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景德镇陶瓷影响藏民饮食文化考略

2019-08-24 07:59刘开敏
陶瓷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器具纹饰景德镇

刘开敏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 333000)

0 引言

饮食器皿作为我国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器物在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喜好、使用功能。本文基于景德镇瓷器传入西藏后对藏民的饮食器具产生的影响和景德镇瓷器受到藏族文化影响后的做出的适应性改变为研究的方向,并把景瓷入藏的三种方式及入藏的路线进行了简略的叙述,同时将饮食器具分为茶具、酒具以及食具三类,并在其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以期能够对景德镇瓷器与西藏的饮食器的相互交流有初步的探索。以下将列举相对全面研究西藏地区饮食文化的相关著作,但不难发现对藏族与景德镇的饮食器具做系统梳理的著作不多。

1 藏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饮食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寒的气候,因而其地理环境及饮食文化呈现典型的高原气候,这种类型的气候具有日照足、干燥多风、气候温差大等特征,因而在藏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了的饮食文化风格,我们在研究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时不难发现其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的高原生活特点,总体而言西藏饮食以青裸、面食为主。烹饪方法与汉族也有着不小的差异,主要以烤、烹为主,主要饮食有手抓羊肉、奶茶等,同时因其环境的影响与作物的限制,藏族人民喜爱饮酒。由于饮食以肉类为主,饮茶是藏民的重要饮食习惯。茶饮品主要有奶茶、酥油茶、清茶。因而在藏族饮食器具中茶具的种类非常繁多,其中仿制藏族打油筒制作的多穆壶,仿制煮奶壶而出现的喷巴壶,为了适应藏族饮食多烹煮的特点而生产的永乐大勺,其把手细长就是为了仿制勺把过短引起烫伤。藏族酒具中的僧帽壶为其典型酒具,其二则为扁壶,口沿窄小的设计使酒不宜溢出,扁腹使其便于安置在马侧,非常实用,其三在西藏出现执壶一般即长流、曲柄、扁或圆腹,且把手、壶口和流口的高度保持在一个高度上。一般壶把这种设计作用于寺院之中,其配套器具还有一个高足碗和一个深腹的盘子,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布达拉宫壁画上可见。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其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器皿和装饰风格都发生了改变,整体风格上宗教性特征明显。

images/BZ_47_197_280_2235_969.png

2 历史上景瓷输入西藏的方式以及路线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遥远。加之地形阻碍,交通不便。在古代,进入西藏的路途不仅遥远而且路途艰辛。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多条内部与边疆地区的商道陆续开通,其中,青藏、川藏、滇藏等著名商道以及明代的“碉门路”、清代的“瓦斯沟路”和“草地路”等开通使得西藏与内地的交往逐渐密切。藏区的交通也在不断改善,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内地的物质、文化交流日益加大。为景德镇瓷器进入西藏提供了条件。

元代之后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器的中心,同时众多景德镇瓷器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地区,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进行。第一是元明清各朝,内地皇家对西藏地区进行大量赏赐物中的瓷器,以及内地的王公大臣、官员对西藏地区官员及僧俗的供养赠送礼品中的景瓷。

西藏地区在元代融入中国,之后各朝代采用安抚为主的对藏政策,因而在藏族地区出现的大量景德镇瓷器,而其中大部分来自皇家赏赐、供养以及赠送。《清史》卷五百二十四·列传三百一十.潘部八·西藏(第七册5713 页)记载到,“乾隆十五年六月,班惮之入靴也,朝廷之所赐妾,在京各王公之所供养”,最后他们的人带回西藏的各种金银珠宝、水晶玉石以及绫罗绸缎和珍贵木材等无法计算,大概不少于十万两金子。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丁卯,道光帝在给第十一辈达赖喇嘛的救谕中,明确提到所赐物品种类、数量:“咨尔达赖喇嘛,肤抚临寰宇,敷赐众民……兹随册责往银满达一、镶金茶桶一、镶金执壶一……”在中国古代的礼法祖制的原则下,我们可以推测出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的朝廷贵赏达赖物品之品种、数量,理应是按清代先皇先帝之成例所定。因而通过这个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证实这个渠道输入西藏的瓷器,只要是从朝廷出资的瓷器,则应该是景德镇御窑所产出的,并且其中有朝廷专为这种赏赐而命御窑烧制的带有鲜明藏族宗教文化色彩,如藏文咒语等的瓷器。

