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天山脚下》视听语言分析

2019-08-21 12:00郭清杨婷许文慧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

郭清 杨婷 许文慧

【摘 要】视听语言作为电视记录片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镜头、光影、场面调度、音乐音响等各个方面有着它奇妙的组合作用。纪录片以美轮美奂的画面加上唯美动听的音乐,使得导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感受,从抽象的概念中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以此获得观众对此的情感共鸣。本文将从镜头、光影、场面调度、音乐音响等方面对《天山脚下》进行赏析。关注该纪录片对于新疆形象独特的描述方法。

【关键词】视听语言;新疆纪录片;《天山脚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95-02

有关于央视对于新疆纪录片形象的展示,随着时代、政策的变化也在不停地更迭,对于现如今敏感的新疆政治环境来说,向觀众展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甚至是背景音乐都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在如此风口浪尖之时一部叫作《天山脚下》的纪录片横空出世。

纪录片上映于2018年,导演是曾经担任过多部大型历史纪录片的总撰稿,先后荣获第25届和第2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以及荣获中国十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与《舌尖上的中国》并列获得第18届中国纪录片年度特别作品奖的祝勇先生。从他最受好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祝勇对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执着。相较于之前央视对新疆偏政治性导向的纪录片形式,祝勇导演更想为大家展现“天山脚下”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历史风韵。

一、唯美的叙事镜头

镜头:“即摄影机一次开机到停机间连续拍摄的影像片段,所有影视作品的核心是镜头,所有影视作品的视听展现都要通过镜头来完成。”

《天山脚下》延续了导演喜欢运用庞大而唯美的镜头的习惯,例如片头,导演运用了空镜头、大远景以及人物特写镜头的来回切换,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天山景色,然而,全景系列景别的作用在于对事物的抒情,近景系列的构图偏向于纪实。影片慢镜头的处理、延时摄影的效果、超大光圈的拍摄以及大量的航拍影像,展现了导演想通过《天山脚下》展现给观众的新疆概念,宏大、神秘而唯美。

从叙事的内容上来看,一部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对内容方面上的组织安排方式,即它想要怎样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的问题。纪录片的叙事结构需要满足受众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并打动观众内心,使得观众对作品内容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目前纪录片主要的结构形式有三种,即阶梯进式结构、中心联式结构、版块式结构。从该纪录片的整部宏观角度上来看,其用了以阶梯进式结构为辅,板块式结构、中心联式结构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首先该纪录片共分五集,主题分别是《家园》《成长》《生活》《传承》《寻路》,这便是板块式结构。

其次以第四集《传承》为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族大叔杰恩斯汉在几个村子之间寻找黑色的山羊皮,想做一套可以跳鹰舞时穿的衣服,杰恩斯汉的祖上是鹰舞的舞者,现在村子里会跳鹰舞的只剩下他了,杰恩斯汉便挑起了传承鹰舞的责任。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在阿勒泰同样爱鹰的哈萨克族五兄弟,他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猎鹰比赛。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吉木萨尔县,有一名来自福建的人,他叫梁观松。克孜尔千佛洞内的壁画一年只能临摹五平米,并且只能人工进行临摹,摹本才能长存于世,每一次临摹又像是一种朝拜仪式。第四个故事讲述的是在吐鲁番的年轻小伙布尔汉想邀请几位精通木卡姆的老艺术家组队,希望能在冬天准备几场演出,刚开始遭到了很多老艺术家的拒绝,然而通过不懈努力,几位老师傅愿意一起组队,谈唱起了心爱的木卡姆。这四个本无联系的故事线索串联起来展现了同样的中心主题,从多角度分析了新疆的文化与传承,这便是中心联式结构。而每一个故事开头诉说了故事的地点,这也是阶梯进式的一种。

吴涛教授曾经说过:“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会使纪录片尽量的真实,而展现真实性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同步的画面以及声音来记录被摄物体。同步发生的物体是真实且不能够被复制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叙事镜头。”

叙事镜头最好的展现就是通过镜头语言。在纪录片中,真实的镜头影像要比背景人物的描述来得真实许多。在第一集《家园》的《雪乡》一节中,画面长达三分钟没有台词的插入,全程只有孩子嬉笑打闹、循坏往雪堆里跳的声音,通过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真正能了解到“跳雪”的乐趣,从而更加流畅地引出雪乡中“滑雪”的风俗习惯。

二、细致入微的光影刻画

著名的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维·图斯拉鲁曾经说过:“电影摄影就是在胶片上用光写作,它可以在荧幕上创造出我心里想的形象、情绪和感受。”《天山脚下》作为一部新疆纪实类旅游纪录片,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到此地,柔和的光影效果是必不可少的。光线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运用合理且出色的话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以及情感交流,对烘托气氛有着很好的作用。《天山脚下》的光影师力求为观众展现景物和人物、动物之间最细致的感情。

该纪录片主要以自然光为主,画面多明朗轻快,例如第二集《成长》中“选取领舞”和“参加街舞比赛”的画面,给人一种青春明亮的感觉,让观众更能够感受到青春的气息。

暗调画面主要描写那些凝重庄严的仪式或者事件。例如第五集《寻路》中《神马》这一节,与第二季《成长》不同,光影师更多的采用了天上的乌云,以及乌云下的人与马,呈现出一种压抑、神秘、庄严的气氛。

三、舒适的场面调度

我国导演郑君里曾对场面调度有着这样的定义:“演员和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它要求画面与画面的切换自然舒服、不露痕迹,能展示生活的逻辑、情感的流向以及文化的依托。

该纪录片由五集组成,每集又各分四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切换都运用了巧妙地场面调度,人物与动物、人物与自然、自然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表达都通过场面的调度展现得淋漓精致。

纪录片不同于电影,它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剪辑把简单的故事复杂化、神秘化、逻辑化。它只需要让观众了解到故事的脉络即可。然而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传授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生活的逻辑,观众更希望得到心灵的交流。好的场面调度不只是会描写外界的客观世界,而是能够契合人物的心灵,引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把人物的动作与摄影机的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第三集《生活》中《老茶馆》一节,吾不力·艾买提、刘永祥每天都要去老茶馆,一个饮茶,一个学音乐,茶、人物、乐器、舞蹈之间来回的切换,大量的固定镜头彰显出当地人惬意舒适的生活状态。

四、直击心灵的音乐魅力

王光祈先生曾经说过:“音乐中含有的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

该片片头使用的是民族空旷雄伟的纯音乐,展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情,同时也给观众以雄伟、辽阔、神秘的感觉。片尾曲导演则使用的是哈萨克民曲《心星》 ,其悲伤悠长的曲调在笔者看来更多是抒发“不舍”的情感,就像歌词“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星星。”“有你相伴,生命才更加精彩。”像是不舍观众,也像是不舍这神秘的文化。

一部好的纪录片,它的价值往往凸显在其创作的思想内涵,纪录片《天山脚下》创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与不同于以往对新疆充满政治诉求的纪录片形象,创作者更致力于展现新疆的文化内涵的传承以及其民间艺术的魅力,展现了一个“平凡民族”发生的一些“平凡故事”,内里却包含了“不平凡的民族精神”的故事。

导演通过充满叙事性的镜头、细致入微的光影效果、舒适的场面调度以及其强大的音乐魅力, 以它四平八稳、娓娓道来的节奏模式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神秘的新疆故事。相信你看完这部纪录片一定会深陷入“新疆的魅力”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涛.生态纪录片视听语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刘称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J].

[3]张客.论电影艺术的特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4][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