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农村小规模校园的途径

2019-08-08 02:46刘长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识字校园传统

刘长宏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淡化甚至消失,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断面临着冲击。因此,我们政府、学校与教师应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政策以及教学中,充分挖掘传播传统文化的措施,增强传统文化的气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实现让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一.以汉字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1)集中识字,识写分开

集中识字就是让学生集中在短时间内认识一批字,以此来满足学生需要阅读的识字量,让学生能够不受识字的影响,尽情的进行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识写分开教学,并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的教材,这样既能减轻写字教学的压力,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中国具有传统文化传承意义的蒙学教材。利用多媒体,先导入书本内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识字的朗读教学。这样不仅能增长学生识字数量,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2)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就是指用造字法来进行汉字的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图示和历史文化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文字背后的故事,并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家”字的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先观看图示,然后讲解:“宀”是房屋的意思,“豕”指的是猪。房子里有猪,说明我国古代主要以驯养猪为主。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房子架在树上的,后盖木为屋。屋一般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目的是防止野兽的袭击,所以养猪的地方也住着人,也就是有“人家”标志。

二.联系学生成长需求,在品德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并促进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同时弱化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考核成绩的定位。要将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品德教育过程的始终,不能因为学业教育就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此,在品德教育中,需要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转换成为小故事,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纸从哪里来》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了解古代是如何造纸的,然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现在我们是怎样造纸的吗?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现代造纸的小视频,让学生知道了纸到底是如何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由古代的造纸术引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激发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讓学生把治水与为民谋福祉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中华文化中感受向上务实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髓,达到深化发展学生思想水平目的。

三.学校政府相互合作,利用政策和活动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定离不开学校与政府的支持,只有良好的政策与活动进行推动,才能真正实现让传统文化进入小规模的农村校园。例如,我县在2009-2017期间,就进行了多种传统文化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园的尝试。在尝试的期间,我县各个学校都围绕传统文化的“仁”、“信”、“礼”、“孝”、“廉”五方面,在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农村小规模校园”系列宣教活动,并且还深入贯彻落实了《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学生营造了“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并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学校如此,教育局也连续组织了8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赛,邀请各个学校多名学生与教师参加,并设立了多个奖项。随着8年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县有8所实验校获省、市、县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如此在学校与县局的多方重视下,我们各实验学校都在努力,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伟大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和传承。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进农村小规模校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920。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识字校园传统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识字谜语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