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中孔雀形象研究

2019-08-24 08:00尚瑜
陶瓷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孔雀花鸟画

尚瑜

(赏玉瓷坊,景德镇市,333000)

1 前言

早在原始时期,中华民族就开始创造鸟的图腾,这类遗址普遍发现于黄河、长江流域的遗址中。这充分说明人类自审美意识发掘初期,就对千姿百态的鸟类萌生眷顾。作为白鸟之王的孔雀,更是以其多彩的颜色和祥瑞的寓意颇受世人喜爱,自然的成为了文人墨客争相描绘的题材。早在唐朝,诗人薛能有诗为:“偶有功名正俗才,灵禽何事降瑶台。天仙黼黻毛应是,宫后屏帏尾忽开。曾处嶂中真雾隐,每过庭下似春来。佳人为我和衫拍,遣作傞傞送一杯。”后来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又作诗:“桄榔暗天蕉叶长,终露文章婴世网。故山桂子落秋风,无因雌雄青云上。”而在《宣和画谱》里也有记载到:“故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枯荣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文中的“孔翠”就是现在的孔雀,这段文字就是讲述孔雀的华贵色彩和绚丽的形象。自古以来,孔雀的艺术形象通过文学作品、绘画以及雕刻等方式,已经让世人都知道了,已然成为了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花鸟画中孔雀的发端

自古:“颜貌端正、声音清澈、行步翔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不分散、不淫、知反复”。这“九德”是用来赞誉孔雀的。因为孔雀被视为富丽高德、高雅的鸟,被称作为“孔爵”,寓意加官进爵官运亨通,象征着身份地位的美禽。

画家通过反复观察和实践中锻炼总结,掌握了孔雀体型硕大、色彩艳丽、动态丰富的特点。在其展翅、梳羽、栖息等习性中扑捉孔雀的各个情态,通过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笔触来再现孔雀的高贵。俗话说“画好孔雀百鸟皆易”,很多画家乐于画好孔雀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从而表现个人风格。

3 孔雀形象初始于花鸟画独立形式期

3.1 唐代时期的孔雀形象

唐代是我们华夏民族墓室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些墓地主要集中于长安附近以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为了点缀墓室,在墓室墙壁上绘制了许多寓意“祥瑞”的壁画,其中禽鸟类的题材居多,但是孔雀作为题材出现在唐代墓室壁画中,是比较少见的。

图1初唐节愍太子墓室壁画孔雀

图2边鲁《孔雀芙蓉图》

图3郎世宁《孔雀开屏图》

初唐时期节愍太子墓室壁画就绘制了一对孔雀。(如图1)这对孔雀皆向墓室人口飞起,又回首眺望。孔雀的首部回转,身形半侧,张开翅膀,好似扑向壁面。另一只东面的孔雀头顶花翎,圆眼闪动,身躯绿色羽毛好似龙鳞整齐。松针似的绿毛和黄毛长于尾部,双足被尾部遮挡,形态十分生动。在皇室的墓室中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如凤凰、仙鹤、孔雀等禽鸟作图案。他们大部分分布于两壁或是墓门天井,好似伴随主任灵魂升天或是永生世界某端。

在早先孔雀并不产于我国内陆地区,但是因其稀少以及富贵华丽的外表,更加具有祥和华贵的寓意,被当时我们华夏民族的统治者深深喜爱。由于国力的强盛,周边出产孔雀的国家纷纷进贡这种珍禽来我们国家,使得当时的宫廷画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孔雀再加以作画。在唐德宗贞元年,新罗国进贡孔雀一对,而画师边鸾更是将一正一背两只孔雀绘于纸上,其下笔轻盈,形象传神舞姿曼妙,羽毛颜色鲜艳华丽绝伦。边鸾所绘制的题材非常丰富,有鹧鸪、牡丹以及桃李等花鸟树木,表现的技法多为重工重彩,精于写生,造型严谨写实,其所创造的“折枝花”更是花鸟画之始祖。

3.2 宋代时期的孔雀形象

花鸟画到了宋代进入了快车道,这个时期的花鸟画飞速发展,由于执政者的重视,画院规模以及体制得到完善发展。据《画继》记载,宋徽宗赵佶安排众画师于荔枝树下画孔雀,而众人却把孔雀升腾的姿势画成先抬右脚,宋徽宗细心观察,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可见,宋代花鸟画在因皇室的左右下,极其重视写生,追求真实细节。

3.3 元代时期的孔雀形象

元代时期的画风普遍追求平淡天真,不求富贵华美,不求形似。而元代花鸟画家边鲁所绘制的《孔雀芙蓉图》(如图2),画面极具空间感,重工重色。画中孔雀是一只绿孔雀,嘴巴、爪子和羽毛都刻画的细致入微。而芙蓉花的娇艳以及枝叶的鲜嫩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造型逼真色彩沉稳艳丽,极其富有黄家富贵的意味。从画中可见边鲁在两宋画院承袭的工笔重彩基础,吸收当时波斯米亚画风的长处,在精确观察和表现力上较北宋画院有其独到之处。

