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乱”字了得?

2019-08-27 04:06崔益林
课外语文·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动心态现实

崔益林

【摘  要】文言文中的许多文言实词都有不同的含义,即便是一个含义大致相同的文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中“乱”字为例,从三个方面对“乱”字进行解读,由此生发开去,解读出“乱”字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内涵。

【关键词】乱;现实;生动;心态

在执教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文言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的含义。这固然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有关,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我觉得还不只是如此,这里我想就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乱”来谈一谈“乱”字背后还应有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乱”有这样一些解释:

1.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2.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3.混淆:乱伦,败常乱俗;4.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似乎所有的解释都是带有贬义的,而事实上,是不是仅仅如此呢?我们来看一看文言文中的这些“乱”字。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

2.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陶弘景《答谢中中书》

6.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7.人影散乱。

—— 欧阳修《醉翁亭记》

8.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二章

9.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相见欢》

10.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以上这些“乱”字,都是出自统编版教材,而且都出现在古诗文中,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乱”并不是都带有贬义的,甚至有些“乱”字就完全没有贬义。

不妨回过头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乱”字,所呈现的不同含义。

一、乱,折射的是一种现实

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这样说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很显然,陶渊明笔下的“乱”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乱”,是真“乱”,并且还是“战乱”。

我们知道战火纷飞的战国已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而后烽烟四起的秦王朝横扫六合的统一战争更是让老百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后短命的秦朝到了秦二世时代,又出现秦末之乱,更是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所以一个“乱”字再现了秦王朝的战争祸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又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说道:“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意思是: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这里的“乱”,即是“战乱”,并且特指“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元气大伤,直接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直至最后灭亡。

再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这样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们知道在这一段叙述中,诸葛亮追述当年自己的想法,声明自己本来的志向只是做一名隐士,而不是当诸侯的幕僚、官员,加上他本就是一个信道的人。所以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大概一生都不会入世。

然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诸葛亮心中的“乱世”,怎么能让诸葛亮坐立而安呢?再说,先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我诸葛亮也该“遂许先帝以驱驰”,否则说不过去啊。

二、乱,表现的是一种生动

我们知道,不同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感情也会不一样。

如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中“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的采莲对象,显然写的是江南的少女了,这里暂且不谈前面两句所写的内容,单单一个“乱”字的出现,足以把这江南的美景、这青春的动感推到了读者的眼前:皓腕罗袖,桂棹兰舟,语笑喧哗,恰似出谷黄莺,歌声阵阵,衣袂飘飘,便如一群活泼的精灵,在这天地之中,在这花间水上,无拘无束地演绎着青春的美好,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采莲女的喜爱之情。如果不是喜欢,你想,作者怎么可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这群女孩子呢?

又如陶弘景在《答谢中中书》中,这样写道:“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意思是“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写景呢?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这篇文章,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我们知道,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时期,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极尽写景之能事,一个“乱”字,将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试想,如果没有这份情感,作者能够将此情此景写得如此生动吗?

再如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看上去好像用了一个贬义词“乱”,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贬义词却道出了作者此时此刻内心的一份悸动。

“乱”不仅形容春日晴暖、花开繁盛、花朵美丽、生机无限、生动活泼的样子,体现出花的颜色缤纷绚丽、草木蓬勃,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正因为“乱花”“迷人”的眼了,说明花的颜色极多,品种也多,香味浓郁,作者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甚至已经开始“迷”糊了,非常形象地从侧面写“乱”是为“迷”字作了铺垫。

三、乱,释放的是一种心态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愁别绪。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绮丽腻滑笔调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最让我们称道的就是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作者用“丝”来比喻“离愁”,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新颖而别致。

曾经的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如今的亡国奴、阶下囚,时过境迁,李煜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所以一个“乱”道出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态,把一个国君的家国情仇、离愁别绪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又如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这样一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作者李白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唐代诗人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为官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的故人李云至此,但是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其时创作了这首送别诗。

此诗开篇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直抒自己内心之“乱”。“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也熔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只一端。可见忧愤之深广和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心绪之乱。

毫无疑问,“乱”是一种境界,乱是灵感和心血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记载,也是由歲月和人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秩序,“乱”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整齐。所以,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人心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乱”是这样,其他的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静下心来,用心揣摩,用心思考,就一定能够把握住作者内心深处的那层意义,也一定能把包括“乱”在内的所有文言词语理清、理顺。

猜你喜欢
生动心态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