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龈下刮治术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及对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的影响

2019-08-26 00:41朱玉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根面牙石菌斑

朱玉平

(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口腔科, 陕西 西安, 710201)

研究[1]显示,有80%以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龈出血率高达75%, 牙石率达97%。临床治疗牙周疾病时,需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微生物,以洁治术、根面平整术为核心疗法[2]。患者在基础治疗完成后需再次评估牙周状况,若仍有>5 mm以上牙周袋、探诊出血者,酌情开展二次根面平整术或刮治术[3-4]。有研究[5]指出二次刮治术能减少牙周探诊深度,增加临床附着水平。本研究探讨牙周病患者行二次龈下刮治术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牙周病患者,采用摸球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 年龄30~64岁,平均(48.92±5.61)岁; 牙周探诊深度5~7 mm, 平均(6.21±0.35) mm; 单根前牙28例,单根前磨牙22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 年龄28~65岁,平均(49.01±5.58)岁; 牙周探诊深度5~7 mm, 平均(6.24±0.36) mm; 单根前牙30例,单根前磨牙2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 ① 入组患者均存在牙周疾病; ② 基础治疗1个月检查探诊深度(PD)为5~7 mm, 附着丧失(AL)≥3 mm; ③ 患者依从性较高,能自主沟通交流; ④ 意识清晰、认知正常; ⑤ 可配合口腔卫生宣教; ⑥ 患者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近期接受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治疗; ② 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 ③ 大量吸烟、酗酒者; ④ 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凝血异常、全身感染等全身疾病; ⑤ 患牙检查伴有牙髓疾病; 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治疗期间需清除牙石,以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仔细清洗牙周袋,局部涂抹碘甘油。对照组患者开展牙周翻瓣术,局部浸润麻醉,做内斜切口,准确切除牙周袋内壁上皮组织。感染肉芽组织切除干净后,保留健康组织瓣,准确翻起,根处牙石充分清除,根面平整光滑,反复冲洗根面,牙龈软组织瓣复位、缝合,术区止血、隔湿。取牙周塞治剂涂抹于表面,术后24 h以冰袋冷敷,抗生素处理3 d, 术后1周去除塞治剂。

观察组患者开展二次龈下刮治术,局部浸润麻醉, P5型法国赛特力超声治疗仪、手工刮治器,刮除牙周袋内根面附着牙石、菌斑,清除残留上皮及炎性肉芽组织,清除干净病变牙本质,使牙根面平整,确认根面光洁度,牙周袋反复冲洗。

2组患者术后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153), 500 mg/次, 3次/d, 连续3 d; 甲硝唑(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092), 200 mg/次, 3次/d, 连续3 d; 西帕依固龈液(新疆奇康哈博维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5020012), 10 mL/次,含漱, 3次/d, 连续2周。术后常规卫生宣教,准确刷牙,使用间隙刷、牙线。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后3、6个月于口腔科复查。① PD: 使用探针探查牙周,每牙记录颊侧近中、远中、中央以及舌侧近中、远中、中央6个位点,计算龈缘至袋底深度。② AL: 每牙记录颊侧近中、远中、中央以及舌侧近中、远中、中央6个位点,计算釉牙骨质界至袋底距离。③ 龈沟出血指数(SBI): 0分,牙龈健康无出血; 1分,龈乳头、边缘龈无颜色改变、红肿,无探诊出血; 2分,探诊出血,龈乳头、边缘龈伴颜色改变; 3分,探诊出血,龈乳头、边缘龈轻微红肿; 4分,探诊出血,龈乳头、边缘龈明显红肿; 5分,自发出血,龈乳头、边缘龈明显红肿。④ 菌斑指数(PLI): 探针检查,0分,近龈缘区无菌斑; 1分,近龈缘区见薄菌斑,只能借助探针尖侧面刮出菌斑; 2分,近龈缘与牙邻面见中等数量菌斑; 3分,视诊联合探针探查菌斑,气枪吹干牙面后,视诊见菌斑,近龈缘区、邻近牙面有大量菌斑。⑤ 牙槽骨吸收: X线检查牙槽骨吸收度: 牙齿松动度下降,牙槽嵴顶形成硬骨板,骨小梁清楚,无吸收。⑥ 牙龈退缩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PD、AL、SBI、PLI 比较

2组术前PD、AL、SBI、PLI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3、6个月, 2组PD、AL、SBI、PLI指标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 2组术后3、6个月PD、AL、SBI、PLI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2。

2.2 2组牙槽骨吸收率及牙龈退缩率比较

观察组牙槽骨吸收率90.0%(45/50), 对照组牙槽骨吸收率84.0%(42/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552)。观察组牙龈退缩率6.0%(3/50), 对照组牙龈退缩率22.0%(1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0,P=0.044)。

表1 2组手术前后PD、AL指标水平比较 mm

PD: 探诊深度; AL: 附着丧失。与术前比较,*P<0.05。

表2 2组手术前后PLI、SBI指标水平比较 分

SBI: 龈沟出血指数; PLI: 菌斑指数。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牙周病多会侵犯口腔内数牙,牙龈呈不同程度炎症表现,形成病理性牙周袋,临床检查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及牙齿松动移位[6-7]。临床治疗牙周病时,需先彻底清除病因及炎症反应,使软组织恢复,形成骨生理外形,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健康性[8]。在牙周病基础治疗时,需在第1次基础治疗1~3个月后再次评估牙周健康状况,若患者牙周袋深度超过5 mm, 牙周探诊出血,或伴根叉病变,需进行手术治疗[9-10]。牙周翻瓣术是再次治疗牙周病的主要方式,通过将部分袋壁切除后,消除牙周袋深度[11]; 充分暴露牙槽骨,对病变牙槽骨有效修整,并进行再生性处理; 同时增加根面清创入路,直视下清除根面,将感染软硬组织、含有内毒素牙骨质彻底清除干净,对软组织进行有效复位、缝合[12-14]。牙周翻瓣术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消除病理性牙周袋,彻底清除牙石及感染组织[15]。但牙周翻瓣术操作复杂,术中创伤大,故是否需要彻底清除病变牙骨质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二次龈下刮治术的术中无需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依据龈下刮治设计精细的器械,将牙周袋内壁附着的牙石、菌斑以及根面处的病变组织刮除干净,重新形成平整、光滑的根面,以此促使牙周组织附着,预防牙周组织破坏,去除治病因子,积极控制炎症反应[16-17]。本研究中,2组术后3、6个月PD、AL、SBI、PLI指标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 2组术后3、6个月PD、AL、SBI、PLI指标水平以及牙槽骨吸收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18]显示二次龈下刮治术能够减少牙龈退缩情况,可能是牙周翻瓣术术中切除牙周袋壁后,牙龈组织炎症消失,龈缘位置向根方移位,使牙根面暴露,牙龈退缩。考虑到容貌美观,适合采取二次龈下刮治术。

综上所述,对牙周病患者采取二次龈下刮治术治疗,能获得理想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牙龈组织,减低牙龈退缩,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根面牙石菌斑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小牙石,大麻烦
去除牙石有小妙招吗?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老陈醋漱口除牙石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洗牙会让牙齿不牢固?
局部用氟在老年人根面龋预防中的应用进展
老年根面龋诊疗指南(讨论稿)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