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城市道路双语标识研究

2019-08-12 11:52何静文邹建玲
文学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译法音译

何静文 邹建玲

道路街巷,被视为一座城市的骨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起着指示方向的作用,更凸显城市的独特底蕴,记录其历史与人文美学。而道路标识的双语化,被视为城市国际化的独特展示窗口,对其在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全球化进程,全国各地先后出台相应的道路名称双语标识规范。毫无疑问,准确清晰的道路名称翻译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外宣形象,助力其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各地在统一规范道路双语名称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建设中仍存在多头管理、设置不规范、拼写错误较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象。

为进一步探讨道路名称翻译之间存在的争议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笔者于2018年3月至6月间展开了一项小型问卷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街头共计发放60份问卷。本文将结合调查结果,围绕道路名称翻译的真正目的,就城市道路名称双语化给出建议。

一.北上广三地对道路名称双语标识的规范

道路名称双语规范涉及面广,内容繁琐。三地在制定相关内容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与本市实际道路情况和城市规划特色进行了结合。参考三地官方发布的道路名称双语标识规范,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下文将先对其做出简要阐述。

北京市是最早开展道路名称双语化工作的城市。北京市发布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见表1)中对道路名称英文译法做出了详细规定。该规定在推动其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道路名称英译规范化提供了借鉴作用。北京的双语标识译写规范中除特殊情况,基本可以总结为“专名音译,通名意译”(地名:对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专名: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通名: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也就是说,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定:对地名中区分各地理实体的部分,通常采用汉语拼音标注;而对区分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采用英文直接翻译。个别特殊情况,多是对方位词、序数词这类属性词的处理。当属性词作为指示目的时,应译成英文,若已固化成为地名的一部分,即采用汉语拼音。(表1附后)

上海市发布的《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在“通则”、“实体名称”、“交通”三处都提到地名标志翻译的规定。为确保本市道路名称英译的统一,上海市增加制定了《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基本规则》。在规则提供的具体标准中,除一些道路名称特例,上海市也大体沿袭了“专名部分应当音译,使用汉语拼音;通名部分意译,使用英语词语”的做法。

广州市隶属广东省,其采用的广东省《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交通设施类条例,对道路名称做出以下规定:所有大道、路、大街、巷等通名及东、西、南、北及第一、第二等属性词,一律采用音译的做法。由此可见,广州市采用了与北京、上海两地完全不同的做法,即“专名、通名、属性词皆音译”。

以上对三地道路名称双语标示官方标准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上海两市基本采用“专名音译、通名意译、方位词音译结合”的策略。而广州市则采用“专名、通名、属性词皆音译”的策略。

二.问卷调查报告

目前国家仍未针对道路双语标识的译法出台统一规范。道路标识的翻译并非简单语言层面的操作,需结合当地民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要求翻译工作者的诸多考量。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于2018年3月至6月展开了一项小型问卷调查。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及有效度,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加后期访谈的形式进行信息收集。笔者分别于三市不同区域街头对外籍人士发放调查问卷,并加以2分钟左右的后期访谈。问卷调查先对目标群体相似的人员进行了预测试,并根据测试反馈进行了改进。问题数量由10个减少到8个,且修改了部分表达及顺序,以确定问题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意见。具体内容(中文版本)如下:(表2附后)

调查问卷围绕三大主题,共设置8道问题。第1-3题旨在了解受访者的基本背景;4-5题旨在了解受访者日常出行情况;6-8题围绕道路双语标识展开,了解受访者对双语标识利用情况。后期访谈结合问卷进行,以弥补数据的不足。所有访谈均在连续不中断的和谐氛围下进行,并给予受访者足够时间思考问题。

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了定量及定性研究。SPSS作为定量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工具,在前期进行数据相关性及显著性分析。后续加入诸如Microsoft Excel等传统数据分析软件,同时结合采访内容进行全面描述性分析,以确保数据有效度及可信度。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围绕受访者的背景展开:(表3附后)

35%的受访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剩余65%来自意大利、法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其母语非英语,但在接收街头采访时,受访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英语使用能力,能清楚理解题目含义、表达自身意见。

第二部分调查受访者日常出行情况:(表4附后)

第三部分围绕道路公共标识展开:(表5附后)

