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9-08-12 01:19朱红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朱红春

摘要:对于淮剧而言,其艺术特色较为鲜明,到今天为止已经有超出200多年的发展史。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需要有更多的人去重视和关注,并有效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重新塑造起新的艺术形式,最终能够保证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就着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为我国淮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淮剧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38-01

一、前言

淮剧又为盐城戏、江淮戏,发祥地为中国江淮區域,由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积累而形成了淮剧,同时也象征着江淮地区的精神文化。如今,江淮地区成为国家战略发展关键的沿海区域,江淮地区担任协调南北发展的历史性任务,而文化建设,尤其是具有沿海特色的区域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淮剧独特的魅力,重现为其塑造新形态,使其具有新的内涵,从而构建新全新的欣赏群体,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使其最终成为承载沿海地区发展的一种文化标志。

二、淮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原因

1.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多样化。因此,淮剧作为盐淮地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文化对其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想要对淮剧的独特魅力进行成功的挖掘,我们需要更多地依靠年轻一代。淮剧的继承和发展也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从而使其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淮剧才能持续发展,实现创新发展,才可以传承、发展淮剧文化。人们在这旋律优美和魅力独特的节奏中,最终对淮剧产生不同的理解。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剧也发展并形成了许多优秀剧目。举个例子,淮剧发展初期,其特点风格较为鲜明,通俗易懂,如幽默风趣的《九莲十三英》、传统戏《女审》;发展后期的《七国志》《施公安》等。这些魅力、精华也是淮剧的发展的历程。因此,对淮剧经典剧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淮剧的发展,对我国这一宝贵的文化宝藏有深刻的认识。

三、淮剧艺术发展的现状及传承困境

多数淮剧剧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解散,而仅有极少的幸存剧团对《沙家浜》、《红灯记》等京剧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在遭受负面打击的同时,对京剧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借鉴而形成了和京剧化相近的淮剧唱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解散的淮剧团得以恢复并发展较为迅速;江苏淮剧团于1982年成功参加国家现代戏剧研究会;江苏淮剧艺术研究会于83年在盐城成立;90年后,淮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鸡毛蒜皮》作为现代淮剧获得了文化部第六届“文化”新剧奖,王书龙作为《十品村官》的主演成为了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然而,虽然淮剧艺术的成就突出,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制约。

四、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应重视淮剧的保护和发展

当下,淮剧应景被列入到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近年来,国家也更加重视对淮剧的保护和后备力量的发展,结果更为显着。然而,若要使人们更加热爱淮剧,则重要的是让人们对淮剧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以江淮地区作为典范,从而有效广泛的推广这一富有江苏特色的戏曲艺术。

(二)尝试让淮剧合理走入课堂

如,在艺术学校中引入淮剧,将它作为一门学生的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对淮剧的基调、艺术魅力、发展史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掉地方戏曲后备力量短缺的问题。为了与当前的学校教育需求保持一致,将地方戏剧在课堂上引入时应涵盖一些现代元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增加其兴趣,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改变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更好的和国情发展相适应,需要对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加以重视。举个例子,可尝试将淮剧音乐内容适当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中,引导学生能深入的对淮剧进行了了解并可学唱淮剧;另外,还可组织一些和淮剧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实施家庭性参与方式,以期可以扩大淮剧的影响力,使其再次回到民间。当前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也能够培养人才,在教育界被广泛的进行着认可。所以,由于当前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国家则要重视起淮剧这个古老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能够对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妥善的进行处理,将历史与时代通过戏曲来进行展示。

五、结语

总而言之,淮剧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耀眼钻石,在对戏曲文化传承、对盐淮地区独特文化弘扬方面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江淮地区已经转变为国家沿海开发的战略层面,使淮剧的发展更加蓬勃。希望它的发展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最终实现我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繁荣。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