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青花料的主要来源与运输

2019-08-24 07:59刘雪婷
陶瓷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花景德镇

刘雪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英国率先开始了对青花料来源的研究,1956 年,牛津实验室明确指出,中国元朝至明朝生产景德镇所用到的青花料产自波斯。1970 至1990 年间,日本学术界发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观点,观点一位,产自西域的Smalt 玻璃料是元代景德镇的主要青料来源 ;观点二为,远东的花绀蓝和钴土混合料是青料的主要来源 。产自于不同地方的钴料,其成份和呈色差别也是相当大的。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之分。国产料的品种主要是:江西的平等青,石子青、浙江浙料、云南珠明料等。波斯的苏麻离青、苏门答腊或阿拉伯的回回青是进口料的主要来源。有些学者认为回青从外国引进,也有些学者认为回青并非产于外国,而极可能产于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尚未有证据。根据尚衍斌《回回青的来龙去脉》、杜峰《两种不同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与“苏勃泥青”》等文献、考古资料,得知,波斯是元代青花料的主要产地,明朝初期,青花料主要来源于海洋贸易,以苏门答腊或爪哇为贸易中转地;明朝晚期,青花料主要依赖于陆运,经过撒马尔罕、吐鲁番等地到达中原。笔者还参考了科技数据(如表1、表2)以支撑元明时期青花料不同的来源:

明宣德之前,官窑青花钴料的Fe 含量较高,Mn含量较低,而宣德之后,青花钴料的Mn 含量较高,Fe含量较低。更加确定了进口青花的化学成分为高 Fe 低Mn。下面笔者将进一步展开,分别分析元代、明代青花料的来源及具体路线。

1 元青花料的来源及运输

元代青花瓷大部分使用波斯进口料,料的色泽青蓝浓艳,不容晕染,留有绘画时的运笔痕迹,色料厚处伴有深青色或近黑色的斑点。这种深青色的自然的散布的点,如同国画中的焦墨,不但可丰富青花中的深浅层次,而且色泽显得更明亮,画面更加爽朗。

1.1 元青花料来源

波斯Kashan 有一个小村庄名为Qamsar,此地的钴矿资源非常丰富。1301 年,阿布尔·卡西姆对其作品《陶瓷综述》进行了发布,其中就对这种能够制作青料的矿物进行了具体描述,将其描述为发黑发亮的坚硬石头 。这和钴矿的性状基本相符,然而部分学者指出,当地只有钴土矿出产 。中世纪时期,当地工匠觉得此矿物最早是由苏莱曼发现的,其原始名称为Sulaimani。Sulaimani 和苏麻离、苏浡尼在发音上非常相像,此外,与欧洲的Smalt 青料相比,其发现和开采,在时间上领先了两百多年,其规模化生产可追溯至中国元朝时期。元朝晚期,Sulaimani 钴料的进口对青花瓷质量和色料呈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窥天外乘》中提到,云南官员获取到了国外的回青,其加工手法“其炼石像伪宝,其价高于金,既知能烧窑器,效果极佳”。此处所提到的“伪宝”大概为玻璃类物质。

表1 元代至明代洪武早期景德镇青花和蓝釉瓷片青花钴料(青花+釉)的主要化学组成(质量分数)(ω)

表2 明代洪武晚期至宣德青花瓷片青花钴料(青花+釉)的主要化学组成(质量分数)(ω)

公元1219 年至1240 年之间,波斯地区长期被蒙古人所控制,1260 年,忽必烈成为蒙古族首领,在波斯征战的旭烈兀也在当地称汗,伊利汗国就此建立。伊利汗国和元朝长期保持着友好交往关系,为了方便彼此往来,忽必烈在位时期还派兵至中亚,扫除沿线交通阻碍,极大的推动了两国间的交通和贸易发展。蒙古人习惯了游牧生活,马匹成为其重要的生活和交通工具南宋王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忽必烈在1279 年彻底推翻了南宋王朝),它完全掌控了中西海路,因此,1279 年之前,元朝和伊利汗国的贸易交往主要依赖于陆路交通,南宋灭亡后,海路交通得以打通。

