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美和教学美论《简·爱》的美育价值

2019-08-08 02:46李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简·爱美育文本

内容摘要:文章从《简·爱》自身的文本美和教师生成出的教学美两个方面来挖掘其美育价值。《简·爱》一书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尊严+爱”的观念及其写作特色是文本审美性所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造性开发有助于文本价值的彰显和实现。

关键词:简·爱 文本 教学 美育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其中的“学校美育”是将学校教育和美学教育结合起来的产物,在我国最初是由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他最先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 认为学校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与美育有关,具体至语文学科,他提出:“国语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其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1]学校教育要达到美育目的,除了开发完善丰富的课程体系外,对传统学科美育价值的挖掘也至关重要,这同时也是提升学科自身价值的路径。

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而颇富审美价值。正如李海林所言,“语文课程的主体是人,语文课程的客体是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生成。”[2]阅读亦是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过程,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达成有着奠基作用。

一.研读出《简·爱》的文本美

《简·爱》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独立态度、敢于争取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作品一经问世就轰动文坛,它给人一种抑制不住去一睹为快的冲动,读者会被那动人心魄的文字和浪漫激荡的场景深深感动。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选取《简·爱》作为必读书目,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文法艺术都体现了新语文教材在其立德树人教育功能上的考量。总体而言,《简·爱》一书所提供的女性形象对于学生的健康的女性观和爱情观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简·爱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女性形象。夏洛蒂·勃朗特曾对她的妹妹们说过,她要向惯有的拥有姣好容貌的女主人公们发起挑战:“我要塑造一个女主人公给你们看,她像我一样矮小难看,可是她会像你们的任何一个女主人公那样令人感兴趣”[3],简·爱不占优势的出身和外在条件并没有阻碍她追寻人生价值的脚步,这正是她“令人感兴趣”之处,是她被后世万千读者歆慕的原因所在。她的人生追求体现为两种基调:面对残酷现实勇于反抗、坚持不懈;渴念自由和幸福,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就后者而言,她的第一次表白令人难忘,她“感情很有些冲动”地“回驳”,“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4]这是简·爱的爱情宣言,她没有因为爱而将自己的头埋进尘埃里,而正是因为深爱所以才这样热烈激动地表达自己对平等和自由的诉求,她渴望越过世俗庸常所看重的外在而直指灵魂和尊严。对于爱情,她追求的不是依附于男权所获得的物质的幸福,而是深入至内心的真诚热切,她的爱以尊严为基础,尊严又因为真挚的爱而达成和彰显。

简·爱的独立人格还体现在她从始至终都相信经济的独立是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的基石,拥有经济实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严,才拥有把控人生的自主权。这一观念应源于她备受欺凌和挫折的童年经历,人不能选择自己记住什么,而记住的或者没记住的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其人生轨迹,正是那些经历让她迫切拥有自主的生活。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是上流社会的绅士,简·爱出身卑微,家庭教师在当时的英国是地位很低下的职业,但即便是地位悬殊,她认为人的权利应是平等的。她追寻爱情,不是为了钱权,这样的忠贞的爱情婚姻观与拜金主义女性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财富地位没能让她放弃尊严和忘记对爱的忠贞,即使罗切斯特什么也没有了,身患残疾,她也会毅然决然选择爱情,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臣服于世俗。

此外,《简·爱》在语言上极富魅力,比如,第一人称的生动抒情极富感染力。其中大量的发自内心的独白将她的心灵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窥视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阅读情绪被跌宕起伏的描述牵动着。书中多处抒发了主人公对爱的渴求和因矛盾而生的痛苦以及对自己灵魂的探求,比如以摘录的两段。

我观察了自己所抱的希望,昨天还是那么繁茂,那么光彩照人,现在却变得光秃秃、寒颤颤、铅灰色了——成了永远无法复活的尸体,我审视着我的爱情,我主人的那种感情——他所造成的感情,在我心里打着寒颤,象冰冷摇篮里的一个病孩,病痛已经缠身,却又难以回到罗切斯特先生的怀抱——无法从他的胸膛得到温暖。呵,永远也回不到他那儿去了,因为信念已被扼杀——信任感已被摧毁![5]

我关心我自己,愈是孤单,愈是没有朋友,愈是无助,那我就愈是自尊。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由人批准的法规,我会坚持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服从的准则。[6]

二.导读出《简·爱》的教学美

除《简·爱》一书本身的美之外,我们还应在教学中更充分地挖掘名著的教学之美,彰显它的阅读价值、实现美育功能,以此激生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融通古今,理解价值

《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位勇于反抗假丑恶、放手追求真善美的女性形象,类似的人物和故事在当代的文学及影视剧作品中屡见不鲜,甚至多次出现在烂俗的都市剧和校园题材小说中。《简·爱》相比于其它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划时代的意义。

这本书创作于1847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作者所处的年代都正处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彼时这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已经实现,但妇女的地位并没有变化,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女性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们的人生完全依附于男人,大量的出自当时的文学绘画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这些悲剧来自在于惨淡的社会现实。值得注意的是,《简·爱》作品发表时,署的并非是作者的本名,而是以科勒·贝尔这样一个男性名字代替的。作品一经问世,英国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本书,都想更多地了解它的作者,由此真实的作者才得以被人们知晓。

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了解维多利亚时代,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及其作品放在大的时代下,将作者和小说主角的命运联系起来,作品价值才能被深刻理解。

(二)走近人物,领会精神

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囿于固有的看法,阻碍新内容的接受,引导学生读出更多的内容、触到更深的含义是教师在导读中的真正意义所在。

爱情是《简·爱》最为显性的主题,但如果读者只看到了爱情,仍是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理解上,难道夏洛蒂写《简·爱》仅仅是告诉人们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简·爱爱情的结局是完满的,她最终获得了幸福,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她作为女性的难能可贵的独立意识,它推促着故事的发展,这种精神在她对抗黑暗现实和追求浪漫爱情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若不是这份对自由和独立的渴盼和追逐,简·爱作为人的尊严在经受心理和生理雙重折磨的童年中就夭折了;若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因罗切斯特而拥有金钱和地位;如果她没有独立的人格,最终定不会为一份爱而执着坚守,《简·爱》便也不再有经典的光芒,经不起时光的打磨和一代代后世读者的推敲。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的作用被抬升到了前作未有的高度,名誉和财富粉饰着黑暗,随之而来的是人生观的对错边界的模糊不清,简·爱的美需要被认知和接受。

简·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价值=尊严+爱”,这个公式对于每一个想要获取幸福的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对中学生有着深刻丰厚的启迪意义。语文教师作为经典文学的“播种者”,需要将经典名著的文本美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如席勒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7]教师通过鲜明有力的阅读指导,带领价值观和审美爱好尚处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们看到经典中更有价值的美,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178.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4.

[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12-613.

[4](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284.

[5](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334.

[6](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361.

[7]席勒(Schiller,F.).美育书简:德汉对照,[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65.

(作者介绍:李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猜你喜欢
简·爱美育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