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江苏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

2019-08-21 12:00李青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李青

【摘 要】当前,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促进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但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问题,正面临诸多困境。对此,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我们应积极从理念、制度以及实践三个方面着手,知行合一,克服困境,实现以科技作为质量提升的驱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17-02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和第四次科技浪潮交汇融合,使得科技创新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然而,科技创新的利益驱动和“资本逻辑”又往往使其背离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这不仅使生态文明陷入科技创新的价值困境和利益泡沫,也致使诸多科技创新的正当性遭受质疑。如何使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同向同行,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和先导力,成为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江苏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江苏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六成,区域创新力居全国前列。绿色科技、生态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对强富美高新目标的实际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自《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发布起,江苏就率先做出了多项战略举措,具体主要围绕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近年来,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6年,江苏全省总研发投入为1986亿元,位居我国科研投资亚军;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6.7万亿,有效发明专利数是2010年的7倍之多,已经超过了14万件。

就科技创新分布的领域而言,近5年来,江苏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和生态化转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江苏以创新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进步为方针,改善了农业总体环境,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使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6.2%,居全国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江苏提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打造“智能江苏”品牌,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江苏省通过利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其生态服务业。这一改变有效地降低了传统服务业可能带来的环境负荷,同时也仍然具有传统服务业推动经济、增加收入、吸收剩余劳动力等优点。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江苏科技创新的主要困境

江苏科技创新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发展理念制约、制度创新不够、环境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三个主要方面直接阻碍着江苏的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进程,因此需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寻找破解困境的方法,从而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追求“发展为本”的现代性价值理念,是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源。

现代性的价值理念认为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地采掘和挥霍。它立足于人类的根本需要,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 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是对原有社会存在状态的破坏,追求‘发展意蕴的‘社会进步,是现代性发展观最为重大的问题所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技在运用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保护的思想观念一直都没有根本转变。在《2015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中显示,江苏的协调程度仅位列排名的18位。

(二)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限制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江苏省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十分依靠外部的资源和能源,由此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的现实情况,因此,需要依靠制度与科技的创新来寻求新的發展。然而,在江苏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仅仅只关注到了各种创新实体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内容的大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政府部门主要依靠文件、办法、规章、实施细则等方式来对科技活动进行管理,这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使得其容易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难以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三)环境风险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阻碍着科技创新的实践进程。

随着江苏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部分地区的环境风险也逐渐加重。环境风险涉及面广,且面对的问题繁多且复杂,是科技创新进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据统计,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数量处于全国前列,已有5000多家,且这些高风险企业大多分布在长江、太湖等水域,具有较高的风险隐患。同时,环境风险水平地域分布不均,苏南以省会南京最高,苏北以连云港最高。这些环境风险问题背后所显露出的技术的不确定性与负效应,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实践进程。

三、江苏科技创新的实践选择:知行合一

要有效地克服生态文明视域下江苏科技创新的困境问题,在转变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必须从理念、制度以及实践三个方面着手,知行合一,将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变革方案,从而开辟一条全新的创新道路。

首先,转变旧的价值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转变“唯GDP”的价值理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科学技术的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且有效地利用使得它也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应积极探索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注重对于江苏省当前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其次,坚持制度和科技的双重创新、双轮驱动。

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与角色定位;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相互制约与统一,应确立三方的伙伴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创新发展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意愿、能力,建立更具权威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管理机制;同时,及时修订、完善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不利于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条文,废除相应的体制障碍;此外,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调动主体的创新热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

最后,在实践上,以绿色、和谐发展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技生态化转向。

创建生态文明,实现科技创新发展,不能脱离实践,不能坐而论道,关键在于行动。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尽快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同时,科技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的科技体系,”将生态化、绿色化作为科技创新的要求,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的诸多困境:传统现代性价值理念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制度创新相对滞后于科技创新;环境风险问题仍然存在很大隐患。因此,江苏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科技创新应注重从价值理念到制度以及实践的变革与创新,注重呵护土地与大自然,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绿色科技转型,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生态文明之路。

参考文献:

[1]曹顺仙,陈崇天.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

[2]曹顺仙.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2).

[3]张巍巍,张华,李向辉.改革视角下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2015(12).

[4]董中兰.浅析《追忆似水年华》[J].青年文学家,2018(35).

[5]胡烨.浅析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自然观[J].神州,2018(32).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