图1“茶马古道’,线路总图 来源:刘国伟《西藏江孜老城聚落与民居研究》

图2 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 来源:中华舆图网

图3 茶具分类及工具

景德镇瓷器输人西藏的第二渠道是历代西藏僧俗上层到景德镇订烧专用瓷器。笔者通过查询,发现台湾出版的《故宫藏瓷·明彩瓷》中收录了一件成化五彩莲池鸳鸯纹盘,此盘内壁口沿下饰有一周青花藏文,亦可能为西藏上层到景德镇订烧之器。另外明成化景德镇窑书藏文碗可以判定为是西藏僧俗上层专门在景德镇订烧具有藏宗教文化特色瓷器,同时我们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可以看到一批西藏和其他藏族聚居区的内地窑生产的、完全是藏族宗教文化特征的瓷佛像、法器、供器金刚造像等,其多为景德镇产品。

景德镇瓷器输人西藏的第三种渠道便是西藏同内地的经贸往来以及民族贸易。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至少于隋唐时代,直至元融入内地之后,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1.有驿站的路上往来不断的朝贡使者们实际上形成了大规模的贸易团体。他们把藏族地区的特产带到内地,上贡给明朝廷。然后将朝廷赏赐给他们的金、银……茶叶、瓷器等多种生产工具和生活工业用品带回西藏。2.茶马古道(图1)的茶马互市贸易中贩卖茶叶、瓷器等定包含着大量的景德镇瓷器,因为元明以后,两地之间的贸易更为紧密,并且史料记载明代亦如宋朝,在汉藏交界之地允许茶马贸易,先后在秦州、西宁、岩州等地设立“茶马司”,即专门进行茶马交易管理的政府机构。研究发现,明代川藏茶道(图2)分为两条:一条是西路,称作松茂道;另一条是南路,称作黎碉道。据《西藏图考》记载,南路的起点是四川的雅州,终点是拉萨。中间经过了十几座城市(地区),要渡过大渡河和金沙江两条河。清朝时期,西藏与清政府的政治联系十分紧密,藏传制度更加完善,由此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贸往来。

图4 布达拉宫壁画

除开以上三点主要的渠道外,历史上各个朝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会都特意任用一些藏族代表人物在京任职,而这些藏民由于受到汉藏人民的影响,在回藏之时也会携带瓷器,因而这也是景德镇瓷器进入西藏的一种形式。同时人员的之间的流动性大,如在拉萨等地便发现大量汉族的墓碑,但不是主要的原因而不多加叙述。

3 景瓷与藏瓷的相互交流

元明清时期,汉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笔者以景德镇瓷器为切入点对汉藏两族工艺美术方面的交流进行研究分析,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器中心,其瓷器具有瓷质优良,纹饰造型优美等特点。同时随着汉藏两地交通线路的发展,景德镇瓷器进入西藏后,便对藏民的饮食器具产生了影响,同时景德镇瓷器为了适应藏族人民的喜好,也在造型、纹饰等方面做出改变。