三.道路双语标识需要规范

道路名称英文翻译,必须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按读者期待的方式产生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及可接受性。道路标识的翻译目的,在于为在华旅游者,在华工作、学习的外籍公民提供向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名、道路的含义,快速适应在华生活。

北京标准与上海标准中译法“专名音译,通名意译,方位词音译结合”,翻译意图明显,外籍人士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类似Avenue、Road、Alley等词汇的运用,也准确地表示了道路的属性。相对于北京上海两地的策略,广东省标准的出台,使人不禁心存疑惑。事实上,广东省在出台正式标准之前,曾发布过一项意见征求稿,最后定稿和初稿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则是对道路名称的英译,即“专名、通名、属性词三者皆音译”的策略。广东省专家组表示,道路名称的英译目的不应该止步于读者能理解地名、道路的名称,还应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与他们更好地交流。举例来说,若一位外国朋友问“Lianhua Road”怎么走,听者可能会不知所云,但如果按照道路公共标识的译法来问“Lianhua Lu”怎么走,听者可能更容易明白意思(邢杰,2013)。以上对道路名称双语标识不同的译法,体现三地在翻译目的上理解的差异。北京上海二市标准,意在帮助域外公民更好地理解地名道路含义。广州市标准在帮助读者理解道路名称的同时,更侧重于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学习中国文化。

近几年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愈加密集,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最发达的三大主要城市,吸引着众多外籍人士。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规模持续扩大,所用语言也极具多样化,这对中国道路交通、公共标识双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留学生、海外派驻者等长期在华人士,旅游度假、参与短期会议的外籍人士占更大比例。此类人员在华时间较短,道路标示使用率频繁,且无法像留学生那样拥有充足时间适应中国的交通系统。他们对于道路双语标识的要求,即希望能够帮助快速理解道路含义,辅助日常通勤。

进一步研究调查数据,笔者发现,外籍人士在选择出行工具上主要依赖于地铁。作为中国一线城市,三地拥有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线路辐射全城。相对于公交及驾车,地铁省时省力、避免拥堵、体验感佳且易于辨认方向。为满足乘客便捷的出行,三市在建立地铁网络的同时还开发了相关手机软件,提供精准的线路规划、换乘方案、班车时刻表等信息。此外,类似于google map的手机软件是外籍人士出行遇到方向问题的第一选择,仅有少部分人愿意向行人寻求帮助,或仔细研究道路指示牌。结合问卷后采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google map操作便捷,科学定位,给出的出行方式更为可靠;2)沟通存在问题时,向行人求助往往花费更多不必要的时间;3)公共标识指意不明,容易造成误解。

有关道路标识的英文部分,外籍人士存在诸多疑问。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北京上海的外籍人士认为中国的道路标识英文部分对他们“有一点帮助”,多数广州市的外籍人士认为道路名称的英文部分只对他们“偶尔有帮助”。这一现象背后成因复杂,却不得不引发笔者思考:是否部分原因在于道路名称翻译的问题。

道路名称若无法满足外籍人士阅读需求,其设立则失去了实际意义。对于多数外籍人士来说,相对于了解中国文化、融入当地生活,理解地名道路含义才是他们的第一需求。在出行依靠地铁,导引方向使用手机软件这一大的趋势下,广州市设立道路名称双语规范的初衷似乎无法得到更好的诠释,反而容易引起阅读者的疑惑。如上文提到“Lianhua Lu”,不熟悉中文的外籍公民,很容易理解成为一个地理实体,而非一条城市主干道路。帮助外籍人士融入当地文化,应在帮助其解决日常出行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若他们看不懂“路”,又何谈“融入”。

四.小结

道路标识在辅助外籍人士出行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有关其翻译的争议一直存在。类似指向不明,翻译有误等问题造成的错误引导,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外籍公民在道路名称双语标识方面的阅读需求相对于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更倾向于高效地理解道路指示含义,以便快速适应在华生活。类似于“Road”和“Lu”的争议,若仍采取“专名、通名、属性词皆音译”的翻译策略,容易使外籍人士无法区分地理实体与道路的真正含义,对于出行来说势必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策略,更容易加强他们对当地道路属性、方向的理解。

综上,结合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就翻译目的而言,“专名音译,通名意译,方位词音译结合”的策略在道路双语译法方面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表1: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

表2:

表5: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译法音译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