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醒来之爱的呼唤》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2019-08-21 12:00王笑格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感恩呼唤

王笑格

【摘 要】《醒来之爱的呼唤》是一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影片真实展现了当今社会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现今,许多家庭亲人之间却摩擦碰撞不断,人的内心在深深呼唤觉醒。传统文化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要生活在不抱怨的世界里,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关键词】呼唤;感恩;不抱怨;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93-02

《醒来之爱的呼唤》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父亲刑满释放、儿子叛逆不羁、母亲带着绝望离家出走,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承担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为了拯救儿子,也为了偿还自己良心的債务,父亲在艰难万苦中带着孩子寻找妻子,在这场寻妻之旅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悄然修复和治愈,这种力量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该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代表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现状,反映了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把感恩、不抱怨,以及“行有不得,返求诸己”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生活、学习、家庭演绎出来,这是一部让爱回归、让灵魂觉醒、让人性醒来的震撼心灵之作,也是指导我们学习、工作和人生的宝典。

一、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在影片中,儿子子浩叛逆、不好好学习,对母亲辛苦付出丝毫没有感恩之情,母亲为其操劳,子浩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心理既伤害了母亲,又让他在社会和同学面前吃尽苦头。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其内心必定是一潭死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感恩又感到沮丧,心存感恩的人比较可能在混乱中看到讯息。虽然有时会被生活击倒,但感恩的人总会找到理由再站起来,即便是微小的理由。”因此他们常怀着不掺杂任何利害需求的自由心境获得超乎常人的感受。[1]最终子浩学会了感恩,迷途知返。

一个人的眼睛看不到别人的恩情、心中存不了别人的恩情,又怎么能生出感恩之心。因此,在我们内心要种上他人的好处,要放满别人的恩情,知恩感恩,那么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心存善念,知恩报恩。感恩抚养你的人,他们使你成长;感恩关怀你的人,他们给你温暖;感恩伤害你的人,他们磨练你的心志。一颗上等的好玉,不经过反复打磨,终究是一块石头;一个人不通过种种“魔考”,也终究是个俗人。感谢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来帮助和成就我们的,特别是给我们设置障碍的人,他们在磨练我们的心性,是他们使我们成长,是他们使我们超凡出俗,一想到如此,唯有对他们感恩不尽。

感恩是吸引力法则,感恩能让人心生喜悦、身心健康;感恩能让人知足、富足;感恩能让人珍惜、报恩;感恩能让人改善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多年来,《圣经》里的这句话,像迷一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当真正明白感恩之后,原来这句话表达的是:心怀感恩之人将被赐予更多,变得富足。不存感恩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爱因斯坦曾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劳动(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仍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到自己占有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二、生活在不抱怨的世界里

在影片中,妻子秀英独自一人把孩子扶养成人,那种对丈夫的怨恨植根于秀英的心中,觉得自己一切的苦难都是丈夫给予的。她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抱怨”的毒瘤,孩子也像她一样,抱怨父亲、怨恨父亲。庆幸的是,母亲秀英在做义工的时候接触到了传统文化,明白了“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抱怨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当志刚和秀英重新修正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之爱使子浩内心的正能量也真正被激发了出来,原谅了父母曾经的不完美,对着父母发出了爱的呼唤。

美国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写道:“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在互动时代,语境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2]有的人怨人,只在心里怨;有的人怨人,会脱口而出,虽然都会伤自己,但嘴上的怨会使伤害升级,所以古人说:“祸从口出”。《弟子规》曰: “话说多,不如少”“吉人寡语, 贵人言慢”,这些都是在警示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特别是在有情绪的时候。所以,要学会在怨言恶语出口前,立即刹车。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短处,不要随意伤人。

一个不抱怨的思维必须要经过练习,只有经过练习,才能建立良好的反应模式。经常吃梅子的人,当他看见梅子时,就是不吃也会流口水,这是因为平时吃梅子流口水已经形成一个固定反射模式,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曹操的士兵都没有吃过梅子,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梅子是酸的,那曹操的“望梅止渴”计谋如何成功;很多人都喜欢看动物表演,动物们之所以能完成令人惊叹的动作,源于通过不断训练而产生的条件反射,这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我们之所以经常怨人,也是源于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不良模式。影片中子浩和母亲的关系、子浩和父亲的关系、志刚和秀英之间的关系,都是由这样不良模式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不良的模式,建立一个良好的反应模式,那么改变抱怨人的坏习惯也轻而易举了,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就容易形成了。

三、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正如片名“醒来之爱的呼唤”,什么力量让他们一家醒来?就是“爱”唤醒了濒临破碎的家庭中每个迷失的个体。影片安排了一场父子寻母的旅程,母亲的离家出走,强迫这对父子单独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子浩看到了父亲对他的爱,也看到父亲重新找回对母亲的爱。最终,大家因“心中充满爱”而觉醒,用爱真正地接受对方,用爱疗愈自己受到的伤害,他们都愿意为别人付出心中的爱,爱治愈了一切痛苦。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表现在自然孕育着人, 更在于人对于自然的思考加深了自我对人生的理解。[3]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是因为有爱而共生共存共长,田地没有爱的种子,一定是杂草丛生。一个荒芜的田地里,总是不停地长出杂草,无论你是用火烧也好,用除草剂也好,甚至连根拔也好,杂草照长不误。怎么样才能彻底除去杂草呢?唯有让这片土地里蕴藏着粮种,让粮种取代草种,那么杂草自然不生长了。

我们人的心田也是一样。我们心里想着不要有抱怨,不要有偏见,不要有仇恨,可是这些象草种一样根除不尽,遇境就生、遇缘就发,我们虽费心费力,但效果不佳。农民种庄稼,先翻地,然后播种,然后打理,最后收成,这个符合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如果我们想改善各种关系,创建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必须效仿和遵循这样的规律。翻地就是“知耻而后勇”,用古圣先贤的经典来对照自己,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播种就是种爱心,爱是欢喜,爱是包容,爱是忍辱,爱是谦和,爱是理解……爱可以疗愈一切,爱可以温暖一切,爱自己、爱我们的亲人、爱一切大众,爱所有的人和事物,让内心充满爱的种子,那么爱的力量就会在我们全身流淌,我们会有爱的眼神,会有爱的语言,会有爱的行动。打理就是“持之以恒”,爱的种子播下去了,就象种子播到地里一样,要不停地打理,把未清除的杂草再去掉,内心的丑恶也需要我们不停清理,唯有如此,爱的种子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心怡,于师号.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南唐后主的评述探微[J].安徽文学,2018,(11):7-8.

[2]王晨晨.“微笑”符号的美学解读[J].安徽文学,2018,(12):155-156.

[3]范琳,于师号.汪曾祺笔下“淮扬文化”的独特人文内涵发探[J].安徽文学,2018,(09):27-28.

猜你喜欢
感恩呼唤
爱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
三月的呼唤
宽容 守信 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