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月”的隐喻探究

2019-08-21 12:00郝洋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认知李白隐喻

郝洋

【摘 要】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白诗中“月”进行探究,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方面分析月的隐喻含义。探究得出,从方位隐喻看,“月”有地位、高贵、难得、人才的隐喻意;从本体隐喻看,“月”是人,是情感;从结构隐喻看,“月”是盘子、镜子、钩子、霜和雪。

【关键词】李白;月亮;隐喻;认知;诗歌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30-02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诗仙”,其诗歌亦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李白诗中的意象以“酒”和“月”最具代表性,也最能表达李白的情感。其中,诗中的“月”往往不只是天上的明月,而具有了其他的意义指向,“月”其他的意义指向是如何产生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进行探究,从认知角度进一步理解诗歌。

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李白诗中“月”的研究,都是从文学方面,把“月”作为意象来研究的。语言学方面主要有刘海波、段成的《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和张毅的《李白诗歌中的隐喻研究》,都是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从李白诗歌整体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于李白诗歌中的“月”进行具体探究,以期对李白诗中“月”的研究多提出一种研究角度,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力与审美。

一、隐喻理论与诗歌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概念性的,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其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1]早在西方,已用隐喻理论分析诗歌,正如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2]隐喻与诗歌是同质的现象,隐喻成了出现在整个诗歌中“说”和“诗意化”的工具,它不再是一种词汇现象,而是一种话语现象。[3]从隐喻角度对诗歌进行考察,是从更理性的角度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意性。对于中国的诗歌,其诗意性更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也更加丰富,自然也可以运用隐喻理论进行探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本文就从这三大方面对李白诗中“月”进行隐喻分析。

二、方位隐喻

不通过另一种概念来构建,而是组织一个互相关联的概念的完整系统,这种隐喻就是方位隐喻。[4]方位隐喻一般与空间方位有关,并且是以自然和文化经验为基础的。李白写“月”的诗歌中,就存在方位隐喻,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后半句意为上青天摘取明亮的月亮,“上”这个方位在我们的文化经验里具有地位高的隐喻含义,而明月要“上”才能摘取,因此明月也有地位高、珍贵难得之意,写出了作者的雄心和抱负。这是相对复杂的方位隐喻,还有比较浅显的,如“月下飞天镜”。古诗中“月”的方位隐喻可以显现出地位、高贵、难得、人才的隐喻意,从而反映诗人的认知方式。

三、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用于各种目的,多样化的隐喻反映出其多样化的目的。本体隐喻提供了把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看成实体和物质的方式。[5]在隐喻中,本体隐喻非常广泛,人们总会出于某种目的而说话,这种目的的表达就是本体隐喻,除此之外,还有容器隐喻和拟人化的说话方式。在李白含有“月”的诗歌中,也存在大量的本体隐喻。

(一)把“月”当成人

Lakoff和Johnson曾指出:也许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那些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活动及特点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6]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许多把“月”当成人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四个例子,可以前后分为两组,第一个例子是人邀请明月喝酒,明月是作者心中的第三个人;第二个例子是月亮送我到剡溪。相比之下,会发现第二个例子中“月”是个护送者、陪伴者。而第一个例子作者与月存在着对话性,把月当成人,是可诉说的人。但是月不仅仅是人,而是多了一些可理解别人无法理解的情感的人,也就是说月是倾听者,是知己,由此也能判断出诗人此时内心必定是孤独愁苦、落寞失意的。第三和第四个例子中,月伴随行人而归和月万里相随,这里的“月”是不因外界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陪伴者、有情人。

(二)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陆地区域、视野以及事件、行为、活动和状态。 一般是需要一个有界限的物理空间或物体本身可以被看成容器。在李白的诗歌中,如:“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第一个例子中,等待月亮从天空中出来,此时天空就是一个容器,月亮是容器里的物质。第二个例子中,月亮从山中升起,此時山是容器,月亮是是容器里的物质。在这两个例子中,并不是要说什么是容器,而是说在古代诗人的认知里,月亮出现的位置是在天空中、山中,这样的容器隐喻的认知方式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

(三)“月”是情感

本体隐喻提供了把情感看成实体的方式,我们可以指称和识别它的特殊方面,加深理解。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就把思念故乡的情感通过明月表达出来,明月就是思念,因此,往往明月就和思念家乡的情感连接在一起。再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通过月亮寄托、表达诗中人的孤寂、凄苦、愁怨,因此,月亮往往与情思、孤寂、凄苦、哀愁联系在一起。通过本体隐喻,我们能够把诗人通过“月”表达的情感指称出来并很好的理解,此时,“月”蕴含的情感成为了实体,就是“月”。

四、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7]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映射实现的,将始源域中的相关的特殊结构或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在李白写“月”的诗中,把结构模糊的月亮通过相似的特征写成了结构完整的概念。具有相似结构或特点的始源域的概念就投射到了作为月亮、月光的目标域上,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在这五个例子中,始源域具有这样的特征:盘子是白玉一样的,镜子是明亮的,钩子是玉一般的,霜是白色的,雪夜是白色且银光闪闪的。不仅在外形结构上对满月和弯月进行了映射,而且在内部特征上用相应的词汇写出了目标域的特征,即月亮的形状时而圆、满时而弯,看起来像白玉、本身是白色的但其光芒是银色的。李白的诗中存在大量这样的结构隐喻,显示出古代文人对于月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从结构隐喻的角度探究出“月”是盘子、镜子、钩子、霜和雪。

四、结语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言表达,自然也存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而隐喻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正是由于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隐喻。诗歌隐喻与日常生活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8]运用隐喻理论分析李白诗中的“月”,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将“月”看成人、情感和相似的物体。这样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人类的认知方式,赏析古代其他诗歌并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和诗意美。

参考文献:

[1][7][8]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5][6]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认知李白隐喻
《活的隐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