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应用传承及教育意义

2019-08-21 12:00赵四鸿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承幼儿园游戏

赵四鸿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根基。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承,脱离了教育传播的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正在向着更高更广的层次迈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华县皮影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将华县皮影应用于教育当中,寓教于乐,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潜力。

【关键词】华县皮影;幼儿园;游戏;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19)24-0147-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国家历史、国家气质、民族凝聚力等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外在表征。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向前,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近些年来,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大到国家层面小到相关学者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教育为突破,以实践为途径,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一种符号,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于人们的一言一行。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对于他们日后形成个人文化品质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对其一生的成长都会起到支撑与促进作用。

一、华县皮影当前现状

1982年在墨西哥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大会第32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至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了世界性的规范。当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各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众多,对各种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华县皮影是我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经典代表,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虽然种类较多,但华县皮影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为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据史料考证,华县皮影始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汉代长安。在《汉书》中就有关于皮影的记载,史学大师顾颉刚经缜密研究后认为“中国皮影之发源地为陕西华县”。2006年,华县皮影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更是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从诞生之日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其间几经兴衰,但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文明洗染了传统农耕文明的风采,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崭新的视听方式不断冲击下,传统的艺术形式渐成难以为继之势。截止到当前,华县皮影的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大部分的表演艺人在生活的压力下也相继退出表演。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华县皮影的表演艺人只有大约十五人左右,他们当中六十岁以上的长者占了八人,随着皮影演出市场的持续低迷,这些艺人的生活大部分也是难以为继。

二、华县皮影的当代价教育价值

在谈及华夏皮影的当代教育价值之前,我们首先应当认识一下华县皮影的诸多特质。华县皮影历史悠久,制作非常精良,雕刻细腻,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扛鼎之作。与其他皮影相比,华县皮影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造型以人物为主。皮影人物的造型小巧灵动,变形轻巧,服饰、图案、花纹等细致入微,富有非常强烈的立体感。华县皮影的材质一般取用优质牛皮,精巧雕琢,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每个皮影都堪称是一件艺术作品;皮影表演艺术家具备深厚的唱功,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个角色,全部由一人包唱;一个皮影剧团一般由五人组成,除了演唱和对白等还有挑线、二胡、板胡等二十多种乐器,其中每个人基本上都要承担四个以上的角色。

华县皮影的这些艺术特质使其在教育领域具备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首先,华县皮影操作性强。华县皮影表演对于场地要求简单,表演人数有限。大部分幼儿园都具备这样的软硬件条件。其次,华县皮影人物造型逼真,表演极富感染性。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于复杂的场景变换和悠长的故事难以理解和产生兴趣,但华县皮影能以生动的人物肢体表述展现故事的发展演变,非常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和关注兴趣。对于简单的皮影表演,也可以由儿童分组来完成。皮影表演艺术要求表演团队集皮影的操控,音乐伴奏,曲艺的演唱于一体,多人协同进行,这样的团队化配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结互助精神,有利于塑造幼儿非功利性审美价值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和对于情感等的掌控力。在整个皮影戏的操作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动手能力、协调掌控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协调发展。最后,皮影艺术涉及的艺术门类较多,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皮影艺术引入幼儿教育必将极大的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皮影制作过程中的绘制、雕刻、着色等工艺可以丰富幼儿美术课程,皮影表演,舞蹈等可以强化孩子对于音乐的感知力。简单的皮影制作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制作工艺的逻辑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左脑潜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

三、华县皮影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应用

皮影戏主要可以作为幼儿园游戏中的一项进行展开。在游戏设计和实施中应当主要规划和把控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要以观看为游戏展开的前提。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对于事物的学习一般是从模仿开始,所以对于皮影戏的接触应当从观看开始。《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等皮影戏内容生动易懂,又不失童趣,这些经典的皮影戏可以深深的吸引幼儿的求知欲和模仿力。老师可以给幼儿简单介绍皮影戏的知识,让幼儿从宏观上对皮影戏有个大致的印象,随着皮影戏观看的进行,幼儿一定会被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吸引,他们会忍不住去摸一摸,看一看,这时候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幼儿参与热情就会非常高涨。

(二)皮影戏内容要贴近幼儿特点。幼儿观看的皮影戏不宜过于复杂,不管是在场景设计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或者在人物构建上都应该充分进行考量,以幼儿的视角去设计表演人物和表演内容。皮影戏内容还可以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或影视等为蓝本,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老师还可以将适宜幼儿水平的经典幼儿文学作品改编成皮影戏,在保留皮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对皮影表演形式进行探索、突破创新。

(三)尝试让孩子自己布置教室的皮影角。我们还可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适当给孩子布置一定的课外兴趣作业,比如寻找自己喜爱的皮影人物等,让孩子课余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寻找,去留意自己喜欢的皮影作品,邮票,明信片,甚至广告,电影里的皮影人物都可以作为素材。孩子们上交的皮影作品可以交由他们自己布置属于班级的皮影角。皮影角的内容可以尽量丰富,形式也可以尽量多样。

(四)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皮影制作过程。让幼儿参观皮影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皮影人物的诞生过程。参观之余,还可以自己亲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皮影造型。当然,皮影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探索采用一些较为轻质柔软的材料代替皮影的实际材质来让孩子们制作皮影人物。在制作中,教师本着熏陶、启迪为出发点的原则,使幼儿在互动合作中不断建构丰富的知识、经验,也为幼儿走进更多优秀民间文化打开了一扇亮窗。

四、华县皮影教育价值的推广

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途径,华县皮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促进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我们当代的责任,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华县皮影的教育价值开发尚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而言,华县皮影的教育价值推广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探索皮影艺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途径。皮影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所孕育的教育价值潜力巨大。如何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融入到现代教育当中,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探索的一个崭新课题。这既为皮影艺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提供了可能,又为现代教育拓展了巨大的空间,是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过程。在这方面,华阴老腔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二)尝试更多的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我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淀而成的灿烂瑰宝,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着民族精神的形成。课程,作为教学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该包含更多民族性的因素在里面,让幼儿在各个学习阶段不断感受我们民族的智慧与厚重历史,赋予幼儿更多的文化素养层面的熏陶。

(三)尝试皮影的产学结合研究。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提升皮影表演的现代化水平,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途径接触这门璀璨的艺术形式。当前的皮影传承和发展主要依循古老的口传心授,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东西提供参考。我们应当加大皮影的产学结合研究,依托特定机构的科研优势,让皮影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观赏渠道更加便捷。

五、结语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精神世界的枯竭就意味着民族形式的崩溃。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文与历史的积淀。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本身。华阴皮影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深化,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深化教育内容,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来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深入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陈义敏.中国曲艺、杂记、木偶戏、皮影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徐敦广.华县皮影[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

[3]鱼讯.陕西省戏剧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4]黄珍平.二十世纪中国影戏研究百年评述[J].广西教育,2006.

[5]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唐晓白.民间戏曲的困境与出路 双重挤压下的艺术瑰宝[N].北京青年报,1997-9.

[7]李国庭.戏曲危机与出路[J].文艺报,1986.

[8]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9]沙垚.华县皮影.“江湖人”记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09.

[10]赵坤华,齐继战.千年古皮影时代新亮点[N].中国质量报,2009-10-29.

猜你喜欢
传承幼儿园游戏
爱“上”幼儿园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