3.1 元代景瓷与藏瓷

图5 西藏壁画中的瓷器

图6 喷巴壶仿煮奶壶

图7 多穆壶仿酥油桶

元代整个瓷器业由宋代南北各大名窑竟相争艳转变为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又因元朝的推动,景德镇陶瓷便极大的融入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在造型风格上,元代瓷器主要以承袭前代为主,如玉壶春瓶、梅瓶、葫芦瓶等。但在与藏族的文化交往中,藏文化对元瓷器造型逐渐发生着影响,出现了新创器型,带有明显的藏传佛教色彩,如僧帽壶、瓷制佛像、多穆壶等。尤其是壶、罐类器皿的附件造型由之前的柱状、宝顶形、蒂形等变为宝珠形钮。装饰纹饰上在继承传统纹饰外,由于藏传佛教的传入,如八宝吉祥纹、方形莲瓣纹、串珠纹、梵字纹等。元青花四出云头梵文盘是一件典型的梵文瓷器。该盘在盘心的四个云头内各饰一梵文字②。元代的景德镇瓷器在西藏地区的数量与种类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汉藏史集》中对藏地的陶瓷品种、纹饰、造型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据此可以推断当地的瓷器大多数来自内地,因元代瓷器业的发展方向,因而可推断其瓷器大部分来自于景德镇窑。

3.2 明代景瓷与藏瓷

明代为最后一个汉族人民统治的时期,而其前后分别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因而明代器具极具民族融合的特点,明代的宫廷器具极具藏传佛教的特征,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分不开来。明代瓷器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整体来说明代器具继承了元代的风格,但同时又出现新的风格,明代器型上由元浑重粗犷上开始出现小巧优美精巧的器型,并开始又恢复汉族审美风格。景德镇窑在元代就大放异彩,明代时在造型上出现一些外来的器型,如抱月瓶、军持、单柄罐(花浇)、器座(无档尊)、鱼篓尊、大扁壶、扁肚环底钵、漏斗等,这些器物都不是传统的本土器物。永乐瓷器的形制主要继承元代,装饰纹饰大多为梵文、藏文、西番莲等。此外,在景德镇明御窑厂窑址中出土了一件永乐梵文大勺,表面布满多层梵文字,这是一种新型的装饰纹样。整个明代时期的装饰纹饰大多与藏族地区佛教文化相关,而且在西藏地区流传的宣德年间的蓝釉盘这类高温颜色釉和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这种彩瓷新品种,在景德镇窑生产后立即传入西藏,因而为明代景德镇瓷器在西藏提供了佐证。

3.3 清代景瓷与藏瓷

图8 常见茶具附图

图9 酒具种类及代表工具

图10 多穆壶仿造示意图

清代传入西藏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内地官窑、民窑瓷器的主要品种几乎都能在西藏发现,且有大量专为西藏上层显贵烧造的器物,清代史料、档案中保存的有关瓷器赏赐西藏上层的记载也远较明代的多,如萨迎寺就藏有带“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黄釉二龙戏珠碗’③。山南地区文管会藏青花龙纹玲珑瓷盘’④,盘里的底部的图案为龙和蝙蝠,内壁有一周叶状玲珑纹饰。清瓷器造型基本承袭前代,但也有一些器具融合了其他地区的民族风格。例如,西藏博物馆收藏的虎皮三彩多穆壶,是虎皮三彩工艺与藏族器型结合于一体的典型作品,烧制与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属于一件创新器具,是一件珍品瓷器,具有极高的历史收藏价值。其中仿造的器型,如:仿宣德霏红釉僧帽壶⑤,仿藏式净瓶造型生产青花和斗彩贲巴壶,均为康熙景德镇官窑烧造⑥。清瓷器装饰纹饰基本与明代相同,但也有不少外来纹饰。其中藏族纹饰就较为流行,之后各种吉祥图案和源于版画和戏曲的人物故事图等在藏族地区的瓷器都有所展现,为研究瓷器与汉藏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景德镇瓷器进入西藏后,逐渐出现了贲巴壶、贲巴瓶一类藏式器物。此外,还生产各类藏传佛教法器、供器、尊像。

3.4 景瓷与藏瓷在饮食器具上的互相交流

以上对元、明、清瓷器的造型与纹饰进行了大体概括,景德镇与西藏饮食器具的交流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同时又因饮食器具种类繁多,食具、茶具、酒具为其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以下将这三个部分从造型纹饰两个方面来叙述。

