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减少,效率更高

2019-08-26 02:36阿曼达·鲁杰里yeeyan
公务员文萃 2019年7期
关键词:事情工作

阿曼达·鲁杰里 yeeyan

当我从美国华盛顿特区搬到意大利罗马后,与古老的罗马柱和宏伟的教堂相比,有一番景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那就是这里的人总显得“无所事事”。

我经常看到有老妇人从楼上的窗户探出身来,望着下面的行人;或者一家人傍晚在街头散步,不时停下来与朋友寒暄。就连办公室里的状态也与美国截然不同,人们不会坐在办公桌旁匆忙地吃个三明治了事,每到午餐时间,餐馆里聚满了正在享用正餐的上班族。

自从17世纪欧洲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记录自己的游历见闻以来,外人便一直对意大利人的“慵懒”理念抱有偏见。但实际情况是,那些踩着滑板车回家享受一顿从容午餐的人,往往也会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

不过,显然这里的人们还是相信,应该在努力工作和安逸闲适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这种理念令我颇感触动,毕竟,无所事事似乎与提高生产率背道而驰。而无论是通过创意、知识还是工业生产来提高生产力,最终都需要投入时间。

但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塞进越来越多的事情后,很多人会发现,不停地工作非但不利于提高生产率,反而会适得其反。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的作者乔希·戴维斯认为,我们可以把脑力工作想象成俯卧撑。如果你想做1万个俯卧撑,最“高效”的做法是中间不休息一次做完,但我们本能地知道这不可能。如果我们一次只做几个,中间掺杂一些其他的活動,分几星期做完,要达到1万个的目标就变得可行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脑很像肌肉。”戴维斯写道,“如果状态不佳,总是一刻不停地工作,最终我们就只能完成很少的工作。如果状态合适,我们可能就没有多少完成不了的事情。”

“劳”还是“死”

也有很多人往往认为大脑跟肌肉不一样,反倒更像是计算机:机器可以一刻不停地工作。专家认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对,甚至会使我们因为不停地工作而给自己带来伤害。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精力和生产率可以无限延展,那显然是错误的,这只能弄巧成拙。”《闲散的艺术与科学》的作者安德鲁·斯马特说,“如果你让自己不断陷入认知负债中,你的生理机能就会告诉你,‘我需要休息。但如果你仍不断逼迫自己,把这种低水平的应激反应变成长期问题,久而久之,就非常危险。”

一项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会使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提高40%-几乎与吸烟相同(50%)。另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的人中风的风险会大大提高;每天工作11小时的人,抑郁发作的概率几乎是每天工作7~8小时的人的2.5倍。在日本,这甚至引发了令人不安的“过劳死”。

如果你想知道,这是否表示你应该考虑享受一个迟到的假期,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一项针对26岁以上的赫尔辛基商人的研究发现,假期较少的中年高管和商人更短命,他们年老时的健康状况也更糟。

假期也可以带来经济上的回报。一项针对5000名美国全职员工进行的调查发现:全年带薪假期不到10天的人,3年内获得加薪或奖金的概率略高于1/3;而带薪假期超过10天的人,这一概率大约是2/3。

生产力源自何处

人们很容易把效率和生产力关联在一起。但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却有不同观点。“有人会说,虽然闲暇令人愉快,但如果一天24小时只需要工作4个小时,人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填补空闲了。”罗素在1932年写道,“以前并非如此,那时的人有一种无忧无虑玩耍的能力,但现在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对效率的崇拜而被抑制了。现代人认为所有事情都应该考虑其他方面的利益,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尽管如此,全世界最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一批人还是意识到减少工作时间的重要性。他们都有很强的职业道德,但同时也很重视休息和娱乐。

“一次性把事情做完。”艺术家兼作家亨利·米勒在他的《11条写作戒律》中写道,“在预定的时间停止!保持人性,多见见人,多出去转转,如果喜欢就喝两杯。”

就连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这种勤奋的楷模,都会抽出大量空闲时间放松自己。他每天都花两小时吃午餐,晚上也会自由活动,而且会保证整晚的睡眠。他并没有像打印机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而是把“大量时间”用在业余爱好和社交活动上。“事实上,那些工作之外的兴趣,使他得以通过很多有趣的东西为人所知,例如发明了富兰克林火炉和避雷针。”戴维斯写道。

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平均工作时长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美国员工平均每周工作38.6小时,比挪威高出4.6小时。但从GDP来看,挪威员工平均每小时贡献78.70美元,美国只有69.60美元。

工作时间减少,效率更高

我们之所以每天工作8小时,是因为企业发现,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反而能够出乎意料地提高生产率。

