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

2019-08-21 03:09余凤彭晖
商情 2019年34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综合素质大学生

余凤 彭晖

【摘要】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着力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切实推进教育由知识灌输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由单一应试型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要抓好专业、能力、创新三个要素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培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既是对高等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亦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综合素质培养不是一般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技能强化教育、机械操作教育,而是一种思想观念内化和实践操作外化相统一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观念上具有自主自律性、行为上具有能动实践性、时效上具有时空延展性,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是培养观念转化的过程,亦是一个目标培养的过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转变培养观念,拓宽培养途径,抓住重点,抓准结合点,深入、扎实、有效开展。

一、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一种教育目标,更是一个教育过程。建构综合素质教育工程首先要在意识和观念上注重“两个转变”。

1.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由知识灌输向能力提升的转变。长期以來,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上的单项灌输, 结果培养出的大学生基本都“孔乙己”,死记硬背,没有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上,以来也只是通过应试教育的考分来评价大学生;在高校教学评估机制上,也只看重量化分值考评,大学生知识考试成绩是否优秀是评价高校的硬性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

当前,在高等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强调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或忽视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专业对口,注重对大学生的专业化教育,造成了大学生书本成绩很好,但知识面不够宽,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实践技能差、创新意识弱等方面的问题。

2.培养目标上,要注重由单一应试型向复合应用型人才转变。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复合体”, 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应考能力、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倾向,学生普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转化能力差,纯粹是单一应考者。杨振宁先生近年来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和‘考试型居多,有动力且能独立思考的‘创造型人才少,实践能力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平庸。”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着莫大的关联,如过弱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足,转化能力不足,学难以致用;过细的学科设置,使大学生在一门小学科里无休止的“轮回”,求知欲受到抑制;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造力受到限制;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锻炼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教育,使个性受到抑制;过度的理论讲解,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高校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模式、方法、途径等还有待于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

二、综合素质教育要着力抓好“三个要素”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目前学界看法不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品格素质,二是专业文化素质,三是实践操作素质,四是探索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技能,必须要着力抓好“三个要素”。

1.抓好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专业的狭窄性和单一性,实行宽口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不但重视每一个主体所掌握的现代的知识量,更重视每一个体的适应能力、内在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一方面要加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重,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尽可能淡化专业界限,增设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要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科发展,注意增加与专业学科发展相关的新兴学科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要体现专业面广、知识面宽、基础深厚、适应性强的原则,不断革新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特别是他们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载体、多媒介的专业学习平台。

2.抓好能力培养,强化动手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当前大学生普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一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二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恒心和意志力。三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实践中缺乏耐心和判断能力,经常盲从或效仿别人。四是实践中集体意识淡薄,荣誉感不强,缺少集体凝聚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更应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强素质”的作用,加强能力培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增长才干,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我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社会实践,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做好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鼓励实践,激励发展,提高能力。

二是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加强“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践性课程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訓,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抓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就必须抓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内容,结构完备、层次清晰、制度规范、功能健全、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搭平台、置项目、组团队”等措施加强创新教育。

一是搭平台,着力构建学科交叉科研创新载体。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完善配套设施,提供科研资金,吸纳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为广大学生发挥创意,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宽广的平台。

二是置项目,扶植一批体现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实践的校园创新创业品牌和项目,以竞争意识形成学生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

三是组团队,重视学生科技创新的团队与梯队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的自我良性循环。要组建包含教授在内的“导师带动型”、中青年教师在内的“教师指导型”、学生自己参与的“自主立项型”等多层次科研创新团体和研究梯队。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合理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探求,在探求中创新。

三、结 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要着力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为基础,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才能保证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 [M ]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

[2]李正华.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 ) .

[3]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

[4]张红梅,李玉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探索[J].德育天地,2007,(2).

[5]陈运普,于天放.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学术交流与动态,2004,2.

[6]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2]14号.

作者简介:余凤(1981-),男,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彭晖(1980-),女,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教师。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与对策探析”(项目编号:CSQ1805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综合素质大学生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教育微论坛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