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贫困县出列的背后

2019-08-15 01:32覃淋
当代贵州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方县自治县摘帽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覃淋

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等18个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贵州贫困县退出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重大突破。

4月25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对外发布,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印江自治县、镇宁自治县、盘州市、六枝特区、普定县、大方县、石阡县、丹寨县、麻江县、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雷山县、贵定县、惠水县和安龙县18个县(市、区)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贵州贫困县退出实现任务过半,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重大突破。

18个贫困县(市、区)为什么能如期成功脱贫摘帽,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近日,记者深入脱贫县采访寻找答案。

穷则思变

在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吃劲的时候,贵州集中攻克了一批贫困堡垒,贫困县从66个减少至33个。

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丰富地区,贵州省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

石头缝里求生存,交通不便、资源贫瘠、产业薄弱、村民生活贫苦。

梭筛,位于普定县城关镇陈家寨村。曾被专家判定为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里的石漠化率高达95%。“那时候,家家户户吃的是苞谷饭,下饭的是山野菜,夹在碗里裹着苞谷面难以吞咽。”普定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开运感慨地说。

面对困境,梭筛人没有低头。他们誓言要在“岩山上种树”、要让“石头里开花”。

1993年,村民陈登峰在自家地里种了几棵桃树。果子成熟后他摘了背到县城卖,竟然卖了300多元,相当于种一季苞谷的收入。种桃能挣钱的消息像桃香一样飘进各家各户,于是大家跟着种。经过20多年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帮扶,光秃秃的石山摇身一变成了“花果山”,依靠桃树,每年平均为每家带来8万多元的收入,多的有20余万元。

在乌蒙山深处的大方县,这里生物资源丰富密集,自然风光神秘雄奇、历史文化悠久,被称为“奢香故里、古彝胜地”,但2015年底,大方县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88元,全县贫困发生率20.64%。

如何找到脱贫致富新路子?大方县摸实情、找症结、寻良方。从2015年12月开始,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到2018年底实现全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贵州,这个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正做出自己的努力。

真抓实干

18个县(市、区)能够如期脱贫,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也浸透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汗水和心血。他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期望,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苦干实干,把脱贫攻坚工作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深里做。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出行难阻隔了贵州迈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脚步。为了破解困局,贫困山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丹寨县加大实施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力度,累计完成“组组通”公路建设143.57公里,全县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务川自治县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500公里,惠及全县千万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事实证明,在贫困地区,修一条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18个县(市、区)全面落实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调减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普定韭黄走俏沿海市场,种植规模已达10万亩;安龙食用菌产销两旺,2018年总产值10.2亿元,带动贫困户3388户14273人增收脱贫;麻江蓝莓果香萦绕,种植面积达到6.23万亩,成为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中国蓝莓主产区……越来越多的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俏天下,发展产业成为了助农增收的好抓手。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18个县(市、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政策,聚焦最贫困群体,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兜底作用,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突破口”,18个县(市、区)按照“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原则,广泛筹措资金,统筹规划安置房与附属配套设施,完善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超市、文、体、教、医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增设公益性岗位、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快学校、医院建设进度,全面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和就医等后顾之忧,真正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已脱贫摘帽的务川县城新貌。(田东/摄)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18个县(市、区)成功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均高于90%。脱贫户实现吃穿不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问题有效解决,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退出县整体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贫困村水、电、路、网等突出短板加快补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群众认可度超过90%以上,摘帽退出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久久为功

脱贫不是终点,从脱贫到奔小康仍需闯关夺隘。

脱贫摘帽后的这一个多月来,印江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浩然一刻也没有停歇,贫困县脱贫成效考核,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认真开展排查,迎接国家评估验收……样样工作都扎实推进。他十分清醒,脱贫绝不是一劳永逸的。

“脱贫工作不能满足于摘帽子,更不能止于摘帽子。聚焦2020年‘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的目标,印江自治县将巩固提高已脱贫群众的后续帮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抓细抓实,让产业发展继续稳步推进,确保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同步全面小康。”张浩然说。

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表示,脱贫摘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要抓好全县已脱贫群众的后续帮扶,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8个县(市、区)脱贫摘帽,对贵州来说,万里长征才走了一半。到2020年,贵州省“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繁重。

“贫困县脱贫摘帽是干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等不起、输不得、没有退路的硬仗!”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田志清表示,惟有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广大基层干部辛勤劳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合力攻坚才能助力贫困县脱贫摘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坚决夺取决战之年的根本性胜利。

猜你喜欢
大方县自治县摘帽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白布河畔苍鹭飞
夏日荷景
跑起来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贫困县摘帽后不得搞庆祝活动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广西民族自治县立法协商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