藏民喜茶,酥油茶、奶茶等茶类饮品众多,藏民喜茶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相关。茶水需要长时间的熬煮,自然产生了各类茶具器皿。(附图3)景德镇瓷器的进入对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特别是饮茶有着极大的影响:藏族的饮茶器具为茶碗和茶壶。茶碗最初为木材,为本地工匠制作。后来内地的瓷碗进入藏区,逐渐在藏地流行开来。其中,景德镇的八宝龙碗是藏民最喜爱的瓷碗,在藏区有着极高的销量。藏族茶壶的材质有金银铜等金属,造型为宽肚、细腰、大口、曲嘴。另外,茶器具还有藏民礼佛时的净水壶,寺院里集体供茶时用的铜质小茶桶等。

图11 酒具附图

图13 食具主要种类及代表工具

图14 甘肃敦煌壁画(作者拍摄)

传入藏地之后,首先为当地的上层阶级所使用。为了表示瓷茶碗的珍贵,同时,也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他们会为瓷碗配上盖和托。在形制上,这些盖和托与内地瓷器基本相同,但带有藏式器型特点,尺寸较高;材质主要使用金银珠宝类进行镶嵌或者镂雕。在此不得提到景德镇生产的多穆壶与西藏地区的酥油桶之间的演变,明清时期瓷器多穆壶的“直筒形,宝顶形纽盖,器身突起弦纹,一侧有上下对称的两系可穿联相提,足部内凹”的造型特点,完全是藏式酥油筒的直接模仿,只有一侧的曲流是作为壶的需要而增添的。嘉庆时,又将另一侧的穿带演化成龙柄。可以肯定,多穆壶是一种仿藏式酥油筒造型的瓷器,清和现代藏族制造、使用的一种筒身铜壶造型与之更为相似,可作进一步证明。目前,布达拉宫保存的一个“银质镂金碗托”为十四世纪烧制,由此可以断定,碗托在明代之前就已经传入藏地。另外,考古发现,西藏地区还有碗与托均为瓷质的茶具。碗与碗托配套使用,至少在清代西藏己很普遍,西藏上层人物的座前或座侧的藏桌上一般都有一带托茶碗,如布达拉白宫的摄政厅的第司宝座旁就有这一陈设。藏族上层人物无论在室内,还是在野外活动,都用这种带托茶碗饮茶,清代反映藏族社会生活的绘画作品如:清代《敬长图》和布达拉宫壁画《游泳图》(图4),就描绘了这一细节,这也为研究汉藏两族的茶器提供了历史作料。(补图5)图中各僧人桌前摆设的茶碗搭配鎏金使用的器具可推测为景德镇瓷器,原因之一景德镇窑为御窑,图中僧人皆为高僧必定使用上等茶具,极有可能来自朝廷的赏赐,其二其造型与金银座青花碗高的造型相似,因而来自景德镇御窑的可能性偏多。

乾隆青花红彩贲巴(图6)壶口大、颈长、腹圆、无盖,就像藏区寺院前的华盖和多层宝塔形状;平齐的壶口,流柱粗大,就像藏民煮奶茶用的大铜壶。因此,整个形制带有明显的雪域高原风格。(补图7 图8)

藏族地区的酒文化历史悠久,青稞酒更是其最常见的酒,酒碗和酒杯是珍贵的藏族酒具,景德镇的黄彩小龙瓷碗在藏区十分常见,是藏民常用的一种酒具。在酒文化中,酒具种类繁多。广义来说,酒器不仅仅指贮酒器和饮酒器,还包括酿酒器、运酒器、卖酒器等十多类各类器具(图9)。藏区酒器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香鸡酒壶是日喀则地区最典型的一种酒器,至今仍然在当地广泛使用,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器具,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七世纪时,藏传佛教传入西藏,酒器也表达着当地居民的佛教思想,体现为形制和纹饰中出现了大量佛教的内容,表明藏民对藏传佛教的敬重和热爱。在藏族地区的盛酒器具中包括坛子、罐子、酒壶,其中特殊的牛角壶即可用来盛酒也可以用作饮酒。饮酒器具酒碗和小酒罐,在判别酒碗与茶碗时,一般而言酒碗相对来说要小,酒碗以藏族的木碗,绘有“八吉祥”图案或“六字真言”的景德镇的小龙碗以及西藏仁玉县生产的绿玉酒碗。

