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表主观量的历时演变及认知解释

2019-08-13 06:53朱林娜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小量副词用法

摘  要:本文主要梳理了历史上副词“就”表示主观性的演变路径,认为“就”先產生前指表“主观小量”的用法,这一用法在明代出现,这一用法和“就”的“短时义”有关,同时也离不开语境的推理作用;后产生后指表“主观小量”的用法,这一用法由其表“限指”的意义发展而来,清代用例渐多。

关键词:就;主观量;语法化

作者简介:朱林娜(1982-),女,汉族,浙江平阳人,研究实习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一、副词“就”的历时演变及认知解释

“就”的直接来源是动词“就”。起初,“就+V2”式可分析为述宾短语,“就”是“前往”“至”义。如:

(1)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左传·定公四年》)

稍后,V2扩展,“就拜”、“就杀”等短语出现,“就”后面省略处所宾语,“就”和V2施事同一;“就+V2”式可分析为连动结构。如:

(2)超病,帝遣使者就拜车骑将军。(《后汉书·宦者列传》)

如果语境中未显示施事的位置移动,且V2为原地动词,“就”有可能发生重新分析。如:

(3)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就黜退”一方面可理解为“走向黜退之列”,为述宾短语,“就”还是运行动词;又理解为“立即黜退”,“就”是副词。如果V2位置上出现形容词,“就”也可作两种分析。如:

(4)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子夜歌四十二首》)

(5)试作两三回,踢场方就好。(《江陵乐》)

“就”可以理解为“靠近”义动词,也可能理解为“立即”义副词。如果“就”与副词对举,被理解为副词的可能性更大。如;

(6)草生日已长,人生日就老。(《来罗四曲》)

(7)乌林叶将霣,墨池水就干。(《范云:四色诗四首》)

直至唐宋时期,“就+V2”式中的“就”仍难以排除运行动词的可能性。如:

(8)勰乃饮毒酒,武士就杀之。(《魏书·献文六王列传》)

(9)使百官就请于县。(《新唐书·食货志》)

“就”仍可分析为运行动词(省略处所宾语)。在南北朝时期,看到“就”与时间副词对举的个别用例:

(10)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刘孝威:陇头水》)

“就”与表示时间的“顿”对举,可能沾染“时间短暂”义,上例的“就”可以作“随即”解。宋代也有这种用法:

(11)旋吟酬得处,就刻记栽时。(《魏野:新栽竹》)

唐代之后,“就”用例渐多:

(12)尝一日烹双鸡,爨汤以待沸,其子似有鬼物撮置镬中。一家惊骇,就出之,则与双鸡俱溃烂矣。(《太平广记·报应录》)

(13)朝廷恩命岂宜出自用安,郡王宣吾二人最当得者,乞就留之。(《金史·国用安传》)

以上两例可理解为副词“就”。副词“就”的“短时”义至元明时期沿用,如:

(14)今日亲家初走到,就把话儿来诉告。(《宋元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15)老姥姥,你看我嘴儿才动一动,相公就出来了。(《琵琶记》第二十八出)

明代出现“就”前面的成分蕴含“主观小量”含义的例句,只是用例较有限。如:

(16)自小就会着了靴子在壁上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17)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作个都头,如何?(《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上例在句法上“就”仍是直接作用于它后面的成分,表示时间上的“短时”义。“就”不与其前面的成分直接发生关系,因为这属于动词短语外部的操作,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就”前面的时间成分之所以获得“主观小量”的含义,是“就”所在句子整体赋予它的意义。同时与时间副词“就”本身的“短时”义也有关。由此可见,副词“就”由客观上的“短时”义发展为主观上认为其前面的成分的“时间早”,与“就”所在整个句子是有一定关联的。至清代,“就”前面的成分表示主观小量的例句渐多,此时数量结构可出现在“就”之后,且由时间短语扩展至数量短语。这一时期“就”所在句子中表示主观上“时间早”和“数量少”的意义并存。如:

(18)弟到天津住两天,到德州也就四月半头。(《金钟传》第五十一回)

(19)我们实实在在就八个人。(《蓝公案》第九则)

至现当代汉语时期,用例更加广泛。例如:

(20)祥子扫院子的时候,几乎两三答帚就由这头扫到那头,非常的省事。(《老舍:骆驼祥子》)

(21)一个大明星就住在这么个小破屋子里。(《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值得注意的是,例(21)中“就”前面的数量成分 “一个大明星”在语境中可做“主观大量”来理解,这更加证明了“就”是直接限制其后面的成分的,“就”前面的成分是通过语境的对比和“话题化”得以凸显出来的。这是副词“就”的功能固定后继续泛化的结果。

二、“就”与“才”的对比分析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与“才”可以表达主观量,但是语序不同,所获得的主观量是大是小存在差异。例如:

(22)a.三小时才干完。

b.才干了三小时。

(22)a中“才”位于“三小时”之后,赋予其主观大量的评价色彩,“三小时”表主观大量,(22)b中“才”位于数量“三小时”之前,则赋予其主观小量的评价色彩,“三小时”表主观小量。而“就”的情况与“才”不同,无论数量成分在之前还是之后,都能赋予数量以主观评价色彩,而且赋予的评价色彩也都相同。例如:

