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傩中傩面具的功能及存在价值

2019-08-21 12:00刘玲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傩舞象征性

刘玲

【摘 要】“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面具的存在,体现了傩舞和祭祀仪式中对原始宗教观念的崇拜和信仰。在不同时期中出现了不同的傩面具角色,不同的角色又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这些遗存下来的傩面具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文物作品,更体现了先民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本文追溯傩面具的始源,功能变迁与价值,阐述了傩面具作为傩舞中的特殊存在,反映出历史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傩面具;傩舞;象征性;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40-01

一、赣傩中的傩面具

我国的汉族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傩在不同时期也起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在傩祭活动中的主要就是跳傩舞,傩舞的变化在每个历史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古籍《论语·乡人傩》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证明了在周代傩风已经盛行,宫廷和民间都推崇跳傩,傩祭活动盛行,目的主要是驱除恶鬼,祈求平安吉祥。傩祭发展至汉代,受乐舞百戏的影响吸收融合了各地域和各民族的文化,到唐代时期更为丰富,吸收了大量世俗歌舞,也逐渐走向美化艺术化,向娱神兼娱人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傩祭在宋代这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地发展演变,举行“大傩仪”,宫廷中已经没有方相氏、十二兽、振子等人物,出现了将军、判官、钟馗、小妹、土地和灶神等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相对应的面具,表演者也都由教坊艺人担任,叫作“驱崇”。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傩舞越发趋于世俗化和娱乐化。进入封建后期的明清时代,“傩舞”逐渐发展成了“傩戏”,成了戴着面具表演的戏曲形式,其作用不是驱鬼逐疫了,而是欣赏娱人。

江西是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称傩祭为“充傩”,即充当傩神的意思。充傩必须要带上象征傩神的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这是傩祭最大的特征。伴随着傩祭活动的产生,傩面具也随之出现。傩面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物面具,第二阶段是鬼神面具,第三阶段是传说的英雄人物面具。目前在我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傩面具就在江西萍乡,现存的傩面具有三百多个,为其研究宗教信仰和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分析这些遗存,可以窥探到先民们的宗教信仰为多神崇拜,每种祭祀都有一位神灵的物体化,体现了原始宗教观念的多神信仰。傩面具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情感和艺术创意,同时凝聚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

二、赣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价值分析

(一)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转换

傩舞从娱神的主要目的逐渐变成娱神兼娱人,到现代转变为彻底的娱人活动。从之前的多神崇拜,每种祭祀都有一位高高在上的神灵的物化体,按照自己直观的表象所塑造神祇,为神祇和鬼魂两大崇拜系统所驱动,如地域庇护神城隍土地、科举出仕的主宰神魁星,其造型都是人类所臆想出来的神鬼,是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物质载体。而当傩舞步下神坛,从娱神的功能转换为娱人功能时,增加了许多世俗人物形象,如傩公傩婆,小尼姑等贴近人们生活的具体人物形象,其表达的愿望更多是求功名者早登金榜,做生意者一本万利,耕种者万粒归仓,追求和谐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傩面具的价值性

1.审美情趣

傩面具制作精良,可谓“老少妍陋,无一相似”,其中萍乡的傩面具数量最多,整理出了三百余个古傩面具,角色十分丰富,且每个面具都不尽相同。主要有唐、葛、周三个主神面具,另外还有魔家四将(王、马、殷、赵),开山、太子、关公等将军形象,另外还有雷公电母、判官、钟馗、道士、和尚、灶王等。统观所有的傩面具,都体现出以形表意,通过色彩的搭配运用,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这种象征蕴含着宗教情感和艺术创意。傩面具的制作几乎包含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多种技艺。这些傩面具都缔结了先民们的审美判断、审美情趣,积淀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审美经验,凝结了历史文化特征。

2.传承发展

几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等诸多因素,都对赣傩舞的形成、发展、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傩面具包含许多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而本土文化的客观存在和积淀,使得赣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傩舞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显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形态,不同角色的傩面具,直观地体现出傩舞的发展传承。从最初的娱神阶段,直接表现的是地域性的宗教观,其中代表性的《开山》中的天地始祖盘古——体现原始宗教的宇宙观,《纸钱》中的女娲形象——体现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观。第二个娱神兼娱人的阶段,增加了许多民间神鬼和世俗人物形象,如《和合》中的来福、来宝——生活美满的护持神,《小尼姑下山》中的人物形象,舞姿中含有戏曲身段,并糅合了武术、杂技等成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期,傩面具的角色变化也表现了人们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的需求变化。第三个彻底的娱人阶段,角色中出现了大量具体的人物形象,如《蜜桔大王》《纺织娘》,并融合现代的技术,加入故事情节,提高趣味性,达到了专业化的水准和形、声、画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江西卷[C].上海:学术出版社,2001.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符均.浅论巫儺面具的艺术特色[J].陕西:文史杂志,2002.

[4]曲六艺,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傩舞象征性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特朗普象征性领取总统年薪1美元
论古代武术与傩舞的同源异流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