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19-08-15 05:25张晓岩杨颖吕芳芳李艳康宙清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状况因素质量

张晓岩 杨颖 吕芳芳 李艳 康宙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其安全性高、微创、疗程短等优点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是,PCI仅能局限改善血流动力学,并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由于危险因素持续存在,一部分患者经PCI治疗后生活质量未能得到改善,仍会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生活质量是指患者对自己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体验,并且作为新一代健康评价指标正逐渐被广泛接受[2-3]。由于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存在很大差异性,急需得到关注和针对性的改善,本研究拟从调查PCI患者术后的现状着手,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后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PCI患者26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第一年128例,第二年54例,第三年85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PCI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伴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非手术冠心病、非手术急性心梗患者;PCI术药物球囊治疗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病例资料及咨询专家自行设计而成,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类别、照顾者等)和影响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心脏不良事件、平均运动时长、合并疾病等)。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4]: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会2008年修订。该问卷包括6项24个问题:即体力(包括体力状况和有无参加康复运动2个问题);病情(包括心绞痛、心悸、呼吸困难、对疾病的认识、生死观5个问题);医疗状况(包括对治疗医务人员的满意度2个问题);一般生活(包括饮食、睡眠、自我感觉、娱乐、性生活5个问题);社会、心理状况(包括抑郁、焦虑、记忆力、智力、生活信心、亲人关系、夫妻关系7个问题);工作状况(包括工作能力,人际关系2个问题)。量表得分范围0~154分,0分意味着所罗列的所有限制都出现,154分意味着所罗列的所有限制都没有出现,但是这两个极端的得分值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或死亡。Cronbach's α=0.91,各亚组Cronbach's α≥0.76,目前临床应用多年,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4]。

1.2.2 调查实施 本研究采用量表问卷调查,依据患者入院时登记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运用规范、标准、统一语言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阐述调查目的和意义,协助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1份,回收267份,回收有效率85.9%。问卷填写完毕统一收回编号,双人录入。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影响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单因素分析PCI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类别、照顾者、合并疾病种类个数、规律运动、平均有氧运动时长、术后吸烟饮酒、发生心血管事件与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P<0.05,表1),而医疗费用类别、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陈旧心梗、肾功能不全、冠脉病变、支架数目、术后时间、婚姻、随诊、服药依从性等对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分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

表1 影响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续表1 影响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2 影响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CQQC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力衰竭、年龄、照顾者、文化程度、平均有氧运动时长、合并颈动脉斑块、性别,进入到回归方程,是PC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表2)。

2.3 PCI患者术后不同期间生活质量比较 PCI患者术后不同期间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不同期间患者在一般生活、医疗状况、社会心理状况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表3 PCI患者术后不同期间CQQC评定问卷得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PCI患者术后不同期间CQQC评定问卷得分比较() 单位:分

时间 例数 构成比/% 总分 一般生活 医疗状况 社会心理状况 体力状况 病情 工作状况术后1年128 47.9 72.66±16.92 10.77±3.01 5.45±0.88 21.36±4.67 12.00±6.58 34.54±158.85 2.30±3.58术后2年54 20.2 68.60±15.44 9.44±3.19 6.09±1.69 19.91±4.07 12.22±5.99 18.15±3.95 2.69±4.38术后3年85 31.8 67.37±18.19 9.81±3.30 5.81±0.48 18.53±5.14 12.51±7.00 19.25±4.95 1.61±3.23总计 267 100.0 70.16±17.15 10.20±3.18 5.70±1.03 20.16±4.86 12.21±6.59 19.63±4.55 2.16±3.66 F值 2.730 4.256 8.502 9.504 0.157 0.679 1.605 P值 0.067 0.014 0.000 0.000 0.855 0.508 0.203

