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研究

2019-08-21 03:09徐婳王新庆潘建波李战国
商情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投入绩效评价

徐婳 王新庆 潘建波 李战国

【摘要】本课题针对目前省属高校已遴选出的一流学科进行调研,将投入—产出理论、学科生命周期理论、绩效管理理论融入到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中,深化对一流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权重、基本关系的学理剖析。分析学科绩效评价的内涵,力求简单科学地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以效率为核心,反映一流学科建设效率指标,筛选出表征学科绩效评价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及权重分配,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流学科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XX省若干所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对一流学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并根据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的有效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一流学科 投入 产出 绩效评价

从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全国各省政府纷纷启动“双一流”实施方案,并对已遴选出的省级一流学科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并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反复强调 :“坚持以绩效为杠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等要求,意味着绩效评价将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因此,投入的学科经费配置使用是否得到有效产出,已有的资源配置如何进行优化,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公正而又科学的学科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质量,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绩效评价投入产出式考核,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基本内容

1、学科绩效的现状

1、1.学科建设目标差异性。

不同地区省份对其遴选的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有着不同的目标。有些省属高校是百年大校,历史悠久,学科背景强,学术底子厚,其部分一流学科可以冲击世界一流;有些省属高校是新生力量,以打造特色学科为主,可以进一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学科建设具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流学科发展的基础以及建设的要求和发展的方向使命等方面。纵观辽宁省、山东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西安市等省份出台的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不同教育发展、经济环境使学科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让不同地区之间的一流学科绩效评价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因此,评价内容、指标权重的差异甚显,也直接影响高校学科的定位和发展。

1、2.学科门类差异性

学科间存在门类差异,采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失去横向可比性,因此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计算,单项指标不设上限,各学科可充分展示建设成效,根据统计结果按规模、存量、学科类别等进行分类评价。

1、3.学科建设绩效评估重业绩 、轻效率

绩效包括业绩与效率,业绩指取得的成绩是可以量化;效率是指投入产出比是可以比较的,比如两个一流学科成绩一样,而投入少的学科绩效肯定就高。但是当前绩效评估很少引入学科的前期投入。

二、关于投入产出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之中的具体应用

从我国当前的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来看,一流学科建设运行过程与投入产出经济理论的运行条件在极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吻合。依据具体性的投入产出理论对我国的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发展来看,在一流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所投入的要素主要包括了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各方面。而在一流学科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主要就是说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消耗。从投入产出理论之中的产出这一方面来看,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具体的产出要素主要包括了学科人才培养以及相关的研究理论的产生。这就让我国的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具有了投入产出的经济效应,从而让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的潮流。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一流学科绩效评价的好坏都是通过其效率计算高低来表现出来。而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投入资本,产出大量的成果是漫长的过程,这就使得一流学科的建设绩效评价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显现出来,从而让整个学科建设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的增加。因此,虽然投入产出理论与我国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达到了高度的吻合,但是由于一流学科的建设更注重的是学科的发展良性,所以在对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就不能够完全的以投入产出理论来衡量一流学科的建设绩效评价。

三、投入产出在一流学科绩效评价建设过程中的特性

由于投入产出理论极大的符合了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过程发展的规律,所以投入产出理论在与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应用过程之中也会发展出其独有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投入产出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直接性。根据投入产出经济理论在我国各行各业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这种理论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会让投入和产出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直接关联性。但是在对省属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就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进行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让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直接关联性,反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它们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非直接性。由此可见,在对学科进行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因素并不仅仅是对学科建设起直接性的作用,而是通过其他各种形式来对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条件进行保障。所以,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合产出这两大要素并不在直接上具有关联性,而是通过对其他各个要素的联合来起到一种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的作用。

其次,省屬高校一流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缓性。这主要是说建设在投入准备前期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而建设的产出成果需要消耗长时间才能够得出。同时,对于一流学科进行建设的各种资金以及其它资源的投入是以可见的形式表现出,但是最终对学科建设所产生的人才培养的各种影响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直接观察出来。以上这两种就让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时间延缓性。

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绩效评价的构建

1、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围绕国家文件精神和各地方出台的绩效管理办法等,参考教育部学位点合格评估评价要素、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统筹专项任务考核指标,经过资料梳理,对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进行确定选择。

1、1.投入指标。为了更好的对省属高校一流学科进行建设与发展,学校对一流学科建设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所以,综合这三大因素具体设置为当前的一级指标。针对以上三项内容开展了具体性的投入指标的探讨:

①经费资源。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时,必不可少的要耗费大量的投入成本。要求对省属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将各类经费之间的界限进行明确化、清晰化,从而保障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投资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②学科队伍。高校学科队伍投入建设取得成就的高低离不开科研力度的投入。当前人才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高水平人才称号的院士、国家级人才等能够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此,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科学人才引领要尽可能的选取具有国家级称号的人才来对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起到一个总体性的规划。学科队伍的投入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到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等。通过以上的投入,才能够让学术队伍建设成一个具有高凝聚力、高科研水平的一流学科投入团队。

③基地平台。这主要指的是一流学科建设时所必备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既需要具有创新形式的科研交流平台,还要具有较为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从而更好地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基础保障,详细数据如图1。

1、2.产出指标。一流学科建设的产出指标主要包括了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学科影响力等五个方面,综合来看,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时候所要选取的产出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

①科研研究。对一流学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而这就要对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国家授予名称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与数据收集,从而更好的保证上述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的水平。

②人才培养。在对一流学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科研技术人才,而人才培养指标就是要对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各种人才进行数量上的记录。最为重要的是,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会授予大量的优秀硕士论文,这代表不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

③学术交流与合作。

④社会服务。

⑤学科影响力。主要是能够直接表现该学科建设成效高低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院校及一流学科平台的建设程度以及它的子指标的发展情况来具体的分析,更好的对不同省属高校之间的一流学科的建设进行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划分。

2、权重比例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有序递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指标的信息基础 ,人为地比较判定同一阶层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综合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含有投入与产出两部分,可以分别借助层次分析法求解权重。

①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②经过咨询专家,得出准则层与方案层各同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用 1-9 比较尺度表示出来,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借助层次分析软件进行权重求解与一致性判断,得出最终各指标综合权重指数。

③一流学科建设绩效“投入-产出”评价体系的最终确定

得到各项投入与产出指标内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即可得到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最终指标体系,见图1: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权重指标体系。

3、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各个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由投入产出比来表示 ,∑投入×权重/∑产出×权重的比值。在学科建设评估过程中,权重可根据指标重要度来衡量不同指标间差异的作用。

五、一流学科数据分析以及修正

学科绩效评价构建基本可以通过两阶段来完成,即绩效评价之中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指标选定和修正。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与绩效评价相融合的具体规则,绩效评价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科學、不合理性的就需要修正,指标进行修正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次还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指标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进行保障;最后要对指标进行整体性的测验。通过这些流程来有效的保障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符合学科发展规律。选取三个省一流学科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图2:

C学科是各项产出单项指标都将近满分状态,但是其投入产出比却比A学科低,说明该学科投入单项指标也较大,所以在整体高性价比上并不占优。

六、提高学科建设绩效水平的对策

1、规划一流学科发展,合理布局一流学科结构。要立足社会现实需求,明确一流学科发展方向,主推与各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其次,以差异化为原则,高效配置教育资源,鼓励一流学科、特色学科优先发展。

2、创新机制,建立多元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

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创新筹资机制,科学管理花费成为我们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一是建立多元经费筹资模式,二是创新经费管理模式,三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3、强化动态管理,引入末尾淘汰机制

建立专门的一流学科管理和评估系统,运用学科综合实力、投入产出、建设绩效评估等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全面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严格实施考核评估末位淘汰制,实现滚动式建设和培养。

4、加强一流学科自身建设

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方面。 进行目标的明确,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科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曾健文.地方综合性高校学科绩效评价研究——以西部某大学理工农学科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01):39-47+136.

[2]辛斐斐.省属高校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8,(06):25-31.

[3]刘巧华.高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预算模型探讨[J].会计之友,2018,(07):126-129.

[4]叶桂方,徐贤春.高校二级学院办学绩效三维评价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77-82.

[5]钟建华,李婕,彭新一.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03):17-22+29.

[6]王俊松,杜德斌.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创新绩效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41-49.

[7]杜元伟,龙银才,刘静.绩效工资背景下高校部门间相对绩效评价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8-79.

[8]姜华,吴跃,孙新宇,叶涛.省属本科高校绩效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7-122.

作者简介:徐婳(1982-),女,浙江武义人,中国计量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会计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科管理、绩效评价、财务管理等。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投入绩效评价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西部地区幼儿园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西部地区省属本科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优化路径研究
天津市卫生资源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