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心灵的一瞬

2019-08-27 04:06黄蓓佳
课外语文·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盲童聋哑画布

黄蓓佳

悉尼艺术馆的大厅里漂浮着咖啡的香味,让你感受着艺术之外的日常和悠闲,以及把辉煌的历史和庸常的世俗连接在一起的和谐。我看到大厅一角聚集了奇形怪状的一堆人:一半是四五岁、六七岁的孩子,一半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们盘腿坐在五颜六色的海绵坐垫上,父母们却在肥大的屁股下支一个简易小马扎,坐得别扭而且辛苦。有人干脆放弃了座位,在外圈站着,双手抱臂,或者以手支颐,一样地屏息静气,满脸严肃。在人群中央,是一副用木架支起来的大幅画作,画的是热带丛林的景象:树、草、花、溪流、长颈鹿、斑马、鳄鱼、老虎……单线条勾勒的植物和动物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像是中学生对地理书插图的简单临摹。站在画幅前的中年人却是典型的艺术家派头:秃脑袋、大肚腩、松松垮垮的圆领汗衫和夹克,左手的五指间夹了十数根彩色粉笔,一边眉飞色舞地对听众讲述着什么,一边交替使用指缝间的粉笔,为画布上的花草和斑马、老虎们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稚气十足的画面顷刻间漂亮起来,生动起来:鲜花怒放,绿树成阴,长颈鹿仰脖吞食树叶,斑马在溪边低头喝水,老虎在草丛中警惕地盯住爬上岸来的鳄鱼……艺术家面前的小观众们开始兴奋,有孩子晃晃悠悠地站起来了,也有孩子控制不住地尖叫,手指着画面摇摆身体,或者跺脚。

艺术家模样的人忽然抓起一块湿布,把他刚涂上的彩粉嚓嚓地抹个干净。然后他扬着指缝间的粉笔,弯下腰,笑容可掬地对孩子们说了些什么,眉眼和语气中充满热望和诱惑。我听不懂他的话,凭直觉知道他是在鼓励孩子们走上去为画面重新涂色。于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艺术家一迭声地称赞他:“好!很好!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当那个小男孩胖胖的母亲一步跨过去,小心挽起儿子的手,把他带到画幅面前时,我震惊地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是个看不见世界的盲童,他甚至不能独立走过座位到画布间的短短距离。

艺术家问他:想给什么涂上颜色?盲童回答:花。艺术家递给他一支红色的粉笔。盲童摇头,不接,他要自己挑选颜色。他的小手在艺术家手心中的一大堆粉笔中摸索,小心地选择,甚至一支支拿起来放在鼻子下面闻它们的味道。最后他严肃地选中了其中一支,是黑色的。他居然挑了一支黑色的!他在艺术家的帮助下,给画上的花朵涂上了黑色。他被母亲引领着走回座位时,满脸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额头和鼻尖都闪耀着晶亮晶亮的光。所有他的观众——艺术家、孩子们、家长们、围观的人们,无一例外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举手的是一个智障女孩:双眼分得很开,嘴巴微微地张开着,走路的步态摇摇晃晃。她选择了长颈鹿。她一笔一笔认认真真为长颈鹿涂上了鲜亮的绿色。也许绿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颜色给了她最喜欢的动物,多么开心!她放下粉笔,自己先为自己拍手,笑得口水都淌出來了。

那个聋哑孩子是比较聪明的一个,看他的眼睛就能明白他是有想法的小人儿。他走到画架前,用手语跟艺术家进行了一番沟通,然后他选择褐色和浅黄色的笔为斑马穿上花衣。斑马的花纹应该是黑白两色吧?奇怪,它穿上聋哑孩子为它设计的黄色时装,居然也很漂亮啊,而且神气得像活了一样,像要走下画布用舌头温顺地舔那孩子的手……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孩子走上去,给画上的动物们涂抹着奇怪的颜色:红红,黄黄,蓝蓝。所有漂亮的颜色都是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是他们认为应该这样的。所有的颜色又都被那个有权威的艺术家所肯定,所鼓励,所赞许。漫长的时间里,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奇特的一幕,一直到目光模糊,鼻腔酸热。离开他们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恍恍惚惚想到了许多个名词:福利、慈善、教育、素质、义务……最终盘踞不散的只有一个字:爱。

(选自《扬子晚报》)

【赏析】

读罢全文,你一定对三个残疾孩子的创意赞叹不已,但是,你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一点,未免肤浅了一些。难道你不为盲童选择黑色为花涂色而疑惑不解吗?智障女孩为长颈鹿涂了绿色意味着什么?斑马穿上聋哑孩子的黄色时装为什么栩栩如生?这一切的一切才是值得你探究的问题!作者把孩子们的举措归结为“爱”,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马松茂)

猜你喜欢
盲童聋哑画布
天使“翻译官”和她的聋哑爸妈
商业模式画布
为什么要在画布上割一刀?
让鲜花在画布上盛开
两个好朋友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