(23)a.三小时就干完了。

b.就干了三小时。

(23)a中“就”位于數量“三小时”之后,赋予其主观小量的评价色彩,“三小时”表主观小量;(23)b中“就”位于数量“三小时”之前,仍然赋予其主观小量的评价色彩,“三小时”表主观小量。

对于“就”与“才”表主观量的功能的差异性,已有很多学者加以注意。王还(1956)是在主观量上最早进行描写的学者,她指出当“就”和“才”前指时,两者表达对立互补的意义;而当“就”和“才”指向后面的数量成分时,两者的意义相同,都相当于“只”的意思。白梅丽(1987)从分布特征和语义特点两方面,分析“就”和“才”具有一致的语义特征。还有一些学者力图对“就”与“才”在表达主观量方面的这种不平衡性进行解释。史金生(1993)采用“蕴含与预设”这组概念来解释“就”与“才”前指表时间时的对立。周守晋(2004)用“起点化”和“终点化”这组概念论证了“就”与“才”通过显示表量成分的“起点”或“终点”而具有表达超出或不足的主观评价的功能,部分解释了这两个词的语义对立。

王群(2005)则认为“才”与“就”的各种语义都是建立在“时间短”这一共同的基本语义的基础上的。当语义后指时,两者都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衍生出表示“量小”的限制义;而当两者语义前指时,“才”由表示时间晚发展出“量多”的限制义,而“就”由表示时间早发展出“量少”的限制义。

徐以中、杨亦鸣(2010)利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分化“就”与“才”因语义指向不同而带来的歧义,但同样未阐释两词的语义指向与表量大小之间不平衡性的根本原因。金立鑫、于秀金(2013)侧重从“才”字句、“就”字句中“了2”的隐现角度阐释两类句式中主观量的表达与“了2”的匹配与兼容问题。

上述学者就“才”与“就”的意义、用法和相关句式的表达规律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揭示,但也留下了一些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首先,关于“才”和“就”的语义指向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往学者认为副词“就”与“才”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问题是:从句法上看,“才”与“就”作用于其后面的成分是在动词短语内部进行的,是局部的操作,即“才”与它后面的成分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才”与“就”语义前指,在句法上看,“才”与“就”前面的成分属于动词短语外部的成分,这是一个非局部性的操作。非局部性的操作可能涉及逻辑层面“才”与“就”的“添加”或“移位”,而这两种操作又是及其不经济的。例如:

(24)a.三个人就把这件任务完成了。

b.(才/就)三个人就把这件任务完成了。

由例(24)可见,将“就”前移至句首或者在句首添加“才”,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从形式语法的角度来看,移位并不经济,是各种可选的句法手段中优先性最差的,是最后的一招(the last resort)(Chomsky 1995)。同时,“就”通过“添加”或“移位”后句子还能说得通,基本意义没有发生改变。而同样的句法操作手段对于“才”不适用。例如:

(25)a.三个人才把这件任务完成。

b.*(才/就)三个人才把这件任务完成。

例(25)a中“才”位于数量“三个人”之后,赋予其主观大量的评价色彩,“三个人”表主观大量。但是将“才”前移至句首或者在句首添加其它成分,比如“就”,句子同样不合法。因此,“才”与“就”的语义指向问题还可继续探讨。

其次,关于“才”和“就”前指或后指表示主观量的大小,以往研究基本上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当“就”和“才”前指时,两者表达对立互补的意义;而当“就”和“才”指向后面的数量成分时,两者的意义相同,都相当于“只”的意思。以往研究者虽试图通过“预期”这一心理动因对二者表主观量大小的不平衡性进行解释,但解释力度较为有限。

最后,以往研究提到“就”和“才”表主观量时可以表示量的多少、时间的早晚、程度的深浅等多种意义,但是哪种主观性的用法是“就”和“才”最先产生的,即最基本的用法,以往学者未加涉及。因此,关于“就”与“才”多种功能之间的来源关系可进一步研究。

综上,既有研究从共时平面的描写以及运用“预期”等认知概念对“就”与“才”的句法分布、语义功能及产生动因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并从历时角度入手,探寻表主观量的“就”的语法化的路径及机制,并进一步对现代汉语平面上“就”与“才”的不对称性进行认知上的解释。

三、结语

本文主要梳理了历史上副词“就”表示主观性的演变路径以及同“才”的表主观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就”后指表“主观小量”的用法由其表“限指”的基本义发展而来,“就”前指表“主观小量”的用法和“就”的“短时”义有关,并通过语境对比和认知推理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5):390-398.

[2]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3]金立鑫,于秀金. “就/才”句法结构与“了”的兼容性问题[J].汉语学习,2013(3):3-14.

[4]陆丙甫.副词“就”的义项分合问题[J].汉语学习,1984(1):31-34.

[5]史金生.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3):31-34.

[6]王还.“就”与“才”[J].语文学习,1956(12):3-5.

[7]王群.试论.“才”和“就”的语义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J].语言科学,2005(6):18-26.

[8]徐以中,杨亦鸣.“就”与“才”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J].语言研究,2010(1):51-59.

[9]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1-131.

猜你喜欢
小量副词用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小量给水对放空塔操作的影响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作”与“做”的用法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特殊用法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