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语境下文学作品的媒介形态及时间结构

2019-08-01 01:12赵雪蕾
戏剧之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赵雪蕾

【摘 要】由于后人类语境中中的媒介不同,与其相对应的文学作品和文本篇幅、时间结构产生了一种特定的联系。文学活动中形成动态的时间计量是以文学作品的篇幅为基础的,同时,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也包括时间。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时间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审美经验的获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由于承载和传播的媒介不同,各自的时间结构也各不相同。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在后人类语镜下文学作品的媒介形态和时间结构。

【关键词】后人类;文学作品;时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238-01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思考事情的角度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在当下生活中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文化现实就是人工智能无限接近人类,同时又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后人类话语和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在后人类话语的语言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如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增加,出现印刷文本,电子文本和视频改编等多种形式共存的局面。即使是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呈現出来时,文本建构内部便会有不同的时间结构。因此,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也发生了变化。

一、文本篇幅与时间计量

我们在评论作品的好坏时,往往不会关注到作品的篇幅,因为作品的长短并不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出本身质量的好坏。所以我们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时候,经常遗漏掉文学作品的形式和价值。唯一一个区别短篇和中篇小说和长篇的标准就是文字数。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定的空间卷,读者的读书活动在对应的空间卷中进行。作者的作文和读者们开展这种动态文学活动时,也形成了时间尺度。时间是人们讲故事、感知世界的内在基础。人类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整理由感觉产生的东西,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文学作品的长度是文学活动中一个动态的时间尺度,时间深刻地影响了文字含义的生成和审美体验的获得。

二、文学作品的媒介转换与时间结构

如果我们要对文学文本的长度和时间进行探讨,首先要确定文学文本是在文学媒介载体上印刷的文本或电子文本。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此时,文学作品已经转化为媒介。文学作品的媒介转化使作品产生了多种文本。数字媒体及其所促进的文学文本多样化,是后人类语境中不可避免的文学事件。从小说到影视剧,文本在跨媒体条件下的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形象艺术有关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创作时间、工作时间、欣赏时间和传播时间,每种时间都可以更仔细地加以区分。文学作品转化为媒介后,创作时间、创作时间和欣赏原著的时间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康德的时间观中,即从人的内在精神维度来看,在跨媒体条件下,主体所引发的工作时间和欣赏时间是最具可比性的时间问题。作品时间的变化和读者对文本接受的时间尺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内在心理感知。因此,文学作品的媒介转型及其内在的时间结构影响了作品的接受,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文学景观。

例如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白鹿原》,在剧集篇幅上长达85集,不仅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就连口碑也是极高的。该电视剧对小说《白鹿原》做到了最高程度的还原,为了能够写好剧本,编剧甚至在陈忠实家请教学习长达几个月。电视剧因为其篇幅,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像电影那样大量的压缩故事情节,相反,流出了足够的空间体量,从而创设了一个宏大的影视美学。通过对比《白鹿原》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时间对于作品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电影版的《白鹿原》在上映后得到唾骂,被评为烂片,但是同时期的电视剧则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后人类的语境下存在着多种的媒介形态,如文字媒介、影像媒介、网络媒介,等等。每种媒介形态都有着自己的时间结构。而文学作品中媒介之间的转换也不是偶然的文学事件,相反,它是后人类语境下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命题。文学文本的篇幅是由时间来计量的,而读者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是啊,耗费的时间则体现了读者内在心理流程。当文学文本进行媒介转换,文本篇幅大小转变为电影电视剧的播放时间。因此,在转换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时间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媒介决定了文本的存在方式,同时,文本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产生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6-37.

[2]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M].胡其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96.

[4][6]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0+956.

[5]雅克·朗西埃.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M].赵子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8.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例谈——以近三年高考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