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治愈性城市景观实证*

2019-08-23 11:43赵秀敏从晚婷石坚韧
中国名城 2019年8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山水园林

赵秀敏 从晚婷 石坚韧

1 引言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的发展历程。多年来,由于西方的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导致文化不自信现象的产生。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强调要充分肯定和积极提升本民族的文化价值。

随着文化不自信问题的不断突出,许多学者对提升文化自信的治愈性景观进行了研究。周娴(2016)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证明,促进身心健康是城市园林的主要功能;杨燊、张笑彧(2017)深入分析了“治愈的院落”的精神内涵,探索该类建筑的整理规划布局和形象设计; 冯晓宇(2017)认为古老的禅修文化是人们自救解脱的疗愈方式,并把禅修体验融入旅游景观设计;程慧福(2016)提出艺术村落的建设实践以及相关的文化共生机制有利于重构乡村的文化自信;邸建伟(2010)认为要提升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尊重基地文脉,将传统语言转换成现代模式,引入生态的设计思想等。(图1)

2 治愈性城市景观的概念与意义

2.1 治愈性景观的概念

治愈性景观,在众多文献中大多被称为康复花园、康养景观,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治愈性景观在国内都市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只应用于医疗单位的附属空间、疗养院、特定专属公园等,因此在大众中推广治愈系景观任重道远。在治愈性景观中,景观不单单具备观赏性,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治愈人们创伤性记忆,修复人们身心以及提高精神健康的必要场所,人们可以通过休息、观景、冥想、园艺活动来舒缓心情。

2.2 治愈性城市景观的意义

2.2.1 身心治愈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人群日渐庞大,治愈性景观的自然干预功效越来越显得重要。治愈性景观可以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治愈。一方面,生活在治愈系景观中的人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听见花开的声音,闻到花朵的芬芳。质朴的园艺生活,充满野趣的园林景观,宛若归园田居,让身心放松的田园生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治愈系景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的各种感官,帮助人们适应环境并缓解压力。治愈系景观具有普遍性,它可以通过景观空间呈现使自然美景走进心灵,让使用者有更多的活动体验,从而可以发泄或沉淀情绪。另一方面,药用植物广泛用于景观空间。人们通过观赏植物的季节变化,呼吸芳香类植物释放出的利于人体健康的气味,身体和心理上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改善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症状。

2.2.2 社会治愈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出现缺失。城市记忆不仅是一种群体记忆,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城市中构建治愈性景观,有利于实现文化的自我认同,达成社会共识。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历史悠久。将城市记忆、传统元素、历史文脉融入城市景观,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于城市的群体记忆,建立幸福感和归属感。

3 文化自信与治愈性景观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元素被景观设计师广泛运用,人们在园林景观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明白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不再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如此景观便有了治愈性。景观设计拥有宽广的范畴,它不仅是多学科的融合,也需要优秀文化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焕发生机。文化作为景观的一个表达因子,它承载了空间布局营造、表达图案符号、认识审美等作用,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1 文化自信之基础:中国传统元素在治愈性景观中的传承

“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原研哉如是说。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不计其数,且有着得天独厚的原创性和本土性。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文章歌赋;能工巧匠善于设计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园亭假山;民间艺人藏手艺于市井,独门绝活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因此,不论有形还是无形的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都会有利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可。

中国传统元素不仅因其独特的原创性和本土性而生命力旺盛,也因其在新中式景观中的广泛应用而经久不衰。新中式住宅景观的优秀代表之一,苏州建发·独墅湾(如图2),以苏州园林为基础,结合现代的园艺工艺,采用框景、对景、漏景、障景等传统借景手法(图3),力筑一方具有文人情怀与气息的园林。在独墅湾的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步移景异”“以小见大”“迂回曲折”的设计手法,采纳“鹅卵小径”“假山叠石”“亭台水榭”等设计元素,这些设计手法和传统元素会加深游览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游览者在回环曲折间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新中式景观通过充分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现代元素融合创新,打造出富含传统美学且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景观设计。它不再是一种传统元素的堆砌,也不仅是新住宅风格的兴起,更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总而言之,不管是传统民居的造园手法,还是新中式院落,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其原创性和本土性对文化自信的治愈力量不可小觑。

3.2 提升文化自信之基调:追求自然山水景观意境

其实,认同我国壮美的山川湖泊、秀丽山河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今,许多人盲目追求出国旅游,对我国的自然山水不感兴趣,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作为当代景观设计者,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对自然充满敬畏,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从我国的自然山水中提取元素,运用传统山水的表现形式,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与中国元素融合,用自然现代的语言演绎出来,在实际景观设计项目中营造我国特有的自然山水风格,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安置房(图4)从传统质地庭院空间的基本单元出发,遵循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变成村落的生长逻辑,通过四种基本单元的组合再现传统聚落的多样性。它的设计遵从农民的真实需求,回归生活本源,提取并解析传统民居地域造型符号,用外实内虚的界面处理,塑造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和意境。

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今有曲水流觞寻意境。胡适先生曾写过一副对联:“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其所描述刚好满足时下文人志士对生活的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希望所居之所被自然风光所环绕,渴望“回归山林”,比起有都市感的公寓,自然感强烈的居所被现代人更加青睐。中国传统自然山水与新时代产生的“山水美学”相互融合,引导人们亲近自然,追求自然山水的意境美,返璞归真。乐望、乐行、乐游、乐居,正是中国人精神上始终追求的理想所在。在对于这种无形的自然山水意境的追求过程中,国人对我国文化逐渐树立起自信,所以追求自然山水意境更具有普适意义。

