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茶树菇菌株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

2019-08-13 09:05张书良张洪勇韩建东
中国食用菌 2019年7期
关键词:茶树菇菌柄出菇

张书良,张洪勇,刘 庆,韩建东

(1.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德州 253015;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茶树菇 (Agrocybe aegerita) 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伞菌目(Agaricales) 粪绣伞科 (BoIbitiaceae) 田头菇属(Agrocybe)[1],原产于福建和江西,是一种珍稀食(药) 用菌。由于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区域由南方扩展到北方,目前在国内很多省份均有栽培。北方地区使用的茶树菇菌种基本上由外地引进而来,商品名、学名、俗名混杂多样,个体性状与描述有很大差异,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本研究从山东、福建、江西等茶树菇主产区引进收集12个茶树菇菌株,通过菌株间的拮抗试验和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明确茶树菇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各菌株农艺性状特点,为茶树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遗传育种和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试验供试菌株详情见表1。

表1 供试茶树菇菌株Tab.1 Tested strains of Agrocybe aegerita

1.1.2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pH自然。

栽培料:棉籽壳50%、玉米芯20%、麦麸18%、玉米粉5%、豆粕4%、石膏1%、石灰2%,含水量63%。

1.2 试验方法

1.2.1 菌丝拮抗试验

参照文献[2]的方法进行。将各菌株分别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在每个培养好的菌落上打取生长一致的带菌圆饼。随机取2个菌株的带菌圆饼,接种至同一PDA平板培养基中的2个区域,间隔4 cm,在23℃~25℃条件下培养10 d,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1.2.2 农艺性状测定

称取棉籽壳和玉米芯,分别加水预湿16 h,再与其他原料混合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到63%左右。每袋装料高度为10 cm,直径6 cm,装料均匀,松紧度一致,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接种。每个菌株设3组,每组20袋,共60袋。将接种好的栽培袋放入培养室,温度20℃~22℃,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菌丝长满菌袋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出菇管理[3]。

菌丝长过菌包肩部1 cm~2 cm时,用记号笔在菌丝生长前端画线,以后每隔5 d测量一次生长距离,计算日平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发菌期菌丝的粗细、色泽和疏密程度等。

出菇过程中,观察不同菌株子实体的颜色,测量菌盖的直径和宽度、菌柄直径和长度等。

称量前两潮菇子实体的鲜重,计算茶树菇的生物学效率。

1.2.3 出菇温度测定

制作不同茶树菇菌株的出菇菌包,将菌包分别放置在12℃、14℃、16℃、18℃、20℃、26℃、28℃、30℃、32℃,共9个不同温度条件的出菇房内,各出菇房内每个菌株放置3组,每组20袋,观察记录是否正常出菇。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DPS(version 7.05) 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株的菌丝拮抗反应

对收集到的12个茶树菇菌株进行了拮抗反应试验,结果见表2,部分菌株间的拮抗反应情况见图1。

表2 不同菌株的菌丝拮抗反应Tab.2 Antagonistic reaction among different strains

由表2可以看出,3号、8号、1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均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亲缘关系较远;2号、4号、12号菌株间无拮抗反应,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1号、5号、6号、7号、9号、10号菌株间也无拮抗反应,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根据各菌株间有无拮抗反应的情况,可将12个茶树菇菌株分为5组,3号、8号、11号菌株各归为1组,2号、4号、12号菌株归为1组,1号、5号、6号、7号、9号、10号菌株归为1组。

图1 部分茶树菇菌株间的拮抗反应Fig.1 Antagonism reaction among some strains

2.2 不同菌株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

茶树菇不同菌株的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见表3。

表3 不同菌株菌丝的长势和生长速度Tab.3 Mycelial growth vigor and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strains

试验结果显示,1号、4号、5号、6号、8号、9号和10号菌株长势较好,菌丝洁白、粗壮、浓密;2号、3号、7号、11号和12号菌株菌丝长势稍差,菌丝洁白、粗壮。6号、8号和9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均为1.89 mm·d-1,其次是1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为1.85 mm·d-1,4个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11号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为1.61 mm·d-1;其余菌株生长速度在 1.67 mm·d-1~1.79 mm·d-1。

