赎”。罗伯特·麦基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发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却演化出一种具有高度反讽意义的成功故事:救赎情节。主人公追求的价值曾经是令人仰慕的金钱、名声、事业、爱情、胜利、成功,但由于痴迷和盲目,这些追求却把他们逼到了自我毁灭的边缘……主人公牺牲梦想(正面),一种已经变成灵魂腐蚀剂的不正常一面(负面)的价值,以获得一份诚实的、清醒的、平衡的生活(正面)。”④麦基在这段描述中所谓的“救赎”,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有时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抛弃和背叛,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获得的“救赎”。这一点在对博伊尔黑色时期的电影同样适用:主人公最终获得救赎的标志是以成功者的身份回归,而实现的方式,并非在堕落的道路上悬崖勒马,而是以变本加厉的堕落方式—背叛来获得最终回归社会的资本,在这两部电影中,这种资本都是一笔沾满鲜血和罪恶的不义之财。相对于好莱坞电影对反讽的处理方式,博伊尔在这两部电影中,将反讽体现得更为尖锐和辛辣。

图1.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悲观主义作为电影的主控思想,依据的标准是负面的情感负荷带来的低落情绪,这一类电影又被罗伯特·麦基称之为“低落结局”电影。“‘低落结局’故事表达的是我们的疾世愤俗、失落感和时运不济之叹,是对文明堕落和人性阴暗面的一种具有负面负荷的观感;使我们所害怕发生而又明知它会时常发生的人生境遇。”⑤这一时期的博伊尔,其作品主要体现出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这一时期的作品《海滩》《惊变28天》《太阳浩劫》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文明堕落和人性阴暗面的一种具有负面负荷的观感,由低落情绪占据主导的影片气质。不同于好莱坞常规的类型片手法,作为犯罪类型的《海滩》、恐怖片的《惊变28天》和科幻片的《太阳浩劫》的重点叙事并没有放在惊心动魄的犯罪和人类末日的惊悚场面,而是聚焦在一群被革离的社会边缘人和幸存者。在这三部电影当中,作为群像出现的主要人物,都被安置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当中,从而形成一个微缩的社会模型,在这样的微型社会中,人性当中的自私、猜忌等阴暗面得以暴露和放大。虽然这样的极端环境是电影虚构的,但本质上电影中的社会模型所影射的是真实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尔虞我诈以及人性深处的阴暗面和作恶的冲动。尽管故事结局以“光明的尾巴”结束,但故事进展中流露的对现实和人性的悲观情绪,才是观众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时期的电影是丹尼·博伊尔初闯好莱坞的创作,电影的市场反应比较冷淡。事实上在好莱坞,悲观主义的电影比重很小,因为“悲观现实是人们基于回避的严酷真理”。⑥深谙观众心理的好莱坞自然不会大量出产不能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影片。一定程度上来说,市场的遇冷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博伊尔电影中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

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带有积极向上和鼓舞人心的情感倾向,以理想主义为主导的故事,也被麦基称为“上扬结局”故事。“‘上扬结局’故事表达的是乐观、希望和人类的梦想,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具有正面负荷的观点;我们所希望的生活图景。”⑦理想主义成为主控思想,是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标志,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丹尼·博伊尔在当年的美国电影学院奖大获丰收,也将自己的电影生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从这部电影到《127小时》,博伊尔的电影一反常态充地满乐观主义精神,传达出希望与梦想等美好愿景。虽然在这两部电影中,故事的主角依然是博伊尔钟爱的社会边缘人,但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朝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不论是混迹贫民窟的印度男孩,还是身处险境的美国探险青年,都不再是底层卑劣人性的代表,反而展现出纯真、善良、正义、勇敢的品质,突出人性的光辉。电影的故事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都以“上扬结局”画上句号。“上扬结局”并非单指故事表面上所描述的获得财富与爱情、得到拯救、回归亲情的故事情节,更深层次的含义还包括达成“上扬结局”的方式,即罗伯特·麦基指在“主控思想”中提出的“价值加原因”中的“原因”。《浅坟》《猜火车》中的主人公以反道德的方式获得救赎,从而将主控思想导向了反讽。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127小时》中,主人公则依靠自身的可贵品质和意志力,救赎爱情、生命与亲情,向观众传达了人类的道德力量可以成就奇迹的正面情感负荷,从而在紧张的电影情节之外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和情感满足。这两部电影中体现出的理想主义也让丹尼·博伊尔在好莱坞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其后拍摄的传记片《史蒂夫·乔布斯》依然保持了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将乔布斯的人生焦点定格在人性与亲情的救赎上,上映后深受观众好评。金色时期的到来,不仅让丹尼·博伊尔的电影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丹尼·博伊尔踏上好莱坞的康庄大道,电影事业迎来金色时期。

结语

丹尼·博伊尔创作丰富,题材多变,在不同创作阶段中对主控思想的把控更是展现了他导演才华的全面性:他既是商业电影的宠儿,也是艺术电影领域的奇才。从商业成绩和奖项的肯定上来说,金色时期是丹尼·博伊尔的创作巅峰。但在影迷心中,《猜火车》和《浅坟》才是公认的经典。值得注意的是,在博伊尔作品的主控思想悄然发生改变的背后,也是他从小成本独立制作转向好莱坞的事业轨迹,说明博伊尔创作转变的背后,有市场和资本的干预。这也印证了艺术电影的创作必须坚守作者的独立性,这是国内电影市场繁荣的同时,每一个坚持艺术理念的电影人所要坚守的原则。

【注释】

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30.

②[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30-131.

③赵飞、刘晓冕.丹尼·博伊尔电影的主题思想与黑色人物[J].电影文学,2015(10):74.

④[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42.

⑤[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40.

⑥[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41.

⑦[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39.

猜你喜欢
麦基丹尼罗伯特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勘测小行星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乌龟丹尼
大不同
骇图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原谅那个保罗
我并不完美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