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崛起:智能化叠加新概念

2019-08-15 01:27陈希琳许亚岚李雪娇
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医疗基层

陈希琳 许亚岚 李雪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健康产业也在不断改变相关政策以及发展方向。“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就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未来做了具体安排。

“大健康”的概念完整推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同时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通过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举措,切实保障“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

对于这两项重大的政策,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瑜成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基于不断深化对健康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源泉的认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一项促进国民全面发展的重大国策。

在郭瑜成看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比“健康中国2020”更具战略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几年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但要如期实现健康目标,需要具体的有效的行动和实践。从理念上来看,基于“健康中国”观念,健康已不仅仅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而是身心全面健康,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建设“健康中国”也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事业,而是卫生、体育、教育、交通、环保等多领域、多部门、多系统共同的事业。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郭瑜成建议,首先在理念上应树立“大健康”观念。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建设“健康中国”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系统,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专门的统一领导机构,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使各领域、各部门、各系统向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发力;在运行机制上,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任务,结合各自部门职能、各自领域的特点、各自系统的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加强协调和联动,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如何增强全民健康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如何推进生物医学与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康养文旅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等,都是我们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张良则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规划,前者更加类似于一个行业指引性规划,由卫生部主导,主要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而后者则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包含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体系、药物体系等,还覆盖了健康产业、健康科技、运动健身、健康信息化等,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完备的一份国家健康战略。这一战略的发布,将“大健康”的概念完完整整地推出来,有关健康的各种产业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会将极大地丰富。

而在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看来,我国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意义。相较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健康中国2030”在战略目标及行动制定上是更为清晰、全面、可量化的。“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付都保持了一贯的增长趋势,2018年全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为1685元,同比增长16.1%。經济形势与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都刺激了我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

基层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议题

大部制改革后,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议题。郭瑜成表示,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全国传染性疾病等的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曾通过“赤脚医生”等机制创新引领了全球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据郭瑜成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2万个,医务人员近200万人。我国基层医生数量年均增长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基层诊疗的报销比例普遍高于二三级医院。“面对不断加重的居民慢病负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是教育培训和执业资质有待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保平均水平较低;二是信息技术在基层临床服务中的应用不足,诊疗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标准化和可互用性普遍不尽如人意,缺乏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等数据实现交互和共享。”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将“以基层为重点”作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新医改的五大重点中就有四项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直指基层的需求保障和能力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正式公布,“基层卫生司”更名为“基层卫生健康司”。这意味着,我国的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

郭瑜成认为,基层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应注意三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现了整合型思维,不仅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整合,更体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系统外部门在医疗服务和非医疗服务提供方面的无缝对接;第二方面,健康管理不是简单的健康体检,也不是单纯的疾病预防,而是对个体人群或全民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是对全生命历程的全面动态终身管理,是对从子宫到坟墓的全方位、全环境、全层次的管理;第三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表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应注重体制机制的建立和保障体系的支撑,合理分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的职能。”

除了经济形势外,我国基层健康发展同样受到我国社会结构及政策的变化影响。王清霖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我国早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8.2%,养老问题突出。而“全面二孩”的政策正式实施,更是对我国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与社会政策变化影响了我国基层健康的发展,我国基层健康正在向需求多元化、提供主体多层次、线上化方向发展。需求方面,我国大健康服务行业中私人医生、医疗保健、医疗美容等细分行业增长迅速,其中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将达到206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的30%。我国民营私立医院数量已经远超公立医院,更加注重专业性与特色构建。同时,在二级市场中,医生集团数量增长迅速,超过20家已获融资,私人医生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医疗健康线上化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作为综合医疗服务平台的平安好医生,更是以超过70亿元的IPO金额上市,在资本市场表现瞩目。据艾媒北极星互联网产品分析系统数据,30岁以下人群及中低消费人群是寻医诊疗APP的主流用户。

