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2019-08-21 12:00李建玲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民族民间中国

李建玲

【摘 要】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各个民族都有着各具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总量之多属世界罕见,毫无疑问地位列世界前茅。民间舞蹈在中国舞蹈传承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对当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而空前的。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23-01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民间舞蹈是一种群众自己的娱乐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队伍广大的农民艺术。”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广泛的群众性,稳定性与变异性共同存在,自娱性与表演性相互交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漫漫五千年的创造与积淀造就了灿烂多姿的文化。而迥异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逐步形成了56个民族,并且各自具有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特人文状况与景观。其中,各民族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曼妙绮丽的舞蹈艺术便是最为瑰丽的奇葩之一。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中国疆土广袤,南北及东西跨度极大,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主要居住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其他兄弟民族则主要分布于周边区域。我国多数地区为亚热带、温带气候,少部分属于热带气候,所以大部分地区适于发展农业、畜牧业以及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

中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一般来讲主要流传于本民族所居住的区域内,但也会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的相同,以及各民族在迁移中相互交流与融合而形成跨民族、跨地区的舞蹈形式。这种极具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每个民族又自成系统并不断交流与发展的现状,便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分布情况。

较之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的人口明显稀少,但居住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等地区。生活在北方辽阔草原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其舞蹈也以表现骑牧生活为主,舞姿刚韧、节奏热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则多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轻缓。居住于祖国边疆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既有中国特色,又因与外国相邻,不同民族的舞蹈相互影响,而有许多相同或近似之处。另外,在历史上地域较为特殊的地区,其民间舞蹈中的古文化遗存会更加丰富。如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维吾尔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善用头、腰部的技巧,流露出古西域乐舞遗风。

二、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在56个民族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宽广辽阔的居住区域、大相径庭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地区风格各异之特色。北方盛行秧歌,却又有东北、陕北、河北、山东之分;而南方流行的“花灯”“采茶”“花鼓”却又是纷繁多样、神采各异。总体来讲,淮河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代表性民间舞蹈“花鼓灯”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具有男子矫健、女子俊俏之风格。此外,各地区广为流传的“龙舞”“鼓舞”“狮舞”等汉族民间舞蹈也是形态迥异,各具特色。

汉族在中国人口最多,分布也最为广泛。汉文化源远流长,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先祖,而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汉民族在传衍与发展中,由于迁移等原因而遍布全国各地,从而使其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即便是相同的种类,也会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总体来讲,南方多以缤纷多姿、质朴秀丽见长;北方则以形式多样、浑厚粗犷著称。同是秩歌,东北的、陕北的、河北的与山东的却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而广为流传的“龙舞”和“狮舞”,也是千差万别、风格各异。同为“手不离扇帕”的“花灯”,湖南的优美轻盈,四川的活泼明快,贵州的热烈明朗,湖南的朴素粗犷……尽管各地民风、民俗大相径庭,但亘古不变的却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和热闹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汉族舞蹈是汉族农耕生活的反映,其舞蹈内容、形式等都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春节意味着春天到来,春耕直接影响秋收。因此,即使千百年来朝代更迭,也无法改变人们在长达十天半月乃至整个农历正月的時间里开展析神求丰年的歌舞娱乐活动。

传统民间舞蹈作为文化遗产,由于收集、整理、作为资料保存的需要,民间艺人原封不动的表演,当然无可指责。但其中许多毕竟与现代美感相差太远。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舞蹈,带着封建社会等旧时代母体的深刻印记,在现在许多人的眼中,它都具有文化遗产的价值,但缺乏时代风貌是不足为怪的。如果我们不立足于“创”,节目纵然有些特色,除了感官上会有一时的刺激,舞蹈的触角却无法触及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激发人们当代情感的火花。当然,前提是需要认真、热忱地向民间学习。在对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方面,新中国的舞蹈前辈做出了可贵的榜样和出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4.

[2] 吕艺生.舞蹈美学[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民族民间中国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