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中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2019-08-26 13:10李苏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危因素异位妊娠

李苏萍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异位妊娠(EP)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并对早期诊疗与防治进行探讨。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接受ART助孕治疗的不孕妇女,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CSI-ET)、冻融胚胎移植(FET)后发生EP的患者119例(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宫内妊娠患者357例为对照组,分析相关指标。结果:共行ART助孕9215个周期,临床妊娠3543周期;其中EP119周期(EP发生率3.4%)。对119个EP周期行不孕因素分析;其中盆腔及输卵管因素90例(75.6%),男方因素13例(10.9%),同时合并宫腔环境不良因素33例(27.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盆腔输卵管炎症与不良宫腔环境是ART后EP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异位妊娠;高危因素

作为妇科最常见且危急的并发症,异位妊娠(EP)可危及生命,常带给女性严重的后果。EP作为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重要并发症,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实施ART的9215个周期,并对其中发生EP的患者119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ART中E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期降低ART中EP的发生率。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行ART助孕患者,共9215个周期。发生EP的患者119例(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宫内妊娠患者357例为对照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孕因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及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及男方因素等。

EP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分析,见表1。

治疗方法:采用常规方案,达标后进行促排卵,B超监测卵泡发育达标后,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卵泡成熟,注射HCG36~38h后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根据男方精液情况行常规IVF或ICSI,胚胎移植及黄体支持治疗按照本中心常规进行。

妊娠确定:胚胎移植术后14d查验血HCG,判定生化妊娠;移植34d后阴道超声检查,判定临床妊娠。判定标准:宫外未见异常回声,诊断宫内妊娠,宫内有孕囊、胎芽及胎心搏动;宫内未见明显孕囊回声,宫外见混合回声,诊断为EP;宫内见孕囊,同时宫外见混合型回声,诊断为宫内外妊娠(HP)。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每年度总临床妊娠率、宫内妊娠率、EP发生率、HP发生率,两组治疗年龄、不孕时间、不孕类型、不孕因素、助孕方式相关的临床妊娠率、宫内妊娠率、EP发生率、HP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RT后EP的发生率:共计进行ART9215个周期,临床妊娠3543个周期,EP119个周期,EP发生率为3.4%(119/3543)。其中输卵管妊娠96个周期,占总EP周期的80.7%,宫内外同时妊娠23周,占总EP周期的19.3%。

助孕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见表2。

各种不孕因素与EP的关系,见表3。

讨论

EP的发生率:EP是ART的一个重要并发症,随着ART的广泛运用,EP日益受到生殖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文献报道,ART术后EP的发生率高达2.1%~9.4%,显著高于自然EP的发生率(1.9%)。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ART后发生EP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表明,ART胚胎移植术、超生理激素环境、输卵管因素及胚胎发育潜能等可能是ART后EP的危险因素。文献报道,具有盆腔输卵管炎症及手术史是ART后EP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1-3]。其中输卵管炎症引起的输卵管梗阻、积水、通而不畅等更易引起EP。

输卵管盆腔炎症:造成高EP发生率,其可能的机理:①输卵管或盆腔的一.些病理变化,如炎症时输卵管上皮细胞损伤、管腔狭窄、纤毛脱落或摆动功能异常;输卵管积液时,分泌炎性因子增加,输卵管管腔增粗,胚胎易滞留在输卵管内种植并着床发育。②输卵管黏膜上皮受到炎症刺激,造成某些与胚胎黏附种植并相关的因子在上皮细胞中表达过度,从而导致胚胎容易种植在输卵管,造成EP。③输卵管炎症、积液,手术治疗后会导致高EP率的发生用,该手术及炎症造成的病理改变将造成输卵管正常蠕动消失,输卵管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是EP的危险因素。

激素环境:研究表明,输卵管功能(包括纤毛活动、蠕动及上皮细胞分泌等)受雌孕激素调节。ART和自然妊娠有区别,在促排卵过程中,高雌孕激素环境会出现在患者体内,从而影响上皮纤毛摆动和输卵管蠕动,导致输卵管运输功能障碍,使胚胎受阻于输卵管,或输卵管内环境紊乱使胚胎无法顺利回到宫腔,导致EPI。另有文献报道,高雌激素环境可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将移植至宫腔的胚胎挤人输卵管6,

操作过程:ART操作过程可能会增加ART后EP风险。辅助孵出、移植液过量和移植部位过深、粗暴操作均可能增加EP的发生率。还有文献表明,高EP发生率可能与移植困难而反复操作、注液速度过快有关。我中心行胚胎移植术均有固定的临床操作流程,患者均在腹部B超辅助下进行胚胎移植,平均移植液体总量约10μL,移植内管末端距离子宫底部约1.0~1.2cm,尽量减少该操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宫腔环境:胚胎在宫腔的成功植入需要2个条件,即正常的胚胎及具有接受能力的子宫内膜。本研究提示,宫腔不良环境可能与高EP发生率有关。宫腔的操作,清宫、诊刮、粘连分离术、息肉摘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均有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腺体增生不良、再生内膜血供的减少、子宫蠕动异常等,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造成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的种植困难,增加EP风险。

综上所述,输卵管盆腔因素仍然是导致EP发生率增高的首要因素,但不良宫腔环境与子宫手术史对EP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应提高对ARTEP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对妇女健康保健的宣教,减少不必要的宫腔内操作(人流术、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积极治疗输卵管盆腔炎症,对于ART前预处理积液或者病变严重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可以减少ART后E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蔡叶萍,李洁.近30年EP发病相关因素的变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13-115.

[2]张素华.EP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12):375-376

[3]杨雅琦,王宜,拓福娟,等.E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8):88-91.

[4]王志敏.EP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3-554.

[5]王国英.EP危险因素最新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2017,11(22):294.

[6]張莹莹,樊琳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输卵管妊娠与宫腔因素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6);847-849.

猜你喜欢
高危因素异位妊娠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
氨甲蝶呤与米非司酮配伍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