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玄龄为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所创作歌曲的演唱处理

2019-08-21 12:00汤亮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声乐诗词

汤亮

【摘 要】《卜算子·咏梅》原为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品,孙玄龄将它谱写为一首京剧风格声乐作品。本文针对该歌曲的特殊性,从歌曲创作背景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对比不同演唱家演唱该歌曲时所运用的不同的演唱处理方法。

【关键词】诗词;声乐;演唱方法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62-01

一、歌曲《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

《卜算子·咏梅》为我国著名音乐家孙玄龄1966年所作,其词是作者毛泽东读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咏梅词有感而作。当时的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勇敢面对困难,并且要敢于战胜困难。陆游原词以“愁”字为眼,充溢着苍凉寂寞。而毛泽东则以“俏”字为线,塑造了敢于傲霜斗雪的艺术形象。作曲家孙玄龄在一次偶然中,听到合唱版本的《卜算子·咏梅》,敢于创新的他于是有了创作京剧唱腔声乐作品的想法,《咏梅》就这样在中国压抑的“文革”初期诞生了。

二、歌曲《卜算子·咏梅》的音乐形象

毛泽东这首《卜算子·咏梅》借咏梅来言志,开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就以健笔之势表现出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刻画梅花生存环境的酷烈,这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内忧外困的时候,词人借此来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下阕“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方面体现作者无私无欲的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孙玄龄创作这首作品主要是想要鼓舞当时陷入“文革”初期困境中的人民,其用意不约而同,只是将文学作品发展为音乐作品,以求得更广泛的传播空间,感染处在当时并不明朗的国情中的需要正能量的人民大众。

三、不同演唱者对《卜算子·咏梅》的处理

(一)于淑珍演唱版本

于淑珍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是一位歌唱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前辈。她的声音圆润甜雅,演唱格调优雅清新,又善于把握各地民歌风格特色,既能驾驭北方民歌的质朴爽朗,又能将南方的细腻婉转表达得淋漓尽致。

于淑珍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中,第一句开始将“风雨”拉得比较长,保持在“6”的上波音上面,而伴奏又是快速的节奏,这里运用了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后又将“春归”二字加强加快,后半句依然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第二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速度上面较前一句有加快,并加上再次重复,语气不断加重,最后运用戏曲中的润腔技巧——拖腔,归韵到“ao”,戏曲中非常讲究字尾的归韵,可以使歌曲的风格更加明确,韵味更加丰富。

第三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具有双层含义的一句,于淑珍将这句第一遍处理得较为平稳,不急于将情绪推向高潮,以此來表达革命工作者的低调奉献和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紧接着第四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依旧处理得较为平稳,欲扬先抑,到重复第二遍时才稍稍加强。

于淑珍在整个歌曲的演唱中,始终保持着歌曲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再加上她嗓音的细腻圆润,演唱技巧的娴熟,咬字清晰明了,将这首歌曲表演得恰到好处。

(二)吴碧霞演唱版本

吴碧霞,是我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因其既能演唱中国民族风格作品,又能驾驭西方美声唱法,她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美声融合,并获得了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在演唱第一句中“风雨”时,同于淑珍一样,“风”字一个下滑音到F大调高音的“1”,而“春归”这两个字的唱法,于淑珍采取的是将“春”字缩短,与“归”字连唱;吴碧霞则将“春”字的实值拖满,并将其处理为波音,并且在唱“归”字的时候,颤音处理得比较夸张一些,更多了一些个人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接下来的“飞雪迎春到”,于淑珍和吴碧霞在“雪”字的处理上都采用了声断气不断的技巧,但是吴碧霞表演的幅度相较于淑珍要大一些。

第二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吴碧霞与于淑珍演唱的版本在歌词部分处理区别不大,区别较大的地方在句尾的拖腔,吴碧霞唱得较连贯,气息平稳流畅,而于淑珍将这个地方处理得比较跳跃,气息弹性很大,这使二人在歌曲演唱处理的风格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三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两人演唱基本严格按照谱面来进行处理。到第四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吴碧霞在这里对原谱的改动比较大,在旋律上有很多地方做了改动,从“山”字开始,谱面原本的二分音符“5”,改成了两个四分音符“5、3”,后面旋律全部上移,并且逐渐上行,使情绪比原谱推动得更加快速和激烈。重复的这一句,也拉开得比原来的谱面旋律要长。直到最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两句的重复才回到原版乐谱的旋律。

在这整首歌曲的演唱中,吴碧霞用她夜莺般的嗓音和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发声技巧,将该歌曲唱出了她独特的味道,声音听起来没有典型的民族唱法的“细嗓子”,喉腔、咽腔、口腔等共鸣腔体都打得更开,但是同时也削减了歌曲的戏曲韵味。相较而下,于淑珍演唱的版本更多一些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和京剧的韵味。

猜你喜欢
声乐诗词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