“基层健康管理系统是应该适应需求多元化、提供主体多层次、线上化这一趋势的,因此需要基层健康管理系统更加智能与全面。医疗健康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市场准入上应严格把关,不让黑心药、没有正式牌照的医疗工作者进入市场,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有效管理。同时,基层管理系统要注重智能化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契合时代发展趋势。”王清霖说。

对此,张良表示,回顾基层健康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这个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健康管理体系,我们今天谈的是广义的“大健康”,而在此前数十年间,更多的是医疗卫生服务这样一个狭义的概念。“我们总说医改,改革的重点就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个制度体系包括四大方面,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国的基层健康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布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公共卫生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基层医疗卫生体制非常不健全,1950年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基层卫生组织的构架,由此以国家举办的县医院、区医院,农村合作社集资举办的保健站、医生举办的联合诊所、个体开业诊所以及遍布农村的接生员和卫生保健员为主要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被成功构建起来,此后县级以下的医疗体系被人民公社接管,又在十年“文革”中发展缓慢甚至遭到破坏。这一阶段主题是构建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发展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9年。这一阶段的基层健康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疗保障体系的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对公费医疗费用控制开始,各地逐渐开始了审慎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逐步试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直到1998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成型;二是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认识,经历了从“社会基本福利性,发展为公益性+市场化,最后又回归到公益性”的历程,200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整个医疗改革方向定下了总基调。

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医疗服务水平高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区域不平衡凸显,中心城市造就了一批大医院甚至特大医院,汇集了医疗精英人才和科技力量,但二三线城市的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医院门可罗雀,分级诊疗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办医喜忧参半,部分社会版的医疗机构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也不乏大量滥竽充数、骗钱骗保的機构。“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特别是大部制改革后,各地医改纷纷提上日程,调整医疗费用结构、更加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促进患者向一级、二级医院分流将成为未来改革的主流,同时加强对医保费用的监管力度也将成为一个常态。”张良如是说。

智能化驱动促产业大变化

互联网+大健康行业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推动了行业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率模式转变,线上化发展趋势也逐步凸显。

郭瑜成认为,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互联网思维。首先,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民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因此,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其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可以运用互联网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郭瑜成表示,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形成“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的良性互动局面。

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陈丹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大数据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康养旅游等领域。“生物医疗、远程医疗、精准医疗等高新技术都是大数据与医疗产业融合的成果,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不断发展和运用。康养旅游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开展旅游+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大数据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应用。未来,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将越来越多,市场前景广阔。”

陈丹还表示,大数据能够助力康养地区的筛选。“康养地区的选择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各项环境养生指标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分析,判断是否适宜发展康养产业,并对康养地区的生态康养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筛选出适合康养旅游的地区。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康养产业的发展,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大数据服务于大健康需求人群。“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加上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病率都在不断提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从2003年至2013年的这10年间,中国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从12.33%增加到24.52%,提高了近一倍,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6%。”陈丹表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康复医疗、健康体检等智慧医疗逐渐兴起,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与重视程度慢慢加深,从疾病治疗转变到疾病预防,大数据的运用功不可没,未来“预防+治疗+康复”的理念将更深入人心。

“传统医院基本上覆盖了线上挂号等基础性服务。而线上化平台方面,互联网资本巨头如阿里健康的加入,使得综合医疗服务平台竞争更为激烈,医药电商更是互联网医药零售服务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项目数达556个,医药电商改变了医药产业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大健康的模式,既改变了医疗健康业的生态,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寻医问诊、医药购置等方面的便利程度。”王清霖告诉记者,在智能化的驱动下,大健康产业将会在需求匹配、物流配送等方面发生大变化。在大数据技术和穿戴式电子设备推广带动下,个人的健康数据是能够在线上形成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可视化的数据结合消费者的需求,是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保健医疗方案。与此同时,无人机、智能物流系统也会重塑醫疗健康行业中医药、医疗器具等物流模式。

