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攻势看脱贫

2019-08-15 01:32管云杨刚韦倩
当代贵州 2019年24期
关键词:德江韭黄傩戏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管云 杨刚 韦倩

一株韭黄的出山之旅

当普定县白岩镇白旗村村民打开遮光罩,暖洋洋的阳光照耀在我身上。

一番割剪、清洗、打包、装车后,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从村头的机耕道出发,通过贵州现代化交通网络前往贵阳、浙江、北京、广东、重庆等地,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佳肴。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穿越大半个中国”,我们赶上了美好的时代。

我是一株食用价值很高的韭黄,至今在普定有记载的历史约160年。“白旗韭黄天下闻,春来寻畦劲催耕,色如鹅黄三尺余,舌尖到处不思归”中的“白旗韭黄”说的就是我。

曾经的普定县多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群众生活并不富裕。2014年前,普定韭黄为传统作物,全县仅有8000亩,分散种植,产量低。

思路决定出路,县里先从转变观念做起,对产业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普定县领导带队外出考察,摸清了我们其实在市场上还是“紧俏”产品。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家都很高兴。县委立即部署,村户落实,因地制宜,谋定方向——规模化种植韭黄!

普定县水母河流域韭黄农业园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杜朋城 / 摄)

为了打造韭黄“一县一业”强县,县委提出“宜种则种、不开天窗、不得断线”原则,推进全县韭黄产业全域式规划、连片式打造、差异式发展。各村各户“抱团取暖”,以“一村一公司”为主体,统种统管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

得益于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组成了一个个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集聚区。其中,化处镇水母河流域2万亩韭黄产业由于示范效果好,被国家列入中央财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每年获得国家奖补资金2000万元。

有产就有销,更何况我们在市场上还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以产定销的模式,早已让我们明确了任务。

村民们将我们从田野中带到了白旗镇的冷库,在这里,我将等待金荷公司的一声号令,随时准备被派送到省外市场,面对广大消费者。

通过金荷公司统一销售的平台,我们依托“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进超市、进机关、进企业。

借助淘宝、京东、贵农网、厂家网等知名电商平台,订单由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物流配送网点、电商客服人员统一调度。不久,通过“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产销对接模式,我就对接到了要去的目的地。

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品牌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白旗韭黄”在2014年9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种得活,划得着,卖得脱”的“九字诀”是实打实的“硬核”,如今,韭黄产业在普定已遍地开花。全县韭黄种植面积达10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年产量6万吨,实现了从8000亩到10万亩的巨变,解决2万余人就业,惠及贫困户2500余户、贫困人口10000余人。

后续保障也很给力,普定县特色产业研发中心正在谋划建设,将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分析监测全县10万亩韭黄的上市时间、产量、品质等。

如今的田野里,一株株新鲜的韭黄依然香飘四溢,到处是劳作村民的欢声笑语,此时远在他乡的我,想念家乡温暖的阳光……

一缕乡愁的诗意栖居

杨胜强原是德江县共和镇姜家渡村人,2018年1月,一家5口人跨区县搬迁到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从他们的聊天中得知,他每月看护费为1570元。

我是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乡愁馆,今年4月“开门迎客”。

大龙经济开发区作为铜仁市4个搬迁安置地之一,承接了德江和石阡两地的搬迁群众26468人,其中来自德江的就有22468人。

德江属黔北,历史上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而大龙与湖南相邻,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两地相距300余公里,人文差异较明显。

为让搬迁群众留住乡愁、追忆历史,德龙新区在社区内专辟一块区域设计建造了我,可谓是良苦用心。

古色古香的雕花窗、八仙桌、弹绵花的弹弓、纺线的纺车,耕田犁地的铧口(犁)、耙、石磨、风簸、背篓、土罐、傩戏面具……这些一一陈列的富有年代感的生产生活文化物品,大多都是搬迁过来的德江群众所捐赠的。

本文根据MTConnect标准,针对车间数控机床数据采集需求及机床的构成组件,建立了目标车间数控机床设备信息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矩形框表示的元素为DateItem元素。数控机床的设备信息模型主要包括轴、控制器和系统3个组件(component),轴的子组件(subcomponent)包括一个旋转轴主轴和3个进给轴X、Y、Z轴,控制器的子组件为加工路径信息,系统的子组件为电气系统信息。

相信你已经知道了我的职责和使命,对,我承载着搬迁群众的集体记忆,也珍藏着他们下一代感恩教育的重要信息。

作为新大龙人,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谭方学老人常常会想起家乡,想起过去。“以前在家干农活,每一件农具的味道都异常熟悉,我还有点想以前的这些物件呢!”家住德龙新区的他,一有空就会来我这里逛一逛看一看。

