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苗乡

2019-08-06 17:37唐晓雪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镇巴苗乡

唐晓雪

摘 要:通过对镇巴苗族历史和现状的调查,试图探索出其民族文化保存的经验。尽可能提出具有范式作用的促进移民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解决已发现的矛盾冲突点,为镇巴苗族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少数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巴;苗乡;民族记忆;民族发展模式

一、记忆中的镇巴苗族

镇巴县隶属于陕西汉中,是目前已知的西北五省最大的苗族聚集地,也是全国最北端的苗乡。地方志可参考的有清朝光绪年间修撰的《定远厅志》(定远厅即现镇巴县)。

在整理完现有资料后,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即镇巴苗族并非本土自生的,而是在苗族第五次大迁徙背景下进行的移民;至于其来源地,应当如张济民所言来自贵州遵义 ;至于迁徙原因,应当是躲避天灾人祸而至汉中。

二、走进最北苗乡——镇巴

陕西镇巴这支苗族迁入镇巴县城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在当地汉文化的大环境之下,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完全同化,而是保存了一部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当地苗民部分家庭中存在不吃牛肉的习俗,仍有苗民懂得苗语,能对苗族长辈的生活习俗侃侃而谈。保留有部分节庆盛典,兴办篝火晚会、长桌宴席等。在婚礼节庆上,重视苗族传统服饰首饰的穿戴。说明当地苗族对本民族文化仍有一定认同归属感。

2014年镇巴县青水镇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镇政府加强了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并编制了《青水镇朱家岭村少数民族聚集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方案》。由镇政府主导,围绕“环境优美镇、民族特色镇、富裕和谐镇”的发展思路,极大提升了苗乡旅游文化的品位,以苗乡的亮丽名片来吸引外界的关注和向往。政府政策的利好使得青水镇居民生存状况极大改善。

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中也面临着困境。政府开展以扶贫和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苗文化振兴中,追求和保护的“苗文化”与当地继承下来的本脉,独具特色的镇巴苗族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性。政府所鼓励发展的苗文化是一种对苗文化的传统印象,积极推行引进贵州苗族的范式文化,以达到吸引游客、打响知名度的目的,在发展当地苗文化的基础上试图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镇巴苗族文化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因素面临着艰难的继承困境,面临着纵向流传的断裂危险,汉化程度严重。想要仅靠当地苗民努力实现镇巴苗族文化复兴,探寻文化之根、追寻文化记忆绝非易事。这种现实的窘境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通过对当地苗族历史和现状的调查,试图探索出其民族文化保存的经验。尽可能提出具有范式作用的促进移民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解决已发现的矛盾冲突点,为镇巴苗族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少数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三、镇巴苗族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及识别

(一)历史上的身份认同

1.康雍乾时期

在康雍乾三朝,“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过程中苗人族群与满汉族群发生了民族矛盾和反压迫斗争。清代苗族人民举行过三次大起义。镇巴苗的原支遵义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躲避战乱逃荒为由,六姓迁入陕西境内镇巴县。

由于物质条件所限,迁入的这只花苗虽然无法完全保留本来的族群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苗族族群的特质特点的,如善于制弩,撑伞完婚,饰用五彩等可以看出镇巴苗族刚迁入时保持着对于本族群文化身份的强烈认同。

2.清朝末期

随着清朝末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恶化和激化,大规模的苗民起义再度爆发。镇巴苗在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传承苗族的文化特征的同时,由于官方上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民族歧视政策,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身份进行隐瞒,对族群的弱势状态进行保护,与当地的汉族人进行了空间和心理上的双重隔离。他们的后续迁居地点可以看出,他们依旧选址偏僻,且与汉族人的来往不多。

3.民国时期

民国后期,镇巴苗的六姓之中有两姓绝户,且其人口并没有增加而是非常稀少,这一方面是族内通婚和聚居所致,一方面则是因为民国时期物质条件的匮乏和居住地的环境破坏。

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劣,在缺乏传承人和传承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本民族文化特征(苗绣、苗语等)的传承就显得十分艰难。这一时期镇巴苗依旧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环境下,努力求存,与汉族的融合并不理想,在故意隐瞒其族群深分的情况下,同时其族群认同依然存在。

4.解放战争及建国以来

建国以来,民族识别工作陆续开展,民族地区的调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立都为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建国以来,镇巴苗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户数也不断增加,镇巴苗更多的走下山,与当地汉族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镇巴苗族逐渐本土化,与当地的汉族人通婚,逐渐汉化。

综上。四个时期,历史上镇巴苗族的身份认同由族群认同为主转向社会认同为主。在建国以前,镇巴苗的族群认同强烈,族群分化差别意识较强,民族情感体验和信仰较强,自身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保持较好;建国后镇巴苗族的族群认同向社会认同转化,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往来,在民族特征上逐渐汉化。民族身份得到承认,但民族的特征减弱。

(二)现代镇巴苗族的身份认同

我们发现政府对于苗族有着特殊的分房的优惠政策,目的就是吸引还在山上的苗族下山。且当地政府和旅游局积极帮助苗户脱贫和进行文化身份的重归。

苗族居民的姓氏有刘、吴、马、李、卢五姓,这与原来迁来的熊、陶、李、杨、吴、马姓相当重合,至少有三姓重合,而多出来的刘姓和卢姓,则可以印证镇巴苗族与当地汉族的通婚情况,能够说明镇巴苗族已经逐渐汉化。

苗族居民家庭普遍都是一户四口,父母加上两个小孩。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消失”则说明了苗族老人不肯下山,依然居住在原来的聚居地。

在镇巴,苗族和汉族人的建筑单位呈现出杂居的特点,苗族会过汉族的中秋节,元宵节,而汉族也会参加苗族的篝火晚会和长桌宴席。

镇巴苗族男性有外出务工的情况,而也有外地的苗族迁入镇巴的情况。

四、政府相关政策探究

县政府重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及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对镇巴的独特文化底蕴进行了开发保护。在积极构建苗族文化氛围、引导发展苗文化,帮助苗民追寻历史记忆、获得本民族认同感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调研地发现的成果汇总如下:

(一)积极承担引导责任,制定一系列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

(三)发展建立苗族新村,扩建特色民居鼓励居住

(四)挖掘传承苗族文化,推动苗族历史记忆复兴

(五)发展苗乡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升级发展

(六)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苗乡经济旅游建设

五、镇巴县苗乡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镇巴县的苗族模式我們发现以下三点问题:

一、苗文化已经成为镇巴县的主打文化之一。镇巴县的建筑、市容(中都融入了苗文化元素,并在对外旅游宣传中进行着重强调,尤其在镇巴县青水镇的旅游产业中有所体现。

二、苗民的“记忆困境”和苗文化“本脉流失”的现状。青水镇的苗民大部分汉化严重,迁到此地的苗民要回想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已十分困难,原本的本脉文化已经失传。镇巴苗民所展现的苗文化,是游客、政府期望中的苗文化,是贵州苗族的复制模式,而不是他们自己独具地域特色和发展融合的苗文化。

三、政府的文化抢救具有经济和民生上的考虑,主要针对族群的生存问题,而轻于其文化上的塑造。

猜你喜欢
镇巴苗乡
幸福苗乡万年长
Chinese fashion gaining foothold overseas
Applications of VR
注重思维过程 提高解题教学有效性—以高考压轴点极值偏移问题为例
例谈抽象函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苗乡集市
美丽苗乡我的家
巴山深处民歌风——镇巴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综述
苗乡蝶语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