在工业革命期间,每天工作10~16小时是常态。福特是第一家尝试8小时工作制的公司,结果发现,不仅员工的生产率得以提升,在两年时间内,公司的利润率也翻了一番。

如果8小时工作制好于10小时工作制,那么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是否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有可能。研究发现,对于年过40岁的人来说,每周工作25小时或许对认知能力最为有利。瑞典最近在尝试6小时工作制,结果发现,员工的健康状况和生产率都得以提升。

人们在工作日期间的行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一项针对英国近2000名全职办公室员工进行的调查发现,人们在8小时工作中,只有2小时53分能够创造价值。其余时间都用来查看社交媒体、阅读新闻、跟同事闲聊、吃东西,甚至寻找新工作。

当我们把自己推向能力极限时,集中精力的时间甚至会更短。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松等研究人员发现,当从事“刻意训练”这种对真正掌握某种技巧十分必要的活动时,我们所需要的休息时间会超出自己的想象。多数人只能坚持1小时,中间不休息,而顶尖音乐人、作家和运动员每天持续创作或训练的时间也从不超过5小时。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在执行一项任务时能够短暂休息,可以帮助参与者保持注意力,并不断保持较好的表现。如果不休息,人们的表现就会变差。

主动休息

有研究人员指出,当我们以为自己什么也不做的时候,用“休息”来描述这时的状态未必是最贴切的。

当你“什么也不做”时,大脑就会激活一片名为“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该区域在巩固记忆和设想未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人们观察他人、自我思考、做出道德判断或者处理他人情绪时,这一区域也会被激活。 换言之,如果这个网络关闭,你可能就很难记住事情、预见结果、展开社交互动、理解自己、遵守道德或者同情他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它帮助你更加深刻地认清形势,了解事情的含义。当你无法了解事情的含义时,你就只能从事当下的活动,你会因为难以适应而在情緒上和认知上表现出多种行为和想法。”美国南加州大学大脑和创造力学院研究员、神经科学家玛丽·海伦·伊莫蒂诺一杨说。

当你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关联起来,或者得出原创想法时,作为创造力来源的“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被点亮。当你恍然大悟的时候,这里也会点亮—一例如,当你像阿基米德一样在浴室里或散步时想出了好点子,那都要感谢自己的生理构造。

最重要之处或许在于,如果你不花时间把注意力转向内部,你就会失去重要的幸福元素。

克服心猿意马

所有尝试过冥想的人都知道,什么都不做其实非常难。有多少人能忍住30秒钟不碰手机?

事实上,这种感觉极不舒服,我们甚至宁肯伤害自己。这并非危言耸听,在11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什么都愿意接受——甚至主动接受电击——只要别让他们什么都不做就行。其实他们被要求坐着不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大约只有6~15分钟。

好消息是,你不必完全不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获益。休息确实很重要,但主动反思、认真思考,收效同样。

事实上,伊莫蒂诺一杨表示,任何需要进行形象化假设或者设想某个场景的事情一例如与朋友讨论问题,或者沉浸在一本好书之中——都可以有所帮助。

“如果你只是浏览漂亮的照片,那就无效。但如果你停下来,让自己在内心设想一个宽泛的故事,来解释照片里的那个人为什么有那种感受,围绕这个故事设想各种情节,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大脑。”她说。

想消除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成年人和孩子不携带任何电子设备一起出门4天时间,他们在执行一项任务时表现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都会提升50%。即便只是一次散步(最好是在户外),也可以大幅提升创造力。

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冥想:对于从未做过冥想的人来说,只需一星期练习一次:而对于有经验的练习者而言,只需一次冥想,便可提升创造力、心情、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他不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的任务也可以有所帮助,例如织毛衣或涂鸦。正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画画是一种慵懒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毫无意义地度过一个早晨。但有的时候,正是在慵懒、做白日梦的过程中,你才能让隐藏的真理浮出水面。”

暂停一下

无论是离开办公桌15分钟,还是整晚不查看邮箱,我们担心的都是自己的控制力,害怕一旦放松一会儿,一切都会瓦解。

诗人、企业家、生活教练珍妮·罗宾森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家公司,一年之后,我们能不能离开一个星期,让别人来接管?多数人都不信任外人,会觉得‘火会熄灭。”她说,“我们能不能相信,余烬的温度很高,我们离开一下,别人只要往上面堆放些木料,火就能着起来?”

对那些感觉应该不停地做事的人来说,这并不容易。但为了多完成一些事情,我们也许必须首先习惯于减少工作时间。

猜你喜欢
事情工作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工作,爽飞了?
把事情写具体
牛人都是这样做事情的
选工作
一级浪漫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