住在德龙新区2居C区50栋的杜典明,今年46岁,以前是德江县桶井乡下坪村傩戏艺人。搬到大龙后,他也常到我这里转转,站在傩戏面具前向年轻人介绍傩戏。

“德江傩戏被称作中国戏剧界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的内容十分丰富,讲起来几天几夜讲不完嘞!”杜典明详细介绍了挂在墙上的12张面具的名称和造型,他希望有机会能组织在社区表演傩戏。

从德江县煎茶镇松溪村搬来的田太和偶尔也会来我这里看看,从他和新邻居的聊天中可以知道,夫妻俩现在在大龙箱包产业园务工,还承包下了整个车间的打包工作。“干这活儿比较轻松,一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挺好的。”田太和用“有家有业有希望”来形容一家人现在的生活。

“乘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浩荡东风,德江、玉屏万千民众,从百里之外相聚德龙为邻,山涧古井清泉在舞阳汇聚流淌,土家傩戏与侗乡萧笛在这里交响……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留下的是乡愁,孕育出的不止山和水,还有小康和希望。”正如我的序言所说,跨区县搬迁到大龙经济开发区的“新市民”,他们不只是拥有了一套房子,更为重要的是将自己融入到这片新的土地,在此扎根,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乡愁馆陈列的犁和耙。(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刚 / 摄)

一条乡路的真情自白

6月5日下午,眼看着就要下大雨了,但村子里的人外出一点都不用担心。

我是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八十旦组的通组硬化路。八十旦是中山村最偏远的一个组,40多户人家散落在大山之间,从这里有人居住开始,我就一直陪伴着他们。

村民们最开始是怎么到达这个地方并决定在这里安家的,已经没有人记得清楚了。只记得为了能和外界联通,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不断和土地斗争,走的人多了,便有了我。

那时我很窄,也很陡,常常有孩子没有注意到我身上有石头,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赶场天,老人们从集市上背了一堆生活用品回来,走到家里的时候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播种的季节,村民们也只能用马驮着秧苗和肥料穿梭在家和土地之间。

尽管如此,我却是村民们去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村民们哀叹:“八十旦小地名,房子建在深山林,出门扒到草草走,进门只能蹲火盆。”

2018年,织金县交通局派人来看我,据说是按照贵州省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的要求,他们带来资金和技术,要改变我的面貌。

当年6月,织金县交通局的专家们带着仪器来,先是给我测量体质,紧接着,一批又一批的水泥、石头、混凝土等快速到位,村民们也很积极,基本上每家都派出一个人参与我的形象改造。

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八十旦组的通组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韦倩 / 摄)

顶着烈日,工程师王祥和同伴们一会儿眯着眼看探测仪,一会儿在图纸上写写画画,汗珠从他们的头上滚下来,又浸到他们的衣服里,最终被太阳晒干不见踪影。

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我华丽变身。现在的我,裹着米白色的外衣,宽4.5米,厚15厘米,石沙垫层8厘米,总长度2公里,所有的标准都是严格按照省里的统一标准来打造。

2019年,织金县联合多个部门组成验收组来对我进行验收,毫无疑问,我顺利通过了验收。听他们说,如今我的身价达100多万元呢!

如今,村民们出行方便了,许多人家都买了三轮车,就算没有买车的,赶场的时候也能享受面包车接送的待遇。以前走路赶场单程就需要4个小时,现在半个小时就搞定。“在一天之内,赶完场还能做点别的事情呢!”村民们高兴地说。

村民王秀萍家的两个儿子一直都在福建务工,以前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就是因为我实在是太难走了,到他们家,还要爬一个大陡坡。但是去年到现在,他们都已经回来好几次了,最近,他们计划在山下我的旁边新修两间房子,目前地基都打好了。

对于我的改变,中山村村主任王志祥同样也很高兴,2018年初,在他的带领下,八十旦组流转了600亩土地种植蜂糖李和蟠桃等果树,并纳入上坪寨乡山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路修好了,果子的运输就会更加便捷。

下一步,王志祥打算在种植经果林的基础上,引进投资人,充分利用八十旦组良好的空气和充足的水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村民们的收入。

猜你喜欢
德江韭黄傩戏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韭黄春卷
缺钱的“警察”男友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韭黄高产栽培的研究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韭黄
德江县委离退局举办“中国梦?组歌”歌咏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