伊儿汗国隶属于元王朝,东边以阿姆河和印度河为边界,南边达到波斯湾,西方为小亚细亚地区,北边和高加索山相连。(见图1)该地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极高,其钴矿资源丰富。蒙古攻占此地后,为了运送当地物资,并对驿站进行了建设,同时就此委派了专门的管理者。根据记载,在阔里吉思时期,伊儿汗国内的驿站就已普遍设立,到了合赞统治时期,驿站可通往汉地、忻都思丹和其他远近各国。 设立驿站后,波斯物资被大量运往中国,“苏麻离青”便是其中之一。如果说,《饮膳正要》 中提到的“回回青”只是元代的药品,还不足以肯定元代官方是否已进口青料的話,那么,另一篇元代文献《经世大典·工典》留下了进一步的证据,其《画塑记》中有多处提到“回回青”,此文献所记当时为画帝王等像,不惜工本,不少顏料等物品为外国进口,“回回青”也在其列。这种“回回青”似乎是古代约定俗成的进口青料专用名称,出现于此的情况说明在景德镇元代官窑烧造青花瓷器以前,它就已为朝廷所青睐。在驿站陆运交通线外,元朝还和伊尔汗等国展开了广泛的海上贸易,将市舶司设置于沿海地区,主要承担货物运输工作。

1.2 元青花料运输线路

1.2.1 内线

我们知道元代景德镇窑占据主导地位,元青花在景德镇烧造从而运往各个地方甚至对外销往,其中出口波斯的路线恰恰也可以推论成苏麻离青进口路线。景德镇瓷器是景德镇先运送至北京,之后再转运到北京至波斯的驿道。景德镇在元朝时期归属于江西饶州,当地建造的有驿站。此驿站的中心为龙兴路,分布于鄱阳湖和赣江水域。昌江由北至南,从景德镇流过,东流过程中,和乐安河在鄱阳湖交汇。(图2 所示)鄱阳湖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分别和信江,赣江和长江相连接,由此构建起来的水路枢纽,四通八达。准备向大都运送的瓷器由昌江进入到鄱阳湖,向北进入长江,途径安徽,浙江等地,沿河流运输,或以扬州为中转,向京杭大运河转运,途经济州,通州等地,运往大都,或者由刘家港出发,途经崇明、直沽等地,直接运往北京。

图1 1260 年后元朝与四大汗国

图2 以鄱阳湖为枢纽的转运路线

图3 元代景德镇到波斯的路线

由景德镇经昌江、鄱阳湖、长江至长三角地区的运输路线就此形成,经过京杭大运河或刘家港,向北京运送,从北京出发,经过亦集乃、別失八里、撒马尔罕等地,直抵至波斯内沙布尔,天山北方交通线,或由北京出发,途经大同、宁夏、罗布泊、和阗、撒马尔罕等地,直抵波斯,天山南方交通线。景德镇到泉州和广州主要依赖于内河航运这一内陆交通线。江西的枢纽为鄱阳湖,通过信江和闽江水系和福建联通,通过赣江和珠江水系和广东联通。向福建运送的货物由江西抚河出发,途经杉关达到光泽,连接富屯溪;或从信江河口镇出发,途径分水关,崇安等地,连接建溪,之后流向闽江,到达福州、泉州等地。向广州运输的货物途径赣江,大庾,之后转陆路运输,从大庾岭翻过后,经南雄至侦水,经韶关至北江,最后到达达州。

1.2.2 外线

1.2.2.1 陆路

蒙元时代第一次设置了通往西藏的驿站系统(祝启源、陈庆英,1985) ,甚至通往缅甸等中南半岛的(方铁,1987) 。蒙古的驿站、交通网的范围远至俄罗斯。这个交通网不仅连接起欧洲和亚洲的陆路交通,也为通往波罗的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的海路交通带来便利。

一般线路分为1、由大都向东北,至辽阳路。南去可达高丽的王京(今朝鲜开城),东北去,经开元路、上京故城(黑龙江阿城),至奴儿干城(俄罗斯)或穿过西伯利亚南部进入欧洲。2、自大都西行,衔接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汇于今喀什,西行达撒马尔罕、塔什干、江布尔以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沿锡尔河、阿姆河到达钦察汗国,北行可到达莫斯科,西南行可达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经撒马尔干和巴里黑东南行可达阿富汗喀布尔、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德里。西北行至伊尔汗国,北去到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南行经耶路撒冷可通埃及,沿地中海的非洲海岸西行可达摩洛哥。(如图3 所示)

