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绿色思潮对践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2019-08-27 03:41徐祥珉郑雯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徐祥珉 郑雯霜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以“自然”为中心的“深绿”思想和以“人类”为中心的“浅绿”思想进行了批判,澄清其前提,划定其共同的服务界限。对西方绿色思潮的反思,为我国新时代践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思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伴随全球性地贸易、人文交流、资源开发,世界在建设进程中呈现出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国面临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建设进程中如何构建生态文明这一重大问题。新时代如何超脱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思想,以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新时代的时代任务。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批判,亦即进入到西方绿色思潮的视阈中,澄清西方绿色思潮的前提,划定其逻辑界限,对我国践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绿色思潮

就西方绿色思潮的发展中心为依据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两种生态思想。其一,以“自然”为中心的“深绿”思想,其二,以“人类”为中心的“浅绿”思想。“深绿”思想深受“自然极限论”感染,“自然极限论”强调生态环境是有其极限的,自然资源有限而且不可再生,人口数量是受环境因素控制的,亦即强调自然规律对我们生活的支配。“浅绿”思想坚持自然开发应当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借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和资源再利用。不难看出这两种“绿色”思想皆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深绿”思想强调自然有先于人的“自然权力论”,人类的发展应当符合自然规律。“浅绿”思想以人民的发展需要为价值导向,指出人的发展优先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可更好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批判

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如果人不遵循自然法则,肆意掠夺、开发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天人合一”沦为“异己性”,即被人创造的物变成人类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正如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即技术的进步,不是人的解放,而是人的不自由和被统治的关系得到了巩固。因此,海德格尔从不赞颂人类科技的每一次进步,甚至贬低这种“不自由的”进步。但马克思的态度不同于海德格尔,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包含矛盾的,一切肯定的事物必然包含着否定的一面,即异化的扬弃跟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学现今通过它在生产中的运用即工业,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却不得不直接的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人的异化”和“自然界的异化”会导致人自身受到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的奴役,并且人将受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惩罚与报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反对将自然与人类抽象化、孤立化。马克思曾指出:“与人无关的自然界是无”,“深绿”思想将自然神圣化,认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实质,自然有其极限。“深绿”思想是早期人类无法解决自然险境的现行展开,所谓自然有极限,一开始便以设定了一个抽象的自然界,试问一个抽象的自然与我们现实的自然有何关系?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但是马克思还说了历史的展开过程就是自然向人、人向自然的对象性活动的展开,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義,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亦即是说人类史就是自然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以自然为纽带的人与人的对象性活动关系,社会是这个对象性活动的现实载体。如果我们脱离人的发展而纯粹地强调自然法则的规律,试问人类还会有何未来?

“浅绿”思想将自然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指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第一重要的是满足人类发展欲望的需要,但自然产品的工业化带来的巨大价值促使商品社会人类的欲望无限度增加,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化,人类在生活中仅仅看到了自然资源的一般价值,并没看到人属自然的有机统一,正如恩格斯说的:“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自然都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价值关系。

对“深绿”、“浅绿”思想的批判绝不是简单的逻辑批判,“深绿”、“浅绿”两种思想皆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其最终的价值目标都是为资本主义服务。透过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我们批判西方绿色思潮应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同一批判。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应当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全部财产的基础上建成的。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对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践构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在西方国家,世界祛魅之后却由启蒙思想引导的现代化进程走向启蒙思想的反面。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其目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增殖,形成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资本就是形而上学为王的时代,自然科学或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形而上学的怪诞。表面上,人们借以“自然科学之手”控制了自然,实则却是人与自然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异化为物质力量,反过来支配、控制人自己,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异化。最终,毫无疑问,在资本要求的这种生产目的下,人与自然注定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实问题。但就上述已讨论过的马克思生态哲学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所谓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只不过是生态中心论者即“深绿”主义者的臆断。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立足中国发展现状,着眼生态环境的短板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为我国新时代突破工业文明构建生态文明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这一重要论断突破了主客体二元分化,即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成的同时,金山银山向也向绿水青山生成,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肃清传统的人与自然的一般价值关系,理清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保障绿水青山的优先地位是我们将自然资源产业化的优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创新科学技术并运用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来,以改善生态来改善民生, 做到生态与生计兼顾, 是一种改善民生、普惠民生的发展方式。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与启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指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 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超越了西方绿色思潮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界限的全新生态思想。习近平同志的全新生态思想解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如何协同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命运使然等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亦即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出发点,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前提,通过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路径践构起来。

四、结语

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的反思,对我国践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 其理论与实践探索均取得重大成就, 获得国内外瞩目与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生态文明应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运用到现实社会建设中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断、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生态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一位,我们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同一性,建立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使科学技术运用合理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立足于以人本主义的代代平等整体发展精神,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生態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2018(30):6-9.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395.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 杜强,杨永华.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75-181.

作者简介:徐祥珉(1997- ),男,汉族,辽宁盖州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