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2019-08-26 00:41唐妍妍赵希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王 青, 夏 波, 唐妍妍, 赵希丽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 1. 针灸康复科; 2. 妇产科; 3. 产科, 陕西 安康, 725000)

盆底功能障碍(PFD)是指女性因盆底肌肉受到重压或创伤后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造成损伤,包含盆腔疼痛、压力性尿失禁、性交疼痛等盆底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便秘、尿急、尿频等情况,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子宫脱垂、盆底肌功能衰退等情况,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采取盆底康复训练方式[1-2]。本研究给予盆底康复训练产妇全面护理干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12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 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9.36±3.48)岁; 体质量指数(BMI)为(24.18±1.22) kg/m2。对照组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 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75±3.37)岁; BMI为(24.56±1.28) kg/m2。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 ① 通过B超、膀胱容量、妇科检测明确为盆底功能障碍; ② 足月单胎产妇; ③ 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妇; ④ 产后30 d内行盆腔肌力检测,盆底肌力为Ⅰ级、Ⅱ级。排除标准: ① 合并存在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 ② 无法正常沟通者; ③曾有子宫手术史。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行盆底肌肉训练配合常规护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产妇深呼吸,吸气时开展肛门处肌肉紧缩方式, 3 s/次; 呼气时完全放松全身,坚持训练15~25 min/次, 3次/d, 4周为1个疗程,连续训练3个疗程,视疾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时间。

观察组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配合全面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 肌肉群收缩功能训练: 完全放松腹肌和大腿肌肉,对盆底肌进行收缩训练,快缩收缩连续3次,每次保持3 s, 放松6 s后反复进行收缩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15~25 min/次; 3次/d。② 收腹提肛训练: 引导产妇双腿屈曲,深吸一口气后紧缩肛门5 s, 呼气时完全放松5 s, 反复完成上述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15~25 min/次, 3次/d。训练过程中引导产妇注意强度,肌肉收缩训练时尽可能让其最大程度产生张力; 注重观察产妇肌肉收缩能坚持的时间长短。③ 护理人员在训练开展前给产妇讲解盆底康复训练相关知识、作用、注意事项等,提高产妇对盆底肌训练的重视程度,引导产妇正确开展训练,根据产妇功能训练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引导产妇完成盆底肌肉训练,训练前排空膀胱,切勿饭后训练,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密切关注产妇训练耐受情况,以产妇感觉盆底肌肉存在跳动感且无痛为宜,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产妇完成生物电刺激,每周2~3次, 15 d为 1个疗程。引导产妇回家后开展盆底肌肉训练, 3次/d, 15 min/次; 教会其在排尿时采取暂停或减缓尿流的方式,通过间断式排尿方式来有效刺激膀胱收缩,缓解产妇尿失禁的情况。产妇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其康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疗效。评判标准: 使用手测盆底肌力办法,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 s为0级; 持续1 s, 重复1次为Ⅰ级; 持续2 s, 重复2次为Ⅱ级; 持续3 s, 重复3次为Ⅲ级; 持续4 s, 重复4次为Ⅳ级; 持续5 s, 重复5次为V级。通过盆底功能训练与护理干预8周后,治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Ⅲ级(或以上); 显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Ⅱ级(或提高2级以上者); 有效为盆底肌力分级达Ⅰ级(或提高1级以上者); 无效为盆底肌力分级并无提高; 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2组产妇1 h漏尿量。1 h漏尿量使用尿垫试验,排空膀胱后使用尿垫, 15 min之内饮用500 mL无钠液体,室内步行20~30 min, 原地跑步1 min, 反复进行坐下、站立动作10次,流水冲洗双手1 min, 开展弯腰拾起地面物件并重复5次,大力咳嗽10次,之后进行尿垫称重计算出漏尿量。本研究采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ICIQ-SF)对尿失禁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尿失禁困扰越严重。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I-QOL)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

评分比较

训练与护理前, 2组产妇1 h 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估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与护理后,观察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产妇1 h漏尿量、ICIQ-SF与I-QOL评分比较

ICIQ-SF: 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 I-QOL: 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产妇分娩时,由于产道收缩用力后导致盆腔内筋膜、肛提肌以及会阴神经等局部组织受损,子宫体与阴道前壁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3-4]。盆底功能障碍主要由子宫手术、妊娠、卵巢功能障碍以及分娩等原因造成,易引起各类并发症,对产妇生活质量造成影响[5]。产后盆底肌功能主要采取盆底肌肌肉收缩训练与电刺激方式,积极改善子宫脱垂、盆底肌力衰退的问题,以提高盆底肌肉功能,改善其功能[6-7]。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观察组产妇1 h漏尿量与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黄丽霞等[8]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究其原因为,经盆底肌肉训练可减轻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减少压力性尿失禁情况,促进产妇身体康复。引导产妇在生物反馈设备辅助下开展生物信息原理的相关训练,拟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引导产妇在不同频率下进行电刺激,使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性的收缩[9]。在康复训练开展前给予产妇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并给予专业指导,训练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帮助产妇准确定位和正确开展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提高产妇治疗积极性,有效改善盆底肌力功能,预后效果良好[10]。

综上所述,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在盆底康复训练过程中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恢复盆底肌功能,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促进身体康复。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