3 讨论

3.1 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发生不良事件心绞痛或心衰、年龄、照顾者、文化程度、平均有氧运动时长、合并颈动脉斑块、性别,是PCI患者术后不同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CI作为一种先进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但它是以机械方式改变血管的几何形态,并不阻断、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并没有根除。本研究显示PCI患者术后并发心绞痛158例、心衰51例,不良事件发生比例居高不下,不改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术后仍有再狭窄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因此,血运重建术后的冠心病患者院外积极有效和全面干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正确二级预防能降低冠脉事件的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加,生理功能逐渐退化、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同时躯体的受限程度加重,最终导致患者的社会活动、工作学习减少,使之处于较差、极差水平生活质量比例随之增加[5]。PCI患者术后自我管理内容包含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急救处理、饮食管理、休息与社会活动、与家人情感沟通、知识交流更新等多方面。照顾类型与术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术后能够自我管理不需他人帮助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偏高。Benony等指出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个体自尊和鼓励个体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6]。 调查显示一半的人,尤其是文化程度偏低患者认为他们已经痊愈了,不再有心脏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7]。初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对专科康复知识培训与指导表现漠木不关注,随着冠脉介入治疗预后时间的延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行为支持导致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不良,生活质量下降[8]。 PCI患者术后平均每周有氧运动时长≤5 h与术后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Lee HT等[9]研究结果相反。这种差异应该与运动强度、时间有关,适当有氧运动增加冠状动脉储备量,提高心肌供血能力。有研究证实,PCI患者术后实行康复有氧运动有效减少冠脉再狭窄及心脏终点事件的发生[10]。本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与生活质量显著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而升高。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粥样斑块也以性质不稳定的软斑和混合斑为主。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状况,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11]。密切关注颈动脉斑块性质大小,有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CQQC正常人群常模(93.93±26.53)分,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67例CQQC得分为 (70.16±17.15) 分仍低于正常人群[4]。老年≥60岁女性生活质量得分处于较差、极差水平。女性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照顾角色,男性被照顾角色,造成照顾角色落差感。对突发应急事件承受能力较男性差,同时对体内植入支架有异物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抵触治疗降低术后生活质量。

3.2 PCI患者术后不同期间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PCI患者术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CQQ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生活、医疗状况、社会心理状况3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生活,院外患者随着术后时间推延,如无医务人员的持续跟踪指导,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逐渐淡忘,遵医行为逐渐变差[12]。未建立或强化健康的行为方式,导致进食过少,睡眠质量差影响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自觉健康不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流沟通延迟、障碍,降低术后生活质量。医疗状况,术后单纯、短时间的语言宣教,使得患者在出院后一定时间段能保持较高水平的依从性:如合理搭配饮食、合理运动、按时服药、避免不良习惯,但术后远期的二级预防干预策略医务人员并未落实到位,同时对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关注度不够。患者因缺乏与医务人员有效沟通、随诊而造成自我约束下降的诟病,阻断了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并发症给予迅速解决的优势,从而降低术后远期生活质量[13-14]。社会心理状况,社会家庭支持与PCI术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不同家庭社会支持患者的临床预后相似,但低社会家庭支持者通常有更高的再住院率和较低的生活质量。李永斌等[15]的研究表明,PCI术后焦虑情绪的恶化同心绞痛频繁发作、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降低术后远期生活质量。

3.3 PC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针对性预防策略 针对影响PCI术后患者不同期间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可采取如下干预策略:对于高龄自我照顾患者,出院后可通过电话随访、网络微信视频、向其子女了解患者院外情况,指导科学饮食,规律服药,定时随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出院后指导其密切观察自身变化,若出现不适立即入院就诊。指导患者坚持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等,以增强患者心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医务人员落实二级预防策略,定期组织PCI术后患者参加心脏康复健康知识讲座,语言通俗易懂,适应文化程度偏低患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延续护理服务,通过电话、微信、随诊、访视等方式跟踪患者术后居家生活模式,社会适应及心理情绪状况,为及时处理突发不良事件提供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6]。PCI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患者不同期间生活质量受多方因素影响,居家生活、社会心理活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差异性且有待改善修正,医务人员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策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状况因素质量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质量”知识巩固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质量投诉超六成
安全感,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