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招录取骗局

2019-08-07 02:03江寒
人民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骗局志愿渠道

江寒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急切、复杂、侥幸的心理,通过手机、网络发布各种上大学的诱惑信息,比如发放奖学金、补助金、录取通知书等。面对送上门的“意外之喜”,部分考生和家长没能保持冷静,不知不觉跌入不法分子早已布下的陷阱之中。

近日,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总结分析了历年来“冷饭热炒”的涉及考试阶段的谣言,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能信“意外之喜”,不能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不能信“钱学交易”和“特殊渠道”。三部门送给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句话:莫信谣传谣,只要通过省级招办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查询核验,“李鬼”必会露马脚。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都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不要听信走所谓“内部渠道”的捷径,所有招生信息查询和录取均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美丽诱惑背后暗藏陷阱

高考刚结束,河南考生小周在高考复习群里看到交钱可以提前查分的消息。小周迅速通过微信向联系人转账500元,并告知对方自己的考试相关信息。转账后,小周被对方拉黑,无法再取得联系。小周不仅没有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绩,反而不断收到各种骚扰电话。

类似小周一样的受骗者还有很多。安徽某县考生小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通知小李县里正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的情况调查,如果小李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可先缴纳500元押金,届时持录取通知书申请领取1000元“高考补助金”并取回押金。因该“工作人员”可准确说出自己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小李便深信不疑,按照对方要求到银行ATM机向指定账户汇款500元,之后再无法与该“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来小李在父母陪同下到县教育局咨询才知上当受骗。

在高考录取之前,北京考生家长宋先生就收到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自称从内部渠道得知其子在高考及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故提前录取到本校外语专业。宋先生对该著名大学对孩子的肯定及录取行为十分感动,立即按通知书上留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并向指定账户转了2万元的入学占位费。直至后期考生被其他学校录取并在北京市教育考试官方网站查询确认后,宋先生一家才大梦初醒,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针对考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特别是高考时希望子女能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愿望,近年来一些商业机构涌入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各种噱头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如“精准定位院校”“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志愿推荐成功率大于99%”,等等。专家还被包装成“特约”“首席”“明星”“金牌”等。收费更是高得离谱,有的是4万元起,有的是5万元套餐。教育、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在一次联合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中发现,总部设在北京的某公司在全国十几个省设了教育培训的加盟店,属于无证经营。其主打的“志愿填报”业务更是荒唐,很多网络、电话“志愿填报专家”竟然没上过大学,他们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辅导费用在2万元左右。部分考生家长在交流后明显认为无用,而有的家长仍深信不疑。

骗局主要有两种

这些骗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考生和家长对考试工作相关环节不了解的“信息弱势”,设置“交信息费可提前查分”“交押金领取高考补助金”或“交入学占位费获得提前录取资格”等骗局。一些考生和家长相信这类骗局,主要是出于对教育考试部门的信任,他们的问题仅仅在于太过轻信,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严格说来他们自身并无大错。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高考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能够识破“交押金领取高考补助金”之类的谣言。另一方面,这类行骗案件中,几乎每个考生都出现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不法分子正是通过非法获取的考生个人信息,取得了考生或家长的信任而行骗。有关部门查办这类案件,应当从考生信息泄露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深挖学校、教育部门和考试部门中可能存在的“内鬼”,彻底清除“内鬼”,斩断非法交易考生信息的“黑手”,从源头上遏制、严打这一类“高考骗局”。

另一种高考谣言及相应的骗局,是利用一些考生和家长“病急乱投医”的急切心情,利用他们对高考工作的误解误读而形成的“不走大门走后门”的侥幸心理,精心设置“花钱买高考试题和答案”“花钱改成绩”“特殊渠道上大学”等骗局。一些考生和家长相信这类骗局,主要是出于对所谓“钱学交易”“特殊渠道”的信任,也就是对有关高考非法操作和腐败交易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本身是十分错误的认识,因此严格说来,这类骗局中上当受骗的考生和家长,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过失和过错。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关键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高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严肃性,知晓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坚定决心与铁腕举措,从而打消考生和家长走捷径的侥幸心理。有关方面公布考生和家长企图花钱改高考成绩、走“特殊渠道”上大学而被骗的案例,不但要公布骗子被依法查处、受到法律追究的情况,也要向考生和家长发出警示,花钱改成绩、买“大学内部名额”虽然最终受骗,但也面临着不小的法律风险,有时甚至涉及行贿犯罪,因此这其实是一个危险冒进的选择。

不可听信非官方信息

三部门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相信“内部名额”“花钱可买高考试题和答案”“中介掌握内部大数据”“可花錢更改高考成绩”等诱惑。不法分子编造的各种骗术,无论是涉及考试环节还是录取环节,大都是为了对考生和家长造成误导,最终是为了骗取他们的钱财。

按照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要求和招生工作有关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建立本单位招生信息发布网站,并对高校招生信息进行“十公开”: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计划公开、考生资格公开、录取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还会实时公开录取工作进程安排和动态。考生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保管好自己的各类证件,不要向陌生人及无关人员透露个人或家庭信息。考生只需关注所在省份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按照公布的工作进程和查询办法,便可查询与本人录取相关的信息,切不可听信非官方信息。

猜你喜欢
骗局志愿渠道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我志愿……
匀加速骗局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渠道
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