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2019-08-21 12:00郭贞娴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福克纳威廉异化

郭贞娴

【摘 要】威廉·福克纳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中谈到了作家的职责,也表达了对如今年轻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涉及人类心灵问题的担忧。在网络“快餐文化”充斥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从真正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笔者以威廉·福克纳诺贝尔获奖辞为契机,回顾赏析过的名家作品,谈谈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性思考

中圖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35-01

“一项艰苦而痛苦的毕生投入的人类精神的工作,既不为名也不图利,而是要从人类的精神原材料中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这是威廉·福克纳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的一句话。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及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获奖原因是其“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谈到如今年轻人的作品时,福克纳强调“处于矛盾冲突中的人类心灵问题”正在被忽视,而这本身就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创造出好的作品。确实,在网络小说充斥的当下,读者被喂以大量肤浅易懂、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把情欲而不是把爱情当作写作题材,最糟糕的是没有怜悯和同情。悲伤不是刻骨铭心,而是轻描淡写。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分泌腺体的器官。”即便是无病呻吟,但这些“速食文化”靠着流量作家的噱头,聚集大量粉丝,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不但拉低了读者的阅读水平,也在拉低文学名著的市场占有率。

回顾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无不在教导我们:能够千古流芳,穿越时间空间,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伟大作品,从人类精神原材料中提取精华进而直击人性深处都是其共有的特点。

在卡夫卡的作品欣赏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悲惨经历让人唏嘘怜悯,曾经呕心沥血工作奉养的家人却在变故之后将其赶出家门,最后沦落到在饥寒交迫中孤独地死去。以格里高尔本人为代表的缺少自我意识的“社会个体”和以格里高尔家人及公司老板同事为代表的只有索取意识的“社会主体”相对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奴性、冷漠无情、金钱至上的一面。当劳动和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状态时,劳动是异化的,劳动产品也是异化的;当“人”不再是目的,而成为手段时,人是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异化的。[1]这种异化产生了不懂得珍惜自己,忽视自我存在价值,只为社会公共性而过活的人;不懂得体谅他人,只为自我性而压榨他人的人;处于变形中的人性以及社会道德观。

企图捍卫家族荣耀却又胆怯孱弱的长子昆丁;风流成性以致溺水自杀的独女凯蒂;自私冷漠而又孤独无依的次子杰生;只有三岁小孩智能的白痴幼子班吉;夫妻关系冷淡,对子女缺乏关爱的康普生夫妇,构成了威廉·福克纳笔下的康普生家族。没有一般家庭的温暖和睦,有的只是彼此的对立冲突,使得《喧哗与骚动》只能被当作“一个家族温暖消逝,自尊和体谅荡然无存的描绘来读”。而黑人女佣迪尔西则是整个康普生家族中最为光辉的形象,她用人道主义光辉照亮着班吉及康普生家的全部成员,她的忠心、忍耐、毅力与仁爱同其他三个叙述者的病态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

乔治·奥维尔的《1984》有一个关于“老大哥”的预言,一个极权统治的预言。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的,人性被强权政治彻底扼杀,思想被严格钳制的社会看似极端荒谬,深思却又觉得如此真实。无力改变的现状面前,自我麻痹或是从未清醒,才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径。恐怖异常的大洋国里,温斯顿和朱莉亚的爱情之花绽放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极权主义非常恐怖,但它无法深入人心。但就人物爱情线来看,《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纳克以人性中的善与宗教观念为参照物,为我们讴歌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和拉拉这两个充满人性之光的人物,在情欲、道德、责任中艰难地跋涉,试图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就像洪兆惠所说“在平静和激情的两种人生需求中无法做出选择,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承受那无法做出选择的痛苦”。而结合俄罗斯社会背景来看,帕斯捷尔纳克曾亲眼目睹并经历了俄国一连串骚动不已的政治斗争与变革,对时代、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他曾借小说人物之口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界,而是生存于历史之中。”[3]

借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米兰·昆德拉回答了一些哲学不能够具体表达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究竟生命有无轻重之分?借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对于只有一次的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只是浑浑噩噩地度过,那就是无意义的人生,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你用永恒轮回的思想看待生命这个问题,那就是尊重和敬畏。

在快餐文化乱飞的现代社会,文学作品的营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从真正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李佩芸. 试析《变形记》中所揭示的各类关系的全面异化 [J].社科纵横,2010(05).

[2]陈娇娥,何畅.不朽的人的灵魂——解读《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 [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叶 婷.历史语境下人性与社会的冲突——《日瓦戈医生》中20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悲剧命运 [J].大众文艺.

猜你喜欢
福克纳威廉异化
破耳兔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一粒沙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威廉·福克纳的《熊》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