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云手系列”的历史背景

2019-08-21 12:00陈新宇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历史背景

陈新宇

【摘 要】中国古典舞的诞生可谓是历经风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而它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各种矛盾与挑战,但最终打破了无数限制,确立了以中国古典舞为核心的训练体系并遍布全国各地。“云手”这一概念早期作为招法的名称存在于武术中,逐渐遍布于戏曲和中国古典舞中。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学派概念及意义的介绍以及对“云手系列”的历史背景与分类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学派;云手系列;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21-02

一、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的浩瀚艺术中,中国古典舞是一个重要范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其根基,中国戏曲和武术是其素材,经过舞蹈工作者们的提炼、加工、整理和再创后,历经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检验最终被传承了下来,具备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征。中国古典舞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欧阳予倩先生于1950年提出,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和古代舞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古典舞是我国古代舞蹈文化形态的延伸和发展。它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随着本民族的舞蹈艺术需要发展和创新,舞蹈工作者们通过逐步探索和研究解放了戏曲束缚下的古典舞,并参考西方芭蕾舞的基础训练方法,以传统舞蹈美学为根本,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新的构造和发展。中国古典舞在表演中侧重眼睛的作用,注重呼吸的配合,神韵是它的灵魂,神于内而形于外,身韵的真正内涵正是“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正是古典舞這个舞种必不可少的标志。中国古典舞找到了舞蹈本体性和肢体语言性,并具有鲜明浓厚的风格特色。中国古典舞的造型感和韵律感以及特有的东方风格的刚柔相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二、身韵学派的概念及意义

“身韵”初步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典型性的舞蹈美学原则在中国传统舞蹈中被人们提炼出来,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技术特点及审美特征被融入其中,兼收并蓄了“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和舞蹈身段、武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动力”等,最终随着古典舞基训的教学实践“身韵”逐步发展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是身韵的基础,并且默默地地影响着身韵,由于受西方芭蕾舞的影响,所以身韵在最根本的素质训练处存在芭蕾的影子。所谓身韵,即身法与韵律,身法展现的是古典舞的外在形式,韵律则彰显古典舞的内在神采艺术,二者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舞的精粹及审美风范被显现出来。韵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规范,属于典型的中国美学范畴,在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身韵的优点在于其“形、神、劲、律”,“圆、倾、拧、曲”,“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凝练,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舞蹈语汇,舞蹈动作的质感也有所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中国古典舞分为李正一、唐满城老师的古典舞身韵学派、孙颖的汉唐舞学派、高金荣的敦煌舞学派、马家钦教授的昆舞学派等,这些流派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体系中身韵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时至今日它的意义仍然不容小觑。

三、云手的概念及历史背景

“云手”的概念早期来源于武术招式的名称,后来才遍及于戏曲和中国古典舞中。在戏曲舞蹈和武术中,“云手”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动作之一。在武术中,云手的主要功能是搏击。“云手”的基本练法存在于各家武术门派中,并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华名拳五大拳种之一的洪派陈式太极拳,他的“云手”注重“蓄力”和“爆发力”,不强调大开大合,先化刚为柔,再练柔为刚。传统戏曲身段中的云手只是作为一个程式化的舞蹈动作而存在,它继承和发展了武术中云手的形与神,弱化和转换了劲与力,摒弃了它的攻击性。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五大典型动作之一的云手若要真正形成属于舞蹈本体的云手训练,就要将武术云手的搏斗成分和戏曲云手的叙事性、戏剧性以及程式性一一抛弃。“云”是一种变化多端、飘荡不定的形象,在万变不离其圆的路线中通过双臂交叉进行而产生“立体式”的圆线轨迹。茹富兰先生曾说拉一个云手要划五个圆;在戏曲中有一个形象而准确的比喻,即形容云手要像“揉球”一样;盖叫天创造的“大开大合”云手要将舞姿拉到最大化。从繁多的武术云手和戏曲云手中,中国古典舞创造性地提炼归纳出了基本云手、冲靠云手、大开大合云手和波浪云手等。