1.2.2.2 海路

元朝时期的主要市舶港口有泉州、广州、庆元、澉浦四港,其中从庆元、澉浦出发的船舶主要为北上航线,向南则转运货物至泉州港。泉州和广州是元代地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第一段:泉州,广州至爪哇。以泉州港为起点,沿国内海岸线西行,到达广州港后,向西南行进至七洲,西行到占城,之后向南部的爪哇行进;或以泉州和广州港为起点,顺着国内海岸线向西从琼州海峡穿过,到达交趾和占城,向南方行进至爪哇。作为南海交通要塞,三佛齐是中国与南亚、大食诸国海路的交通节点。当时中国的货物运到南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或经马来半岛国家,或经马六甲海峡。而马来半岛凌牙斯加、单马令等正是三佛齐附属地。当时三佛齐是强盛时期,其军事力量强大,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和其他海峡。

第二段,爪哇锡兰段。以爪哇为起点,沿西北方向从马六甲海峡穿过,途径苏门答腊、朋丹后,转行至孟加拉湾、顺着海岸线经泰国、缅甸和孟加拉等地,直抵锡兰;或向西方由孟加拉湾穿过,途径安达曼群岛直抵锡兰。

第三段,锡兰波斯段。以锡兰为起点,从科摩林角穿过,顺着海岸线朝着北方行进至马拉巴尔,之后顺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着北方,西方行进,经过阿曼湾抵达霍尔木兹海峡,就此在波斯东南部登陆;或以马拉巴尔为起点,向西从安拉伯海穿过,抵达亚丁湾,登陆也门南部港口,“在港口用小船对货物进行运载,经过七天航程后登陆,用骆驼进行货物运载,经历三十天的行程后,到达尼罗河,之后借助于河运方式直抵亚历山大。” 也就是波斯西南部。(图4 所示)

联系上文,我们可知元代青花料,无论是从伊朗进口的青花料还是国内新疆、宁夏的回回青都有了较为清晰的线路图,外线青花料主要以陆路运输的方式进入国内,国内以内河航运的方式进入景德镇。运输方式的话,陆地运输以车马为主,车的动力主要依靠牛、马、骡或驴,但也有专靠人推者。水运主要以木质帆船为主。靠人力挑货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车船运输的重要补充。

图4 元代海运路线

图5 茶马古道线路图

图6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 明青花料的来源及运输

中国瓷器在明朝时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明青花以元青花为根基,对全新风貌进行了打造。最重要的是,在进口钴料匮乏而国产料替代下,青花工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更深的发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在明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2.1 明青花料来源

明早期景德镇窑可能使用元代剩下的苏麻离青,到了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苏门答腊的青料,所生产的青花瓷器以光润、淡雅为贵。成化年间,景德镇改用从云南进口来的回青,因为苏泥、勃青消耗殆尽。将它碾碎,在水中沉淀后,得青料,所烧造的青花瓷以深色最佳。云南回青最早进口于伊斯兰回教国家。正德年间,我国云南临安(今建水)也发现了类似的矿石,我们开始大量使用国产青料。此外,《明会典》 记载,苏门答腊等国还继续向我国献上钴料。但是,无论是从东南亚、阿拉伯国家进口,或者是云南所出产的青花料,都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浙江的浙料、江西的平等青、石子青,云南珠明料等开始出现在瓷器上。

由此可见,郑和出使东南亚国家,从苏门答腊岛、槟榔岛带回的苏泥、勃青促进明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明朝初期以海上贸易为主,以苏门答腊或爪哇为中转点;明朝晚期以陆运交通线为主,途径吐鲁番等地,运往中原。明代进口青花料的运输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两条重要路线。

2.2 明青花料运输路线

明代以前,景德镇的瓷业原料、燃料及其产品主要是依靠东河、南河和昌江下游输入及外运。明朝晚期,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非常畅销,“从燕云向北,南至趾,东接海,西连蜀,到处可达”。而这些外运的瓷器“往查陶厂皆自水运达京,由陆运者中官裁革后始也” 。通过昌江到达鄱阳县,然后分两路运往全国各地外销:第一条,经过鄱阳湖西北,经都昌、星子,由湖口转运到长江而行销各地;另外一条,由鄱阳鄱入饶河,转入信江,然后沿信州驿路转给客庄瓷帮代销出口。亦可知青花料的路线。随着瓷器产量的增加,制瓷的原料、燃料的运输促进了昌江航运的更大发展。

2.2.1 内线

祁门至湖口县水路 :这条水路基本是沿昌江而下经鄱阳湖至湖口县,就是昌江-鄱阳湖-长江航线。同时也是整个流域对外商贸的重要航线。其中景德镇的瓷器外运主要就是依据这条水路。反推,青花料的引进也依靠这条水路。

