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养康复对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9-08-15 05:32刘明辉高俊峰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糖耐量疗养血糖

刘明辉 高俊峰

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状态下人体的血糖值在7.0 mmol/L,在给予口服75.0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后的血糖值范围在7.8~11.1 mmol/L之间的特殊动态代谢状态[1]。若不能早期给予糖耐量减低患者科学的干预,可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在给予糖耐量减低患者有效的药物治疗外,积极开展有效的康复干预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2]。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00例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7.4±2.1)岁。研究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3±2.7)岁。组间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后续研究的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疗养康复模式,包括疾病口头宣教、环境护理、遵医嘱给药以及出院指导等。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研究组开展综合疗养康复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采取集中授课、专题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并将健康知识宣传小手册发放给患者手中;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相关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水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心理干预。多数患者需要长时间治疗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可采取生物反馈疗法、播放轻音乐等方法,使患者放松心态,提高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③嘱患者严格遵守疗养院的生活制度,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④运动干预。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机体状况,指导患者适当的进行气功、太极拳、跳舞、慢跑、游泳、步行、健身操等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间30~60 min/次,一周可进行4~5次。⑤饮食干预。结合患者的体质量、年龄、病情以及活动量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给予患者量化饮食治疗。注意减少糖、脂肪的摄入量,每日食盐应低于5 g;碳水化合物应占50%~65%,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5%~30%,蛋白质的比例为10%~15%。指导患者多进食海带、豆制品、牛奶、鱼类以及新鲜果蔬等。⑥自然因子治疗。主要包括日光浴、沙滩浴、海水浴等,每周可进行4~5次,通过充分利用日光、空气、负氧离子、景观等自然疗养因子,帮助其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起居习惯,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休养。⑦中医疗法。针灸治疗,如针刺肾俞、太溪、关元、复溜三阴交等穴位,留针15~20 min,1次/d。同时定期给予推拿、按摩等。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水平(2 hPG)。②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糖耐量转归情况。其中逆转为正常:FPG在3.9~6.1 mmol/L之间,口服75.0 g葡萄糖(糖负荷)2 h后的血糖水平在4.4~7.8 mmol/L之间;糖耐量异常:FPG低于7.0 mmol/L,糖负荷2 h后的血糖水平在7.8~11.1 mmol/L之间;糖尿病:FPG≥7.0 mmol/L,糖负荷2 h 后的血糖水平≥11.0 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PG和2 hPG比较 两组干预后的FPG和2 hPG比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上述血糖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糖耐量转归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糖耐量异常的比例和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PG和2 hPG比较() 单位:mmol/L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PG和2 hPG比较() 单位:mmol/L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50 6.82±1.17 5.65±0.57 10.13±1.02 7.12±0.75对照组 50 6.78±1.16 6.12±0.58 10.22±1.03 9.08±0.92 t值 0.172 4.087 0.439 11.378 P值 0.432 0.000 0.331 0.000 FPG 2 hPG

表2 两组患者糖耐量转归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耐量减低是糖代谢水平在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代谢类型,若不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将会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有研究证实,糖耐量减低还是引发高血脂、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糖耐量减低不仅是发展成糖尿病的过渡性阶段,同时也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最后关口。有相关研究显示,糖耐量减低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生活习惯之间有密切关系[4]。因此在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综合疗养康复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能够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5]。加强心理干预则可以激发患者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增加治疗的信心,从而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可提高疗养的依从性[6]。而积极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则可以加速机体代谢,减轻体质量,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7]。合理的饮食控制能够控制体质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还可改善糖和脂代谢紊乱,从而有效降低糖耐量减低引发的危险因素[8]。另外加强自然因子治疗和中医干预,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9]。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同时研究组中糖耐量异常的比例和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马娜等[10]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较为接近,进一步说明综合疗养康复对改善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实施综合疗养康复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积极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糖耐量疗养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糖耐量冠心病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某疗养机构10年疗养员基本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景观疗养改善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的作用
糖尿康颗粒对糖尿病模型大小鼠血糖的影响
论军队疗养院的疗养安全与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