四、云手的分类

(一) 基本云手

基本云手是一切云手变化的开始。以含胸提气为动作要领,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手臂要保持圆润。两只手相互配合的感觉就像是在胸前揉抚一个球体,眼随手动,身体要有连绵不断的提、沉、含、仰,整体感觉是有内涵且浑厚的。节奏的处理为缓中有点,强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基本云手主要是对手、眼、身、法、步的解决,是典型的大圆套小圆,平圆加立圆的立体式动作。

(二) 冲靠云手

以基本云手为动作基础,加上上身的冲靠动律,借助脚下前后重心的转换。在整个云手的过程中上身完成两次冲靠,脚下完成两次前后重心的转换。在揉球的过程中手腕是连续盘腕。相比较于基本云手来说,冲靠云手的动势和手臂运动的幅度较大,气质韵律浑厚圆润,比较符合传统的形象气质,加重心态的训练,内涵饱满,是培养学生内在韵律气质的典型动作。进一步扩张了冲、靠元素的运用及发展。

(三)大开大合云手

这一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横拧开合”。做动作时上身尽量挺拔且横拧,双臂要向后打开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打开而不是做“揉球”;接着完成“走下身留上身”动律,上下身呈现出“拧麻花”形态,同时左臂要适当向后掰并从头前绕过,完成“缠头裹脑”动作,最后通过“走上身留上身”动律转身。在完成“缠头裹脑”时更加注重“小附点”的节奏,并且突出了“含”元素,强调了风格性。此动作的形态风格源于京剧界老前辈盖叫天先生,盖老不喜欢舞台表演中的一般性云手,他将“圆球”式的云手改变成“平面开合”式的云手,对于主要训练上下身协调一致关系的基本云手进行了改变,改成了“走下身留上身”“留下身走上身”的特殊配合关系,从而形成的盖派的特点。对于舞蹈而言,盖派的云手更接近于舞蹈性、非常具有训练价值与艺术表现力。它要求最大限度地敞开身体;最大限度地横拧;最大限度地掰膀子。由于自始至终是在“拧扭”的状态下完成的,肢体动作“撒开、到位”,也能表现现代人所赋予的时代性审美特征。我们要学习盖老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创新的宝贵精神。

(四) 波浪云手

波浪云手又称“云手大揉球”,波浪云手的起势动作要比基本云手更舒展一些。整个过程是右手经过旁时上身右旁提——右手“反平穿”左手“正平穿”带动直腿立腰上身稍向后仰——左旁提的大幅度运动,两只手间的距离要适当地放大一些,腿部配合弯曲且移动重心,身体也要随之深含,最后又回到右旁提。如此反复进行这一动作,就形成了“上下波浪”形态的整体身体动势,如果用“揉球”来比喻这一动作,则是揉一个同手臂一样长的大球。在此过程中,双腿经过直立——弯曲的上下大幅度摆动,上身经过深含——旁提——后仰的“S”状大幅度波动。因此动作的幅度感和动势感都非常强,有一种跌宕起伏的视觉效果,成了更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化动作。茹富兰先生的云手大揉球更加突出了上身的“旁提”,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线条美。

已经诞生30多年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填补了基训教学中民族特色与审美文化的空缺;创建了古典舞本体语言库;突破了戏曲固有的舞台表演模式;接受了当代新型的审美观念。云手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代表性动作之一,是因其具有古典艺术的典型性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我们还需要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呼吁下顺势而为,在发展中寻求完美,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民族舞蹈的审美追求,不断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著.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孙力.论古典舞中的云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

[3]赵晶晶.中国古典舞“身韵”典型动作的审美文化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4.

[4]王峥峥,常真.试论古典舞身韵“云手”与太极拳“云手”中的“圆”文化[J].黄河之声,2015.

[5]孙会文.浅析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并济[J].运城学院学报,2005.

[6]李续,王伟著.中国古典舞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历史背景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