但大健康行业无论怎么发展,其核心都离不开人,张良表示,首先,患者是人,医生也是人,千般变化的病情,决定了这个行业必然是个性化“高定”的服务模式,在这一前提下,互联网更多是手段和媒介的作用,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远程医疗、医学影像传输、医疗病历档案共享等;其次,医疗是一个严肃的行业,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疏忽,无论线上线下,医疗安全、患者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这个毋庸置疑,所以卫健委颁布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一定是线上线下合二为一的,必须要有实体;最后,未来人工智能对传统医疗的颠覆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特别是在一些重复操作性的、标准化的模块中,如病历记录、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健康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解放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可靠度。

技术革新带来新的投资方向

资本市场对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与关注始终保持热度,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随着利好消息的公布,资本对健康板块颇为追逐,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潜力不言而喻。

“科学引导资本支持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陈丹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首先政府应对地区产业构成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宏观调控手段谋划长远发展;其次以政策为引领,对投资大健康产业的企业予以优惠、奖励和补贴,重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最后设立政府投资的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优先扶持域内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覆盖大健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加强与有实力、有经验、有信誉的市场主体合作,建立完善项目遴选、推荐、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更好支持和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大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同时,资本也越发关注“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等新模式。

大健康资本市场包括几个模块,张良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一是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制造,由于利润率相对较高,一直以来是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二是医疗服务,受到政策的鼓励因素,社会资本向医疗服务的流动一直在增加,未来这部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连锁专科医院、高端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热度会增加,毕竟医疗服务是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业态;三是商业保险未来的发展会加速,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制主要靠基本医保,未来商业保险将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同时推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更加深刻地变革,“因此健康商业险也会是资本投资的一个新的风口”。

而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大健康产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陈丹称,第一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健康食品及中草药种植,第二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及智能制造,第三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互联网+大健康”、精准医疗、第三方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险。“以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为核心的智能医疗,以及以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为核心的精准医疗,是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近两年发现,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商业模式存在盈利难等问题,业内部分企业通过拓展业务线的方式提升其盈利能力,如构建信息化外联平台,这类需求多来自当地政府和医院,因此随着外联平台的普及,其市场增速在下降。更多的机遇将在赋能区域平台资源结构化调整上,及通过大数据能力与用户运营经验,帮助区域挂号系统合理分配资源。”艾瑞咨询医疗行业分析师高学贞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其实从投融资事件来看,药品研发一直是资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新药,比如靶向药。“另外,今年影像识别、AI辅助决策等比互联网医疗的热度更高。AI+医疗,一方面是影像识别、辅助决策,主要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用场景如分诊、全科诊疗等,院外场景如体检等。”

另一个市场机遇和在线处方有关,高学贞认为,若电子处方放开,且审核成本下降,将为互联网企业带来量级的营收增长。“近两年互联网医疗还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探索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合作方,国家更多的支持,也许再过几年互联网医疗会进入下一个风口。”

大健康产业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将其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有业内称,大健康产业将是下一个诞生首富的领域。

大健康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WP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球化、高科技化、高效率化、前端化是全球大健康产业的未来走向。在陈丹看来,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市场、政策和投资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发展进入高速成长期,特别是健康管理、专科医疗、健康养生、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除医疗及医疗用品外,其他细分产业均处于开发初期,陈丹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环境污染加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内在需求的驱动,以及“健康中国”重大战略的推动,未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产生诸多变化。“首先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一是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健康服务产业提出新的诉求,进而引领健康消费升级;二是肿瘤、癌症等重大疾病多发,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增加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三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促使健康类支出急速增加。”

其次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大健康领域发展趋势的核心指向健康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技术迭代”将促进以化学仿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演进”将催生以免疫细胞疗法、基因治疗为代表的新兴疗法;“技术融合”将会引发新的医疗方式的变革,如智慧医疗、移动医疗;“技术颠覆”,如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将会带来新的生物技术疗法和药物。

猜你喜欢
医疗基层
医疗UDI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