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19-08-24 15:53李军井亚琼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牧区发展模式青海

李军 井亚琼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涌现出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典型。但与全国其他农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青海未来的农牧区经济发展,除了传统的拉面经济、虫草经济、畜牧业经济外,还需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将为全省其他地方发展农牧区经济提供借鉴,同时,政府在推广这些新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方面应加强政策引导。

[关键词]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概况

青海地处金沙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全省面积72.1萬km2,除西宁、海东两市海拔较低外,全省其他地方的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据统计,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460元,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9169元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拉面经济、虫草经济、农家乐牧家乐带动下,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出务工收入、农业经营收入等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等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

青海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农牧区经济,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当地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政策支持的原因,也有农牧民克服环境劣势、努力奋斗的原因。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5年提出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一号文件”。在政策支持下,全省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拉面经济、虫草经济和畜牧业经济外,又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农牧区经济发展新的模式和典型。他们都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力求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提高当地农牧民收入。如利用交通便利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小高陵村、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特色辣椒产业的红光村、利用当地特点和精准扶贫政策发展旅游的上山庄村、以合作社为引领发展的海西州藜麦产业、以及利用城乡结合部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些模式和典型可以为青海其他地方发展农牧区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及问题

2.1 几种典型经济发展模式

2.1.1 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新建村位于黄河公伯峡水电站下游,属于典型的农牧区结合地带。这两个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发展多种经营,村集体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势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该村硬化道路,建立红军小学,修建红军展览馆,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通过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余元。

一是发展红色旅游。红光村利用红军被军阀羁押时留下的历史遗迹,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对外宣传。同时,发展与之配套的餐饮服务业。红色文化给该村发展带来了很大好处,游客在夏天纷至沓来,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这两个村所在的循化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线辣椒、薄皮核桃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当地村民利用这一契机,开展辣椒、核桃连片种植,与此前种植的玉米、土豆相比,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升。据了解,线辣椒每667m2产量2500多kg,毛收入7000多元/667m2,除去成本每667m2利润3000多元。此外,村民还大力发展牛羊养殖。

2.1.2 利用当地特点和精准扶贫政策发展乡村旅游。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地处脑山,曾经生活贫穷,无人知晓,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但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两委”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指导和支持下,积极谋思路,求发展,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发展乡村旅游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乡村振兴。

一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集体经济。该村曾经集体经济为零,现在通过政府支持、村委自筹、社会募捐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党支部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充分利用本村土地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上山庄村位于西宁市郊区,地理位置较好,适宜于发展休闲经济。村集体将300万元扶贫资金以村集体入股形式投入“千亩花海”景点开发与运营。该景点流转农户土地80余hm2打造,景点设有彩虹滑道、露营等项目,在促进整村脱贫和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旅游景点运营良好,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能获得约300元/667m2的租金,还可以在该景点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村民还可以通过摆设摊点、开办农家乐获得经营性收入。景区建成以来,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之前有了大的提高。

2.1.3 以农业企业、合作社为引领发展的藜麦产业。藜麦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原产于南美洲。藜麦以其营养价值高而闻名。近几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引进、试种、大规模推广种植藜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于传统农作物,藜麦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销售单价高,在土地干旱、贫瘠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一是以农业企业、合作社为引领发展藜麦产业。当地以青海三江沃土公司为龙头,进行藜麦产业开发,包括产品加工和新产品研制。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订单种植。

二是政府加强引导和宣传介绍力度、扶持力度。该州委托青海省农科院编制具有指导性及规范性的《海西州藜麦产业发展规划》,并将该专项规划纳入海西州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中,全州各有关部门进行规划分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加大省内外科研人才聘请力度。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专门对海西州藜麦产业作了报道。

2.1.4 利用城乡结合部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西宁小商品批发市场,又称王家庄小商品市场,位于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王家庄村。20世纪80年代末期,王家庄村只是一个拥有耕地面积8.67hm2的小村庄,全村没有一个实体经济,当时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民们依靠在火车站贩卖小食品,到周边厂矿卖菜、打零工来维持日常生活,年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如今该村厘清发展思路,做足长远规划,依托发展王家庄小商品批发市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仅2018年上半年,王家庄小商品市场交易额就达到6亿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96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万元。

一是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王家庄村紧临西宁火车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流动人口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小。20世纪80年代末,借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春风,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该村选择第三产业中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商业。

二是发展发挥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和村民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小商品批发市场。该市场历经一期、二期和三期的改扩建工程,市场占地4余hm2,经营面积10余万m2,总容纳商户3000余户,吸纳4000余个就业岗位,解决王家庄村富裕劳动力近百人。村党支部聚集体之智,举集体之力,把村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使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特色不够鲜明、村集体经济实力偏弱。由于农牧民在生产经营中有较大的自主性,在村级组织带动能力、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存在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情况,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來,农牧区经济发展特色不能显现出来。在发展生产中,很难达到规模经济,且难以形成完备而顺畅的产业链。

2.2.2 农牧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作为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几个代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先进典型。但是,经济发展了,农牧民的精神面貌还没有大的改观。同一个地方农牧民家庭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2.2.3 政府扶持色彩过于浓厚。在发展农牧区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但是某些地方农牧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政府的扶持政策思想浓厚,存在政府降低支持力度后不能维持后续发展的可能性。

3    促进青海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典型。主要经验和做法是村级组织的带动、找准产业发展思路和寻求政府支持。但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产业支撑、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协调性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农牧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

3.1 加大产业支撑力度

政府加大产业规划和扶持力度,推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达到适度规模经济,引导建立农畜产品、自然资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农业企业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应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

3.2 优化农牧业扶持政策

在发展产业、支持农牧区经济发展、推进精准扶贫方面,政府应进一步扶持引导。在产业初创期,政府应加大对产业尤其是当地有资源优势的产业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在产业发展起来后,应降低扶持力度,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政府减少干预。

3.3 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性

经济发展了,农牧民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风貌、文明意识有些滞后。因此,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新的积极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7(04).

[2] 于善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

[3] 赵慧峰,王春平. 农村政策与法规(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农牧区发展模式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