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8-15 05:33郑雪梅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电图针刺血小板

郑雪梅

心肌梗死为冠心病的一种,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血供不足[1]。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50万,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人数呈递增趋势[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再灌注、溶栓、药物等治疗,以有效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心功能,但对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在多种疾病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肌梗死患者92例,分组研究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对其心电图变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心肌梗死患者9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8.72±7.49)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04±1.02)d。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9.02±7.24)岁;病程1~4 d,平均病程(2.86±1.11)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30 min内以1.5万U/min静注尿激酶(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225)100万U。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吉林省银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661)联合氯吡格雷 (苏州天马精细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12)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嚼服300 mg,24 h后口服300 mg/次,1次/d,3 d后口服3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首次嚼服300 mg,24 h后口服300 mg/次,1次/d,2 d后口服75 mg/次,1次/d。观察组联合针刺、穴位按摩治疗,针刺:虚寒型取穴内关、天池、通里,针后加灸。痰浊型取穴膻中、丰隆、太渊、巨阙,采用泻法。血瘀型取穴膈俞、巨阙、膻中,泻法。针刺1 次/d,留针20~30 min/次,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公孙、神门、三阴交,血瘀型加血海,痰浊型加丰隆,虚寒型加通里,以指腹按压,从轻至重,5~10 min/次,早晚各1次,与针刺时间错开。均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显示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发作次数降低>50%,心电图ST段明显下降,但未下降至正常范围;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均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变化;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疗效),行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心电图ST段、SF-36),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SF-36评分比较(表2)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ST段、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SF-36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SF-36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心电图ST段/mV SF-36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0.33±0.04 0.03±0.01 50.86±6.49 67.37±5.49对照组 46 0.32±0.05 0.30±0.01 51.04±6.15 60.26±5.12 t值 1.059 129.488 0.137 6.424 P值 0.292 0.000 0.892 0.000

3 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后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坏死,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室壁瘤、附壁血栓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心肌梗死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发病急促、进展迅速,其防治工作仍需重视。周燕等[3]研究指出,90%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可见血栓,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单一方案治疗有一定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ST段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阿司匹林是临床常见抗血小板药物,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发生不可逆乙酰化反应,有效降低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断血栓素A2合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增加心肌血供,减轻心功能损伤[4]。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进入机体后能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选择性、不可逆性阻断ADP受体,同时有助于抑制机体内其他诱发血小板聚集的激动剂活性,从而达到抗血小板作用[5-6]。二者作用机制不同,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中医认为心肌梗死属胸痹范畴,为本虚标实质证。采用针刺辨证取穴,能温阳散寒,行气祛瘀,同时通过结合穴位按摩刺激能够调和阴阳及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振奋心阳、调气止痛的目的[7-8]。研究表明,通过穴位按摩足三里、神门、公孙等穴位,能够舒张血管平滑肌、解除冠脉痉挛,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9-10]。因此采用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状态,促进病情改善。

综上所述,针刺、穴位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电图针刺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思考心电图之174》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