僧帽壶是藏地一种典型的器具,其原型为多穆壶,壶身变为鼓腹,前面加上一个流口,后加上一个扁把,中间一壶盖,上有定。壶的口缘整体上呈五瓣坡状,与五方佛冠的帽缘极为相似。而五方佛冠是西藏高僧的帽子,因此,将该壶称作“僧帽壶”(图10 ).

由于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藏族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食物来源远少于内地。因此,食物的种类很少。但在饮食器具种类方面,藏族地区一点也不逊色。它们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饮食需求。还具有文化功能,体现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另外,还是当地饮食结构的特色表现。其中很多器具都与当地人的饮食相关,包括进食器和盛食器两大类。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1 盛食器。即盛放食物的器皿。首要盛放的就是藏族的主食糌粑,肉食类(索拉、夏朵热)2 进食器 藏族人民的进食器主要刀、匙、汉刀碗筷套。3 贮存器具 都属于容量很大的器物,如大缸、大盆,其中橱柜用具主要用于食物的存贮(图12 图13 图14)其装饰风格也融入了大量的汉文化。

糌粑是藏民的主食。盛放糌粑的饮食器具叫做糌粑盒,是每户藏民家中必备的饮食器具。从馆藏的一件糌粑盒原物可以看出,这件器具为铁质,装饰纹饰为“寿”字。三个“寿”字分别位于盒身和盒盖部位,排列成“品”字形。字的周围装饰着藏式卷草纹饰。盒肩部还有一周万字纹。这样的装饰形式与藏族装饰“三宝”十分相似,含有“祈福之意”。其次藏族的饮食器具藏刀使用最多。总体来说藏族食器相关的物品繁多,同时也因为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在食物器皿上极具民族特色。在甘肃的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佛教以及内地瓷器,图中壶具与景德镇所产的贲巴瓶与净水瓶类似,为我们研究汉藏两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真实依据。

瓷器对于藏民的饮食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饮食器具的影响,从造型、纹饰、功能等方面做出解读。西藏与内地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交通条件恶劣,自然环境和条件差别很大,造成两地的文化习俗差异极大。从而带来两地传统食器的不同。而传统食器研究包括器具造型、材质、类型以及装饰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研究藏族的传统食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繁复的过程,我们需要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不同的研究方向。

4 结语

景德镇与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交流悠久,景德镇瓷器对于西藏地区的瓷器多出现在纹饰和造型方面,景德镇瓷器大量接受了藏族地区文化习俗,在造型与纹饰上进行了大量的改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藏汉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藏汉文化类型不同,但两者之间并非处于独立状态,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并随着民族的交流而不断加深,在融合中进步,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注释

①图片来源:李翔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

②朱裕平:《元代青花瓷》,文汇出版社,2000 年版,第95 页.

③索朗旺堆主编:《萨迩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24 页。

④索朗旺堆主编:《乃东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印,1986 年,第132 页.

⑤冯先铭、耿宝昌主编:《清盛世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4 年版

⑥ 赵宏《故育博物院限规装俗瓷器》,(故言博物院院刊). 1994 年第1 期。

⑦明馏金银座青花碗高14c m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⑧清红彩寿字莲纹茶碗高21 厘米盖与托为银县金

⑨明宣德年制“款藏文吉语青花高足碗及足底高11 厘米

⑩明宣德青花五彩高足碗萨迎寺藏

⑾木碗

⒓右为铜质作为石器

⒔打油桶

⒁永乐大勺

⒂图片来源:自然_人文环境视野下藏族民具设计研究_巩聪

猜你喜欢
器具纹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雕漆纹饰的修复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