3.4 明代时期的孔雀形象

明代的画法多以学习宋时为主,“成教法、助人伦”的政教需求,“庙堂”风格的花鸟画被逐渐发扬。这类画中多见凤凰、仙鹤、喜鹊、锦鸡以及孔雀等,这类珍禽迎合明代通知者喜爱雍容华贵的审美需求。如吕纪、陈嘉选、殷宏、林良以及朱瑞等画家都画过孔雀题材,除去林良的潇洒写意风格之外,其余画家都延续唐宋流传下来的工笔重彩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这个时期的画家都爱对孔雀极尽重彩渲染,画面极为精美,孔雀用色虽是绿孔雀,却多以蓝色为准,其羽毛的层次和色彩较为夸张失真,加以自己的想象而绘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其画面华贵富丽。

3.5 清代时期的孔雀形象

孔雀来到清朝之后更多象征着的是权力,附上了一层皇家地位的意义。孔雀形象被运用到了官员的服饰之上,孔雀翎更是因其高贵被用于官员的帽子之上,象征不同官职。而清代宫廷画家同样把孔雀表现成雍容华贵,歌颂皇权的形象。

而郎世宁的《孔雀开屏图》(如图3)则绘制了牡丹、玉兰等花卉,还有两只孔雀,其中有一只羽屏展开的蓝孔雀。孔雀的绘制方法是典型的西洋画法,孔雀的颈部细长呈S状,用色以及造型都是西方写实的画法,非常逼真。翅膀则是呈现出蓝孔雀真是的麻花纹路,展开的羽屏则缜密工整,排列整齐,这种细致的描绘让观者叹为观止。

清代著名花鸟画家虞沅、蒋廷锡、邹一桂以及沈铨等人,都极力恢复前人的画法,承袭黄荃以及徐熙的遗风。这批人虽笔墨功底不逊于前辈,却缺少最为重要的创新变革以及野性。从他们创作的孔雀形象就可以推敲出来。(如图4-7)其中沈铨的《玉兰牡丹孔雀图》以及虞沅的《玉兰孔雀图》都是承袭黄荃的样式,极具华贵富丽之感,孔雀用笔和设色都采用了工笔重工的风格,笔法细腻有度更加加重了孔雀羽毛的刻画,翎毛尾翼由细密工整的单线一一撕出,较之前人相比更加细致工整。而蒋廷锡的《孔雀图》则是一对孔雀站立于山间野地,造型沉稳典雅,但却十分生动。“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壬午年长至后二日,仿北宋徐崇嗣本内廷供奉,臣蒋廷锡画。”的题字,可见蒋廷锡对“徐熙野逸”的回溯。而邹一桂的《孔雀牡丹图》则对孔雀的描绘有所变化,头部中的眼睛、面颊以及顶部的斑点都表现的栩栩如生,脖子和翅膀以及肩背部则施以不同墨色以表现其真实,身体上大部分的羽毛则用不同弧度的线条有力勾勒,加之再以赭色渲染,羽毛简洁的画法又不失夸张的依偎,即统一又十分有变化。以上几位的画法和技法都非常纯熟,但是主要还是承袭前人的创作缺少创新的变革,这也预示着宫廷画中的孔雀形象走向末路。

图4虞沅《玉兰孔雀图》

图5沈铨《玉兰孔雀牡丹图》

图6蒋廷锡《孔雀图》

图7邹一桂《孔雀牡丹图》

4 当代陶瓷花鸟画的孔雀形象的探索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提高,陶瓷花鸟画也飞速的发展。陶瓷花鸟画,随着深入生活吸收外来画种的长处,在创新思路和技法上都形成了突破。(如图8-9)陶瓷花鸟画中的孔雀飘逸潇洒、刚健威仪,在孔雀内在的精神上真正塑造出了“野逸”的气质。孔雀背部艳丽厚重,墨色轿厢辉映,造型准确生动。孔雀的面颊精细,串珠背以及青翠相间的翅膀也清晰可见。腿爪则细致刻画,以重墨破之,形态准确。而这两幅陶瓷花鸟画中的孔雀正是隐射了新时代的人们应该积极向上,昂首挺胸的面对生活。图中的孔雀好似漫步林间,给人以劳作后闲庭信步的惬意,而两只孔雀切切私语,好似恋人于花下漫步。两幅画作浓艳热烈的画面象征着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用孔雀的形象代表唯美的情致,让观者潜移默化的带入画作当中,叩开观者的心灵。

图8

图9

图10

结语

本文就孔雀在花鸟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孔雀的形象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从历代花鸟画中的孔雀形象研究中,深入研究历代孔雀画法的造型、构图形式。认为在古人笔下的孔雀存在着雍容华贵的共性,配以不同场景的营造,表现不同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表现。

猜你喜欢
孔雀花鸟画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孔雀
孔雀1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