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服饰及发冠发髻文化

2019-08-12 01:19唐甜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髻汉代传承

唐甜甜

摘要:乐舞文化的兴盛与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去研究汉代人的服饰及发冠、发髻文化都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雅乐和俗乐的兴盛,促使着人们对乐舞服饰的改变,使其线条之美被凸显。本文详细梳理了汉代的曲裾文化以及发冠发髻在等级制度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同时呼吁国人能够重视服饰文化。

关键词:汉代;曲裾;发冠;发髻;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99-02

乐舞文化的再一次崛起是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作为当时文化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及审美特点。因当时的乐舞文化在相关机构的促使下包含了雅乐与俗乐,促使着乐舞的服饰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使其线条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

一、从“巾袖之舞”和“剑舞”看“曲裾”

“巾袖之舞嘴的是舞者舞袖或者执巾而舞,舞袖的形式不一,所造成的种类也颇多,例如独舞、长袖对舞、折袖对舞等。舞巾舞袖这一舞蹈形式的开创,将人的肢体作了一个视觉上的延展,使身体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女性舞者一般所穿的均为当时较为流行的曲裾,她们在曲裾的袖端接出了一段较窄同时也较为细长的假袖(如图1所示),用窄而长的袖子使其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明显。女性舞者一般着曳地双绕长曲,衣襟右掩,即史书中所提的“右衽”。著名的南阳五圣之一的张衡曾在其《观舞赋》中提到“裙似飞鸾,袖如回雪”、“香散飞巾,光流转玉”。由此种种可见,“巾袖之舞”的创造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并充分展现了舞者之美。

“巾袖之舞”的舞者并不仅仅是女性,也有许多的男性舞者。男性舞者一般所着亦为曲裾,但相较于女性,其并未穿着接出的假袖,而是穿着广袖曲裾,女性舞者的假袖在这里一般用长巾缚在短木棍上这一方法所代替,借由此增加身体的延展性,这也为后世戏曲艺术中“水袖”的创立埋下了伏笔。

而从当时较为普及的另外一种舞蹈类型“剑舞”来看,舞者所着皆为窄袖曲裾,下配襦裤,以此装束来充分展现文人墨客的高雅气度,并以此寄情抒怀。

从汉代的服饰形制来看,曲裾属于其“深衣”制中的一种。《礼记》中曾记载,深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续衽钩边”,也就是说曲裾也具有其向后交掩的特点。古代深衣之裳共十二幅,均为宽头在下,狭头在上,故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曲裾作为汉代常见的服饰,产生的原因也与汉代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曲裾的后片衣襟接长,再加长后形成了三角,经由背后绕至前襟,再在腰上用大带相缚。这样的束衣方式促使几重保护下的人们更加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

在汉代,曲裾是一种男女皆宜的一种服饰。《后汉书·舆服志》中曾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其下摆呈喇叭状,走路之后不露双足。衣领部分采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最多之时达到三层,称为“三重衣”。

二、发冠制度与女性发髻

汉代的冠与古代的制度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古时,男子直接将冠罩在发髻上即可,而西汉则是在冠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带状的颊与冠缨相连。到了东汉,则是用巾帻包头,再包头的基础上加冠。

汉代的冠同样也是区分等级地位的一个基本标志。冕冠,皇帝、公侯、卿大夫身着祭服时所佩戴,其中皇帝为十二旒,公侯为七旒,卿大夫为五旒。委貌观,观长七寸,高四寸,通常为公卿诸侯、大夫在行大射礼所戴。爵牟,长一尺六寸,一般为明堂云翘乐舞之人所戴。通天冠,高九存,通常为月正朝贺之时天子所戴。诸如此类,还有诸王所配戴的远游冠,谒者的高山冠,文儒之冠“进贤冠”,御史所配“法冠”,明堂乐乐舞之人所戴“建华冠”,御用舞人所戴“方士冠”,司天官所配“术士冠”,仆射所配“却非冠”,卫士所配“却敌冠”,殿门卫士所配“樊哙冠”等。

汉代的发冠既在实用性上既起到了固定发型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等级的体现。而汉代的发髻对于女性的等级划分不亚于发冠对男性的等级划分制度。

在《飞燕外传》中,就这样描写道赵合德在第一次面见汉成帝的时候:“为卷发,号新兴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杂事秘辛》中也曾写道:“寻脱莹步摇,伸髻度发,如黝髹可鉴。围手八盘,坠地加半握。”国君的喜好对宫廷里的嫔妃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汉代宫廷的时尚也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汉朝最具有特色的发髻是堕马髻。《后汉书·梁冀传》中曾描绘道:“寿色美而善为娇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堕马髻属于垂髻的一种,它将发髻的中间分出一绺头发,朝着一侧垂下,巧妙地利用发髻的散落之感给人以不同寻常的美感。

汉代的女性发髻根据周礼来进行制定,不同级别的女性在服饰、发髻以及所佩戴的发饰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贵族女子的发髻通常较为华丽,配有非常繁复的发饰作为点缀;而汉代的平民女子则就较为简单了,最为普遍的就是女子所挽的裸髻,裸髻是锥髻的一种,裸髻上较少佩戴发饰,这与当时简朴无为的社会风气非常相符。同样,汉代妇女流行的发髻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白合髻等等。

汉代女性的发型不仅仅在于表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要求,更在于表现了当时的女性在个性特征上的追求。汉代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后期历史的文明有一个深远影响的朝代,它的发髻要求以及发冠要求都对后期各种朝代的服冠、发髻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延伸到现代的“汉服”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故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表。而汉服这个词最早便出现在《汉书》之中,上描述道:“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此处的“汉?所指主要就是汉朝,而“汉族”的形成,也与汉朝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服在历朝历代的传承中,其特性完整地传承了下去。而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事物,“襦裙”“袄裙”“深衣”等多种款式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传承的东西,古人的哲学与思想也较为直接地体现在衣服款式的设计上。千年以来,汉服的款式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它基本的形式却从未改变过—一‘交领右衽”“用绳系带”。它承载的是汉族这个民族在染织、刺绣等方面的杰出工艺美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漢服,开始了解汉服。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复兴汉服这种传统服饰的文化产业中来。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最为深刻的记忆,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汉服却是汉族几千年传承直到近代却没有保留下来的东西。它拥有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理念——天人合一。汉服中有着宽大的袖口,它代表的正是天道的圆融;而深衣则体现出了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这正是“天人合一”所赋予这件衣服独有的意蕴。

汉服体现的东西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人们的身份地位以及品行道德,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以及古人对美的追求。所以说,汉服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它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更是文化的象征与传承。在文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应该是去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能够作为一个象征,堂堂正正地流传下去,而不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消失殆尽,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可能大多都遗忘了千年前的哲思,千年前的美学以及千年前的一切种种文化。汉服的“再现江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个使泱泱华夏文明能够重现光辉并流传下去的一个契机。

猜你喜欢
发髻汉代传承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服美人独家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