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成因

2019-08-06 19:20刘咏姝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爱情悲剧俄国安娜

刘咏姝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风采的人物,她为了爱情抛弃一切,但最终却落得失去一切,卧轨自杀。她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叹息,本文旨在分析这种悲剧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在当时那样一个“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的社会转型时代,她无疑是进步的,她冲出家庭,抛弃一切,去追求爱情。但她又是保守、矛盾、痛苦的,因为她作为一个受传统贵族教育熏陶的人,她无法摆脱上流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上带给她的重负。她为爱出走,也为爱而死,她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但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旨在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索。

一. 安娜自身的原因

安娜出身于贵族家庭,她从小就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一切都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她的“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但是她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了八年无爱的婚姻生活,所以她的勃勃生机与对爱情的向往被压抑了,但它们不会消失,所以伏伦斯基会看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这种生机与青春是安娜生命原动力的体现,而这种原动力因为顺从着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她从小所受的贵族传统教育,所以被压抑着。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安娜这八年来心智与社会阅历的增长,它就会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展示出来,而且压抑愈久,反弹就越强烈。所以,当她遇到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并对她进行疯狂追求的伏伦斯基,她的爱情与生命力便被唤醒了。尽管她知道伏伦斯基是个花花公子,当时还在追求吉娣,但她还是无法自控地爱上了他。盲目的爱情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安娜执着地追求着幸福,在书中她曾经说过:“我是一活生生的人,我没有罪,我需要爱情,我需要生活。”她身上被压抑的生机让她无比向往爱情,她能够抛弃一切和伏伦斯基私奔,就说明在她的心目中爱情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等到后来她被社会孤立,与儿子隔绝,她的一切都被剥夺时,爱情更成为了她生命的唯一,她把爱情“当成她的生活的全部的兴趣”。当爱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随之而来的就是无休无止的占有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爱情具有激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质。”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伴随着垄断的欲望”。她希望伏伦斯基能像当初自己抛弃一切(社会地位、家庭、儿子)一样,放弃社交甚至是放弃自由活动的权利,为自己奉献一切。她对爱情的强度永不满足,将伏伦斯基一切相關活动完全看做是对自己感情的转移,时时刻刻担心爱情的冷淡,所以她不断装扮自己,保持美丽,以伏伦斯基的爱好为自己的爱好。而伏伦斯基面对安娜这种病态占有欲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我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 , 就是不能牺牲我男子汉的独立性”。这说明安娜的担心也是正确的,两个人热恋期已过,伏伦斯基越来越热衷于社交,已经有些厌倦和冷淡了。当时的她(第七部之前)既恼恨伏伦斯基的冷淡,又不可救药地爱着他,保加利亚著名学者瓦西列夫在其《情爱论》中说:“在爱情中遭到挫折的,既仇恨自己感情的对象,同时又仍旧爱着他,这种意识的分裂可能导致心理失常”。所以说到后来(第七部)她那疯狂而不顾一切,越来越自私、专横、偏执、变态的爱情,和安娜本人的偏执、乖戾、自私、暴躁、怀疑、恐惧、善妒,以及卧轨自杀之前的精神恍惚、迷幻,都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神经质和躁郁质)。再加上最后两个人之间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次大吵大闹,直到最后“公开承认感情冷淡了”更为安娜的心理疾病雪上加霜。

最后安娜自己也说:“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

安娜的这种心理疾病是导致她最后爱情悲剧和死亡的直接因素,但是这种心理疾病不只是来自占有欲得不到满足,也因为安娜自从爱上伏伦斯基之后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受到精神上的折磨,这也是她最后神经质的原因。

这些心理压力来自方方面面。第一,安娜是在传统贵族教育的熏陶下成长的,虽然她追求爱情与个性解放,但她仍会不自觉地屈从于贵族社会的道德原则和扼杀人性的宗教势力,在追求中怀疑着、摇摆着。她厌倦丈夫卡列宁,却又有时觉得愧疚,觉得自己是罪恶的,也曾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罪女人,是一个坏女人,而卡列宁是个忠实、善良的好人。而和渥伦斯基在一起,她一方面觉得伏伦斯基是她在世上唯一的幸福之源,另一方面觉得伏伦斯基是造成她痛苦的罪恶之因,她始终感到“精神上的裸体”,几乎无地自容。

第二,她的母性也带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同卡列宁的八年无爱的婚姻生活中,儿子谢辽查使她快乐的源泉,可以说她的身上是充满母性的。但是在她身上母性和爱情是矛盾的,伏伦斯基不喜欢谢辽查,而安娜离婚就必然失去儿子。这使既爱孩子又爱情人的安娜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另外,安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儿子才无法下决心离婚,而不能使关系合法化也是安娜伏伦斯基冷淡的重要原因。总之,她在女儿性(爱情)、母性、妻性的矛盾中煎熬,而这种矛盾长期无法解决,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她变得神经质。

