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019-08-27 03:41毕雪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摘 要: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变革。同样,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也都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需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着力提升学生素质,开创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它的出现及广泛应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面对如此的形势,分析这些挑战并且研究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的概述

(一)新媒体的涵义

新媒体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准确且统一的定义,它的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新媒体一词最早由戈尔德马克提出,他指出:“新媒体是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样态。”

笔者认为,新媒体就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等,跨越时空的限制,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实时传播的载体。

新媒体的特点

(1)虚拟性。虚拟性是新媒体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可以把新媒体看作是数字化的虚拟空间。新媒体本身是基于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产生的,其传播与交流自然也就不同于现实的社会行为,其传播与交流通常是虚拟化的。这个特征可以让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其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学习、娱乐、交友等等。

(2)开放性。一直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所在地域、文化氛圍等等,这些因素限制了人们进行开放的沟通与交流。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新媒体将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每个人之间实现了自由的交流与交往,打破了之前交往活动的诸多障碍。人们通过新媒体自由地交往、自由地发表言论、自由地获取资源,不再屈从于一些权威。

(3)交互性。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交流的限制。在新媒体中,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可以随时转换且并存的,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是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的,每个人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都享有一定主动权。这种交互的特性使新媒体可以容纳的信息越来越多,也使人们的沟通更加的顺畅与便捷。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更多的人可以自主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人们进行双向的交流,增添了更多的民主气息。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挑战。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信息的容量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信息的使用空间无限扩大化。多种多样的信息蜂拥而至,国内外的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违背的信息也呈现在了大学生的视野当中,比如:享乐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等。大学生们每天都在通过新媒体进行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来了挑战和威胁。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在新媒体下,这些教育内容基本上都面临着一些信息的侵扰问题,因此社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的传播,消解了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信息量爆炸且传播速度惊人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固守之前的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已是必然。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所挑战。传统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教育内容经过教师严格筛选和整理后单向地灌输给大学生,主要的方式有上课、报告和开会等等,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这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枯燥乏味,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疲倦感和厌倦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从新媒体出现,论坛等双向甚至多项交流和学习的方式出现在了高校中,这些教育形式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比,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新颖,自然深受大学生的追捧与喜爱。由此可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需要进行革新,单向的灌输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的新形势。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过多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话语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减弱。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能更大范围地进行表达,更加彰显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他们更加自主地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这就导致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地位下降。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更新及扩大速度日渐增长,致使网络教育的兴起,高校需要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及时调整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二)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1)多元思想的冲突。新媒体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在全世界实现了共享与实时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经过仔细的筛选就进入到了大学生的视野当中,多元的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控制难度。

多元的思想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的多样化。但是,大学生还不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和社会阅历,面对如此多元的思想,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识不确切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动摇。

(2)不良信息的侵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阶段,是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的最佳阶段。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大学生,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在其中,不免有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袭,比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视频和游戏等等。长期面对这些负面的、错误的信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腾飞的中国虎视眈眈,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方针。由于西方较早的对新媒体进行了开发与研究,掌握着最尖端的技术,所以新媒体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瓦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阻碍中国前进的有力武器。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足,对于资本主义缺乏正确的思考与判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从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转移和政治意识淡化等问题,甚至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推崇者,反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这些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使得内容更具时代感。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地更新和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实际与生活,关心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社会的主流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靠文本等传递教学内容,显得有些乏味和枯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将新媒体逐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创新形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期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更加感性直观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学生和老师可以同时获取资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这一新媒体现象,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方说,运用微信、微博等载体,用化名匿名的方式以平等的心态与大学生进行交谈,这样不仅显得亲切,也容易与学生成为朋友,从而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以及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着力提升学生素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新媒体不断融入到大学生的学習与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与形成。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且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能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筑起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防火墙;能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且愿意为之奋斗。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实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事物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到社会中去,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信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增进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淹没在信息资源的汪洋大海里,部分大学生也因此出现了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不断下降,行为偏离道德轨迹的现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必须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即对新媒体负作用的免疫力。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新媒体的信息不光是客观事实,也有许多的虚假信息。部分信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偏离生活,是经过人为的夸大与扭曲的。这就需要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轻信断章取义的信息,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引导,排解困惑,完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鉴别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以将新媒体知识纳入课程教学,通过开展选修课、知识讲座、学术报告等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遵守媒体道德与法律规范。“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素养,微博、微信的转发功能强大,面对数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如果不能辨别真假,去伪存真,很容易成为网络恐慌的推手,因此学生要多看、多思、多问,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思辨能力。”

四、结语

随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无限扩大化。它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突出表现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挑战与对学生价值观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高校主动出击、趋利避害,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4] 姜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

[5] 何代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4).

作者简介:毕雪蒙(1995-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