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渗透

2019-08-14 09:02王新明
甘肃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编排科学教育内涵

王新明

【关键词】 小学语文;科学教育;内涵;编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40—01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智慧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还应将小学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材关于科学知识的渗透,并提出合理优化的策略。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在思想上应有渗透科学教育的自觉意识。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科学教育内涵,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各有侧重点的指导,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文本阅读思考融合在一起。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多了,小葫芦会慢慢地变黄,一个个掉落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学生要懂得叶子与小葫芦生长及葫芦结果的关系。葫芦的叶和其他植物的叶子一样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制造养份,供应自己生长的需要;二是可以使阳光对植物根部从土壤里吸收的大量水份进行蒸腾。一般来说,葫芦和其他的植物一样,如果没有了叶子,就严重影响生存,严重影响开花结果。其次,学生应了解蚜虫对葫芦生长和结果的严重危害。蚜虫的嘴就像一根针,能刺进植物的叶里,吸取里面的水份。蚜虫虽然身体很小,但是食量很大,至少是它自己体重的8-10倍,多的达31倍。要是蚜虫一多,植物从根上吸收上来的水和叶里制造的养料会损失得更厉害,阻碍植物组织的生长,弄得叶子变黄,果子掉落。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们就增长了不少的科学知识。可见,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科学知识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渗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还应积极引导,以课文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科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

1.科学教育的占比不少。据统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科学教育的课文占所有课文比例的三分之一,根据我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中包括的四大领域,分别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物质科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与课程标准做对比可以说覆盖面相对全面。

2.语文课文以各种体裁呈现科学知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包括说明文、记叙文、寓言故事、古诗等等,科学知识就是以这些体裁来呈现的。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时,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树叶不是绿色的吗,怎么会是蓝色的?那么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里的蓝色树叶是因为李丽没有绿色笔,多次向林园园借而不得,无奈下才画出的颜色。在向学生灌输要关爱同学观念的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才知道:植物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们的叶片里,有许多微小的绿色的颗粒,这些神奇的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的一类重要的绿色素,它能够利用水、空气及阳光来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实际上,不光树叶含有叶绿素,许多未成熟的水果表皮里也有叶绿素,因此看上去和叶子一样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科学内容的优化策略

1.提高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质量。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应加强对科学知识内容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和观念。但是对小学语文教材来讲,也不宜编排过多的科学内容。 2.优化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针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教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科学教育,并对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大范围的覆盖,但是更多注重的是科学精神与自然,而没有注重科学方法的教授,不利于学生从科学方法上进行研究和学习。

3.增强科学教育的呈现效果。为了吸引学生对科学教育的热爱和研究,要增强科学教育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效果,利用好插图与内容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不应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植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编排科学教育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