第三,安娜天性是一个坦诚、正直、坚定、敢做敢当的人。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虚伪和欺骗,她不愿意屈服于虚伪的社会,不愿像众多的上流社会的女人那样,既拥有“婚姻的补充形式”,又能保持社会所能接受的“体面”。但她因为爱情又“不能不说谎和欺骗”,这让她感到屈辱,她的羞耻感和负罪感使她产生了“原罪”意识,在拥有爱情的同时又不得不时时忏悔。

以上三点同她对于爱情占有欲,担心失去渥伦斯基那种纠结不断的猜疑、嫉妒和对他逐渐冷淡的恐惧,共同造成了安娜的心理疾病——神经质和躁郁质。伏伦斯基对这样的安娜失去了兴趣,导致了两人爱情的悲剧。

二. 伏伦斯基的原因

伏伦斯基是“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活标本”,他一开始追求安娜其实就带有一种猎艳的色彩。从一开始他就是个个人主义者,不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追求安娜是为了满足个人自私的享乐主义和虚荣心。虽然在安娜的爱情的感应下,他的感情开始变得严肃专一了,但他的爱情始终只停留在对于安娜的美貌和纯情的吸引与感动的表层1,他只知道和安娜寻欢作乐。但他并没有窥见安娜的精神境界,他完全无法理解安娜身上母性与爱情冲突的痛苦,甚至对谢辽查怀有敌意。更无法理解和忍受安娜那种出于爱情而不断加深的占有欲。他知道安娜被社会抛弃又多么痛苦,但他却不能像安娜一样抛弃一切,两个人付出的爱情是完全不对等的。

另外伏伦斯基也有强烈的功名心,追求安娜到手后,暂时蛰伏的“功名心的蠕虫”就觉醒了。拜伦说的好:“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2第五部最后当安娜毅然去看歌剧而受辱时他虽然也同情她,但更多的是怪安娜惹事,让他和她难堪。说明伏伦斯基最终成为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归顺者,但安娜却是一个叛逆者,于是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所以,当伏伦斯基这种对爱情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态度、对功名和社交的渴望与自由主义遇上安娜那种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勇气和不断加深的占有欲时,必然导致女方的悲剧。爱情对伏伦斯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离开家后的安娜的一切。两个人不同的观念导致了最后的悲劇。

三.卡列宁的原因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他缺少亲人,也没有朋友,所以从小对于情感的体验就很少。又因为热衷仕途,还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似乎真的已经戒除了七情六欲,剩下的只是机械的,机器人般的躯壳了,他就像公文一样索然无味、冷漠、虚伪。他不需要爱情,同安娜的婚姻只“是由上帝结合的”。他眼中的妻子,只是一个角色,只是家庭的标志,而不是需要赋予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他压抑了安娜的生机,带给了安娜痛苦。

在家庭生活中他不在乎安娜是否爱别人,而是更在乎社会的舆论和保持体面的问题,当安娜使他被人议论时,他才会警告安娜。他面对安娜的出轨,在她没有私奔之前,只是一味想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回避问题,以保持体面,而离婚就会破坏体面,并且因为他基督徒的身份,所以他拒绝离婚。他考虑的是自己的体面和仕途,完全不怜悯安娜在马场向他坦白时崩溃般的痛苦。他的虚伪,无情,自私,刻毒,伪善对安娜造成了巨大的迫害。他坚决不将儿子的抚养权给安娜,让她不得不在很长时间内在爱人和儿子之间徘徊,并且因为得不到法律上的恋爱自由而惴惴不安,这带给她极大的精神折磨和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她最后的神经质和躁郁质,导致了悲剧。

四.社会原因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正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一方面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的强力冲击下,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人们要求自由和解放,但同时封建保守势力也十分强大。贵族们保守而腐朽,他们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而不事生产,他们成日无所事事到处做客,用虚伪伪装自己去交际应酬并且乐此不疲,很多人醉生梦死债台高筑。在婚姻上他们各有情人——“婚姻的补充形式”,又虚伪地保持“体面”。由这些人组成的上流社会腐朽透顶,他们允许在神圣的婚姻的外表下男男女女耽于情欲,却绝不给妇女少许她应享受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他们排斥安娜,就是因为她打破了这种表面的体面,因为她渴望自由而真诚的爱。他们比安娜“坏上千百倍”,却连起伙来迫害安娜。

另外,当时的俄国教会认为,结婚与离婚绝对不能以爱与不爱为依据,一切事物都是上帝意志的表现,神圣不可侵犯。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其实就是不准离婚的,这种不通情理的教规,让安娜永远无法获得恋爱的自由,也让卡列宁有了拒不离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些都导致了安娜的悲剧。

总而言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这也使她最后的死亡显得无比悲壮,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她来说爱情就等于生命,最终她失去爱情而卧轨自杀,令人不胜唏嘘感叹。

参考文献:

[1] 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7年

[2] 马玉敏.《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J]. 2004年

[3] 努丽亚.《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的悲剧意识透析》[J].2004年

[4] 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展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5] 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87 年版

注释:

1.努丽亚.《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的悲剧意识透析》[J].2004年

2.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展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猜你喜欢
爱情悲剧俄国安娜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简析《花月痕》中韦痴珠和刘秋痕的爱情悲剧
浅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
小猫安娜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