3.3 文化自信之根本:治愈性景观中文化的融入创新

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回到从前。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生活的城市在不断发展,传统社会的山水共处怡然自得的悠闲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反复思辨,懂得取舍,传承和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

古时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景观建筑,创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他们不仅偏爱“留白”“空灵”,又追求含蓄之美,这些优秀的文化在现代一些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万科第五园(图8),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人居模式,吸取了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塑造出了一派江南水乡风格。它不仅保留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将“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体现到了极致。建筑采用中式白墙黑瓦,空间错落有致,极具中国山水意境和谐之美。含蓄的中国人追求私密性,所以在传统民居里,家家户户都会有院落的存在。第五园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强调“院”的作用,多重院落相互交错,这也保证了使用者一定的私密性。万科第五园强调由院落和院落组合作为村落的基本单元,并将街巷和人行道作为村落内部的联系纽带。整个住区大致可分为单间庭院别墅院落(图5-a)、组合的四合院、六合院落(图5-b)以及叠院House的立体小院落。单间别墅庭院分为前庭、中天井、后庭,天井的设置给予人们足够的私密空间,也满足了房子的通风和光照。社区式院落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空间。

传承“无争隐居”“归园田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隐居山林的东方禅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南京东原亲山的设计中,非常注重空间的关系,不管穿行在内庭还是在连廊间都有一种“你在园内看景,我在廊中望你”的意境。在这个设计案例中,较多地点展现了布局的层层递进,张弛有度,自然借景。拾级而上,不同虚实变化的景色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这个景观设计里,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和东方禅意的传承创新,这种具有新意的设计理念也为当下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融入创新,人与自然、文化和谐共存,才是文化历久弥新之根本。

4 文化自信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证

本改造项目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杭州的湖滨街区(图6),周边植被茂密,风景优美。除此以外,杭州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在街区滨水景观设计中营造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深远意境,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4.1 种植感官刺激强烈的本土植物

五感疗法(图7)是一种园艺疗法,主要通过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刺激人类的触觉神经。在景观植物上,由于花卉的品种和植栽密度的不同,会有强烈的视觉和嗅觉上的变化。在设计中,对花卉植物着重选择了本土的芳香类药用植物和色叶类植物,并考虑到不同时节不同色彩的变幻与搭配。夏季的景观可能是花香四溢、色彩艳丽的,而到了冬季也仍会有抗旱植物和花卉的清香与淡雅。杭州地区常见芳香药用植物和色叶类植物部分整理归纳如下表(见表1—2)。

通过对杭州地区主要药用芳香类植物和色叶类植物的整理归纳,将上述植物运用到治愈系景观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中,观赏花木中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如鸡爪槭、红叶李、银杏、红叶石楠等,可与观花植物相结合,延长观赏期;柚子等常绿树木可以与落叶植物相配;不同高度的乔木、灌木、地被,叶色、花色植物应合理搭配,使颜色和层次更丰富。

4.2 增设园艺体验区

园艺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绝佳方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园艺生活。无论身居民门大宅还是陋室小户,文人墨客都喜欢摆弄花草。该改造项目增加了园艺体验区(图8),主要分为藤蔓植物廊、音响花坛、芳香花坛、交流讨论座椅和成果展览墙等,人们可以认领植物、种植植物,采摘果实,参加园艺工作、成果分享等,并为人们提供园艺实践基地,以加强沟通。

4.3 景观长廊和登高平台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创新

园林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雨长廊就是中国园林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不仅具有交通、遮风挡雨的功能,还能增加园林景深层次、分割空间。本案例借鉴传统园林廊道设计,并赋予其新的功能,设置了景观长廊和登高平台(图9—10)。

本项目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的风雨廊道,但与中国传统园林“移步异景”有所不同,改为具有高差的景观长廊,景观长廊与地面的高低层次关系形成了具有趣味的空间。通过流线的串联连接,人们与场景发生互动,人们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体验不同景观元素的穿插。视野的尺度感随着平台的上升发生变化,空间感受也从狭窄变得开阔。傍晚时分,大人们可以在平台上休息,欣赏风景、与熟人交谈,增进邻里感情,促进邻里交往;孩子们则可以在北侧与平台相邻的儿童在游乐区游玩,家长站在平台上可以时刻看到孩子,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邻里相亲,共话桑麻,静听天籁,采菊东篱,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4.4 营造冥想空间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般都是通过营造特定的园林空间供园主人冥想和思考,这样的园林空间就是冥想空间(见11)。身为诗人、画家、哲学家的园主人在园中,或是模拟自然,抑或品味文化意境,他们通过最初的园林空间感知,在园林中虚拟畅游中国的名山大川。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提供冥想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慰藉,将有助于居民调养身心。

5 结语

纵观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它们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特征,彰显着我国文化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我们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内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应在景观设计中保护文化,开拓创新,使我们的文化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在文化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品味山水意蕴,寻有形之文化,觅无形之精神,又要注重文化传承,加强文化创新,营造属于中国人民的蕴含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治愈性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山水园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山水》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