另外一条(长江-鄱阳湖-赣江-湘江)水路。这条水路是江西联系湖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重要水路。而且是广西省诸府通往两京的重要道通道。从广西出发,经湘江水系至萍乡进入赣江水系,进入浙江通往两京。这条水路是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因此浙江的浙料由这条水路运往景德镇。(参考图2)

当大量瓷器生产,进口料和熟知的国产浙料、平等青、石子青不能满足时,云南本土青料开始被大量使用。云南在地理上与南海沿岸国家比较接近,矿产结构亦相类同的关系,所产青料也与引进的苏麻离青类似。从云南地理历史看,苏门答腊的苏麻离青或阿拉伯地区回回青由云南入境可能也是一条线路。

茶马古道的形成笔者在这里就不赘述,意在分析云南青料的运输路线离不开这条茶马古道。(见图5)主要分四条:①滇藏茶马古道,②川藏茶马古道,③从西宁到西藏的唐蕃古道,④从四川到陕西、甘肃等地的川陕甘茶马古道。其中滇藏茶马古道以普洱和临沧等国内重要的普洱茶产地和集散地为起点,途径大理、丽江等地直抵西藏,之后顺着碧土、昌都、边坝等路线,将货物运抵拉萨,以拉萨为出境口,将货物运送至尼泊尔、不丹和印度等地。与此同时,以腾冲为起点,途径陇川和猛卯 ,沿着瑞丽江行进,途径猛密和宝井等地方 ,抵达阿瓦 。从阿瓦出发,向南行进,抵达洞吾和摆古。此路线被称作贡道上路,是明朝由腾越进入缅甸的重要通道。由景东出发,途经普洱等地,到达车里,之后划分不同路线,一条为向西南行进至八百媳妇,之后西行至摆古,一条为,向东南方向行进至老挝宣慰司,此路线又称贡道下路。笔者推论云南青料甚至古代西域进口青料皆是通过陆路驿站不断送往江西景德镇窑。烧造好的青花瓷再进一步销往国内甚至国外。

2.2.2 外线

郑和下西洋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的航线,连接了东西方贸易往来,促进了瓷器外销。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路线笔者根据《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 ,巩珍《西洋番国志》 ,费信《星槎胜览》 总结去程为:以南京龙湾为起点,经长乐,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哑鲁,苏门答剌,南浡里,翠蓝屿,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忽鲁谟斯。此外,还有这些路线:占城至暹罗;暹罗至满剌加;苏门答剌至溜山;古里至祖法儿;古里至阿丹;苏门答剌经翠兰岛至榜葛拉;古里至天方;古里至剌撒;锡兰山别罗里经卜剌哇至竹步;小葛兰至木骨都朿等。

结合上文,国外的青料,来自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钴料海运到广州,再由内河航运至景德镇。当时船只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海舟、槽船、马船、快船等。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国力的衰弱、倭寇的侵扰以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对沿海地区的骚扰,明初的国家海洋政策开始趋向保守。开放性海运政策开始被海禁政策所取代。禁海政策的实施,再加上大运河南北通道的正常运行,使得明初至清中叶国家的内河运输的繁荣。而处于南北驿路交通、以及长江航运和江西内河水道的发展,为国产青花料的运输带来了便利。云南珠明料借助茶马古道,特别是珠江流域运到广州,水陆联运到景德镇;浙江浙料水陆联运到祁门,或信江到鄱阳湖再到景德镇。为景德镇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打下了根基。

3 结论

如果没有陆路丝绸之路,我们无法到达波斯,西亚;如果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无法与东南亚接触;如果没有郑和七下西洋,我们无法发现奇珍异宝,引进青花料,大大提高青花瓷的烧造技术和工艺;如果没有茶马古道几条重要交通干线,我们无法大量运输青花料。即使进口料因海禁政策又或是战事中断,古代工匠们也没有因此沮丧,而找到了更多国产青料为之代替,不断的推进着青花瓷的制作,闻名中外。

青花料的运输线路,就是青花瓷、乃至中国陶瓷的传播线路。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尤其以江西境内河运鄱阳湖,长江、黄河、珠江、运河等,境外以三佛齐,苏门答腊,也包括集散地。元明时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谓交通大发展时期,物资的运输,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线路。正因为陆路交通和海路的便利,青花文化生生不息。综上皆是笔者对元明时期青花料来源和运输途径的相关分析。

猜你喜欢
青花景德镇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青花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