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数学操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2019-08-27 08:18周桂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数学教学优化

周桂芳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操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学习,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操作时空,使学生的操作更有效,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优化;操作学习;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32-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往往就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抓准操作时机,激发操作需求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准操作时机,激发学生的操作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课始,教师提出问题:“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我们是先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那么,是否也能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1:我认为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1:假如我们将两个相同的梯形进行拼接,就能够产生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的想法真棒!我已经给大家提前准备好了学具,现在请大家按照他的想法完成拼接。(由于学生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所以能够很快借助动手操作,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

师:大家借助动手操作将梯形转化为熟悉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棒!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将梯形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或者长方形,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尝试。

……

上述教学,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不是教师强行要求的,而是在学习时自发产生的需求,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借助有效学具,促进操作理解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操作学习的实质是认知、探究,既能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作,激活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将外部动作有效转化为内部语言,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深化。

例如,教学《7+几》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7个红花片与5个黄花片来探究7+5的算法:(1)将这两种颜色的花片混合放在一起,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2)将红花片逐个地放入黄花片的行列中,在放的同时进行数数,从5开始数起;(3)将黄花片一个个地放入红花片的行列中,从7开始数起;(4)从红花片中取出5个,先与黄花片凑成10个,然后和余下的2个红花片合并,从而得出总数12;(5)从黄花片中取出3個,先与红花片凑成10个,再和余下的2个黄花片合并,从而得出总数12……在学生讨论交流操作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第(1)种方法最烦琐,且容易出现错误,第(4)种和第(5)种方法比较简便快捷,可能出现的错误较少。于是,教师组织全班学生根据第(4)种和第(5)种方法重新操作,探究7+5的算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凑十法”。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培养,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预留操作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新课程要求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思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讲解圆的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若教师直接要求学生测量画好的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就总结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结论,这样的操作学习实际上流于形式,因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并没有得到激发,创新更无从谈起。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切记不要过多参与,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时空,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思辨:“是否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究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如果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那是怎样的关系呢?”这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深入探究。如有的学生小组采用折一折的操作方法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小组借助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方法进行探究,也有的学生小组选择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测量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观察角度、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所以学生获得的结论可能会有偏差,这时教师可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途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操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小组合作,提高操作实效

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健全,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在的环境,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将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学习,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基础上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熟悉各种平面图形,巩固学习过的图形知识。同时,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比比想想”“想想拼拼”“拼拼说说”等环节中,即先让学生认识七巧板,知道一副七巧板由什么图形组成,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来完成图形的拼接,如将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在学生完成图形的拼接后,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要求每个小组都能够拼出一个图案,如有的学生小组拼出了鱼的图案,有的学生小组拼出了羊的图案,有的学生小组拼出了……最后,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是如何拼接的、包含了哪些图形。上述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愿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学习,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操作和思考时空,使学生的操作更有效,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数学教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