表4 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Tab.4 Fruiting body morphology character of different strains

2.3 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

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见表4,部分菌株的子实体形态见图2。

从表4可以看出,供试12个茶树菇菌株均为丛生。菌盖颜色除3号是白色外,其余均为褐色或红色,但有深浅之别。各菌株菌盖直径在2.08 cm~2.97 cm,其中1号、6号和9号菌株的菌盖直径最大,3个菌株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菌株;3号菌株菌盖直径最小,平均为2.08 cm,显著低于其他菌株。各菌株菌盖厚度在0.97 cm~1.33 cm,其中1号菌株菌盖厚度最大,平均为1.33 cm,与6号和9号菌株相比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菌株;2号和8号菌株的菌盖厚度最小,分别为0.98 cm和0.97 cm。各菌株菌柄长度在13.42 cm~19.19 cm,其中9号菌株的菌柄长度最长,为16.19 cm,与3号、4号、5号、6号和8号菌株相比差异不显著,与1号、2号、7号、10号、11号和12号菌株相比差异显著;2号、11号和12号菌株的菌柄长度较短,均为13.50 cm左右。各菌株的菌柄直径在0.66 cm~0.87 cm,其中3号、4号、6号和9号菌株的菌柄直径最长,为0.85 cm~0.87 cm,与1号、2号、7号和8号菌株相比差异不显著,与5号、10号、11号和12号菌株相比差异显著;10号、11号和12号菌株的菌柄直径最小,为0.67 cm~0.73 cm,均显著低于其他菌株。

图2 部分菌株的子实体形态Fig.2 Fruiting body morphology of some strains

2.4 不同菌株子实体的出菇温度

由于定向选育的结果,茶树菇的出菇温度可分为不同温型[4],具体见表5。

由表5可以得出,1号菌株子实体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较其他菌株偏高;5号和10号菌株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较广,为14℃~30℃;2号、8号和12号菌株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8℃~28℃;3号、6号、9号和11号菌株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6℃~26℃;4号和7号菌株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14℃~26℃,较其他菌株偏低。

2.5 不同菌株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茶树菇一般采收三潮至四潮菇,前两潮菇的产量占到85%以上,对前两潮鲜菇的产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6。

表5 不同菌株子实体的适宜生长温度Tab.5 Suitable growth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strains in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stage

表6 不同菌株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Tab.6 The yield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strains

从表6可以看出,1号、4号、6号、8号和9号菌株的鲜菇产量较高,达到277.24 g/包~284.4 g/包,生物学效率为86.64%~88.88%,与其他菌株相比达到显著差异;3号菌株产量最低,平均为205.94 g/包,生物学效率为64.35%,与其他菌株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余菌株鲜菇产量在230.45 g/包~258.08 g/包,生物学效率为72.02%~80.65%。

3 结论

真菌的拮抗反应是体细胞不亲和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常用的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5]。如果2个菌株的菌落有拮抗现象,表明是不同菌株;如果没有拮抗现象,表明两者可能是同一菌种,也存在不是同一菌种的可能[6]。通过拮抗试验能够初步区分和识别市场上不同来源的茶树菇菌株。本研究中不同来源的12个茶树菇菌株,通过拮抗试验分为了5组,说明有些菌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菌种。

通过对12个茶树菇菌株农艺性状进行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号、4号、6号、8号和9号菌株的综合性状较好,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实体形态特征优良,生物学效率均在86%以上,优于其他菌株。3号菌株为白色品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菌株,为茶树菇品种多样性改良提供了育种材料。根据茶树菇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在不同时间选择适宜品种进行栽培,既有利于茶树菇的生长,又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对利用自然条件栽培茶树菇具有重要意义。供试的12个菌株中,1号和8号茶树菇菌株综合性状优良,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相对较高,可选择在夏秋季栽培;4号菌株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相对较低,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春季栽培的菌株。

猜你喜欢
茶树菇菌柄出菇
羊肚菌加工取得新进展 菌柄脆粒专利获授权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茶树菇菜谱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蓝瘦香菇”原来真的存在
什么水煮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