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开发区向产城一体化转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08-27 07:24夏宁
商情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产业发展

夏宁

【摘要】我国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历经了30年的演进,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历史问题。本文试图从简要梳理开发区的发展历史与问题入手,阐述开发区向产城融合化发展的外在要求与内在必然,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由产业园区向科學城区转型的实证案例,探析开发区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进一步城市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开发区 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 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

引言: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伴随改革开放而诞生的各类开发区,作为一种空间聚集形态、产业发展载体和组织管理体制,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产业聚集、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早期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90年代末期开始开发区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城市化水平落后、人口聚集效应不理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环境污染等等。在随后20年的发展中,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各地开发区纷纷寻求升级或转型,有些开发区注重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有些着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些则以增加城市功能为重点,将开发区重新规划建设成为集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新城”。本文主要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探讨开发区向产城融合方向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转型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与意义。

一、开发区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瓶颈问题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84年沿14个港口城市设立了第一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之后各类开发区的建立与发展如火如荼,包括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多种类型。截至2015年9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截至2018年2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8家;截至2018年11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8家。开发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2015年,全国146个高新区中有7个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过50%,21个超过30%,42个超过20%。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开发区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两个阶段,虽然这两段时期为开发区的发展和升级奠定了基础设施的物质基础、产业集聚和高级化的产业基础,并搭建了体制机制的制度基础,但对比发达国家以及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我国开发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问题之一也是本文探讨的出发点,即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以往开发区的发展,普遍存在不重视系统规划,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密度低;多以招商引资为重心,缺乏人文环境的营造;重二产轻三产,着重满足生产功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很多开发区建设成为“有业无城”的单纯工业区,虽然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城市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失衡,整个城区乃至城市的形象面貌、宜业宜居度及竞争力受到极大制约,阻碍了开发区和城市一体化的共生发展,导致开发区缺乏内生动力,失去了城区化的活力。

二、产城一体化是开发区突破发展瓶颈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近几年伴随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诞生,我国也迈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道路,国际分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科技、智力等生产要素日渐成为核心主导力量,生产关系、发展空间、人口结构、环境基础等也因之发生变化,需求的主体、层次和水平均需要相应提升。因此,开发区面临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变革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功能单一的开发区将无法满足和适应日益高端化的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开发区的重要责任和新的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我国开发区将逐渐大规模迈进“第三次创业”阶段。

推动单纯产业聚集区向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方式转变是突破“有产无城”和低质供给的重要路径,以构建功能复合、集约紧凑、绿色生态的新型城市化产业城区为根本,同步满足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活等多元需求,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人文、生态、城市、经济的共生共融、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功能多元的城市型开发区一方面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器、加速器、实验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多类型创新平台,以及金融、法律、工商、财务、物流、广告、培训、人力资源等多样化的生产性服务,同时更应注重配备居住、商业、商务、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空间和功能,满足产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增强对中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和集聚能力,从而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由“科技园区”转型“科学城区”的实证案例

1、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园区”向“城区”总体转型

张江高科技园区位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园范围,地处上海市中心城东南部、浦东新区的中心位置。1992年7月开园,历经三次扩区调整,截至2014年园区面积达79.7平方公里。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这一目标战略,2017年7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2018年2月印发了《张江科学城规划实施行动方案》,标志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将走上从“园区”向“城区”转型的道路。

根据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定位,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充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以及科技商务文化等复合创新要素,塑造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已由“园区”思维升华为“造城”理念。

2、转型发展的举措——弥补城市功能、升级城市发展

此次定位调整升级,除全力促进科创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培育顶尖科创能力外,创造多元融合、绿色生态、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营造可持续的城市活力成为打造张江科学城的重要目标。由“园区”向“城区”转型,意味着要充分考虑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生态的要求,将大力提高教育科研、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用地比例,地上地下统筹规划,并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明确具体措施。

一是增强科创办公、科技金融等功能,建设张江科学会馆、人才公寓、未来公园(含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演艺馆)等生活、文化配套项目;二是促进城市更新,营造有魅力的城市文化,如修复老街,保护古镇,改造文化创意地标等;三是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建设滨水绿地和公共绿地;四是进一步打造促进交流的公共空间,鼓励企业、单位打开围墙,将“道路”转型为“街道”,形成积极界面;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六是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供多元、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设基础教育、国际学校、国际医院,设置一批高能级文化设施。

3、转型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从张江科技园区的转型看出,园区式的发展理念、规划和方式已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区域的发展和优化升级不再是产业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张江科高科技园区已经形成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产业发展格局,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聚集效应和发展规模,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大幅增长。然而,随着产业量级的不断扩增、机构企业的持续入驻和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功能、生活配套、公共空间、文化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相对缺失,已经成为区域进一步吸引人才、承载更高需求、支撑更多企业落位和升级发展的主要瓶颈,自然也对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和发展带来阻力。

面临挑战和机遇,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全球视野重新考量园区和城市的关系,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确立了由产业主导向产业-城市双核发展的新理念,在名义和实质上推动产业园区真正转型为新型城区,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区域活力和吸引力,培育城市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加完善、优质的产业环境、城市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无疑会吸纳更多科技、产业、商业、企业、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这又将进一步促进科学城的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带动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形成产业、城市和经济的相互促动和良性循环,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于一系列国内与国际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去产能、调结构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者,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区面临着摆脱落后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供给的转型和提升要求。需要逐渐从以满足“产业和企业需求”为核心转向以满足“高端产业和人的需求”为根本,在区域内实现产、城、人的共同生长与繁荣。

全国成百上千个开发区和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政策体系、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产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将有效助力产业区形成优势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以建设产城一体化的城区、产业社区为出发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完善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适时酌情汇集丰富多元的产业、科技、研发、创新、居住、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交往等资源要素和功能空间,逐步完善的产业与城市功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资本、中高端人才的聚集,从而带动区域的进一步优化提升,促进经济和城市化实现高质量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小龙,郑焕友,殷潔.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从工业园走向新城——以苏州工业园转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19-824.

[2]李明聪.向产业新城转型的开发园区规划解析——以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688-2696.

[3]贾馥冬,杨雪伦.从产业园区到城市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J].城市规划与设计,2016,03(013):52-55.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业园区产业发展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