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宋词情感意义的语篇分析

2019-08-27 02:12许文涛
关键词:评价理论宋词情感

许文涛

〔摘要〕 情感表达是宋词的关键。评价理论为研究语篇中的情感提供了参考。文章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宋词情感的類型、极性、表达方式、参与者和强度,以及情感语篇分布表现出的层次性特征:微观情感、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提出了情感意义的语篇分析路径:情感的解读始于前景化微观情感成分,在关注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下分析背景化微观情感,最后全面分析语篇的情感波动。然后文章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了例示性的分析,证明了文章分析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宋词;情感;评价理论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4-0016-07

引 言

探讨诗歌情感的相关研究古代已经开始,如诗歌的“诗言志”论、诗歌的“诗言情”论[1](98),唐朝孔颖达提出的诗歌“抒情本体论”,融合了先前的研究成果,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理论推向了成熟[2](150)。国外关于诗歌的研究也把情感置于首要位置[3](15-20)。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宋词是抒情的文学,抒情是宋词的文体特性,宋词作者总是表达某种情感,或普泛化和类型化的“共我”情感、或个体化的“自我”化情感以及喜怒哀乐[4](17)。

目前关于宋词情感的研究主要关注一些常见意象中蕴含的情感,如水、梧桐、落花、扇等。把宋词作为一种文体从局部和整体两个层次专门探讨其情感的研究还不多见。总的来说,关于宋词情感的论述以感性的个人解读为主,多是一种艺术鉴赏,解读模式的可复制性较差,相对缺乏系统的语言学基础,笔者[5](36)此前曾就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了类别划分,但是有些概念缺乏准确性,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态度在评价理论体系中具有支配地位[6](147)[7](15)[8](40),评价理论作为一种适用语言学理论[9],为系统探讨情感意义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基于语言分析的可资参考的研究框架。本文基于评价理论,以宋词这一特殊语类为语料,尝试构建情感意义的语篇分析模式。

一、 评价理论与及其对情感的探讨

评价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关于人际意义的研究成果[6][7][8]),是Marti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探讨了如何运用语言做出评价,主要关注态度的表达,包括三个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分别指称态度的种类、态度的来源和态度的强弱调节。具体来说,态度系统关注感情现象,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分别涉及情绪反应、行为判断和事物评估,情感是态度系统的核心,判断和鉴赏是制度化的情感。情感具体包括意愿性、愉悦性、满意性和安全性四个类型的情感[10](6);判断涉及对他人性格或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包括社会约束和社会评判,其中社会约束从真诚性(是否坦诚)和恰当性(是否妥当)对人的性格或行为做出判断,社会评判从态势性(是否符合规范)、能力性(是否有才干)和可靠性(是否坚强)对人的个性和行为做出判断;鉴赏是指评价主体对事物价值的态度,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态度的表达分为直接(铭刻式)和间接(引发式)两种方式。介入用于确立态度的来源以及围绕相关主张的互动,包括收缩(拒绝或者部分拒绝)和扩张(赞同或者部分赞同)两大类。级差讨论态度的程度问题,包括聚焦(模糊态度表达)和语力(加强或减弱相关态度的表达)。评价意义离散性地分布于语篇中,并呈现一定的韵律[8][10][11][12]。

关于情感范畴,Martin & White[8](46-52)特别指出我们还无法从词汇角度对情感进行分类,但是指出了区分情感时可以考虑的因素: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存在情感的触发物,还是没有任何针对性;是主观意图还是被动反应;感情的强烈程度是高、中、低;情感内容的类别是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还是满意/不满意。情感作为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一个子范畴,也需要考虑表达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语篇分布的特点。

二、 基于评价理论的宋词情感意义分析框架

本节中,我们以情感作为主要关注点,在评价理论框架下,结合宋词实例,从六个方面梳理情感这一范畴。尝试回答宋词表达情感时涉及的几个问题:有哪些类型的情感?情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感以何种方式表达?涉及哪些情感的参与者?情感的强弱程度如何呈现?情感意义呈现哪些语篇分布特征?

(一) 宋词情感意义的构成要素

1. 情感的类型

根据评价理论关于情感的分类,情感包括意愿性、愉悦性、满意性和安全性四类,这些情感类型在宋词中俯拾皆是。如:

(1) 意愿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 愉悦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3) 满意性: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 安全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例(1)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愿望,是意愿性情感;例(2)中的情感者是悲伤难过的,是不开心的,属于愉悦性情感;例(3)中的“无可奈何”表示情感者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是对现实的不满;例(4)中的“恐”表达了情感者的一种担心,属于安全性情感。

2. 情感的极性

态度意义具有极性,情感意义也具备这一特征:是正面的情感、还是负面的情感。如例(1)-(4):例(1)是正面的积极情感,例(2)、(3)、(4)则是负面的消极情感。下面例(5)虽然从判断角度看是正面的积极评价,但是引发的却是负面情感。宋词似乎更胜于抒发负面的情感,当然也不乏积极正面情感的表达。

3. 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评价理论框架下,以显性的方式直接表达评价意义被称为铭刻式。相反,隐性间接表达评价意义的方式被称为引发式。例(1)-(4)均是铭刻式的情感表达,我们称其为铭刻式情感。引发的隐性情感为引发式情感。引发情感意义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一定的判断或者鉴赏可以间接引发一定的情感。如:

(5)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在例(5)中,评价者——隐含作者对历史人物周瑜进行了判断式评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对周公瑾气度的态势性判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对人物军事才略的能力性判断。这些判断引发了隐含作者的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负面满意性情感。例(6)中一系列的鉴赏——乍寒还暖的天气、淡酒、晚来急风和旧时相识的雁引发了凄凉、寂苦、孤独等负面愉悦性情感。

其次,情感意义并非仅由实现评价意义的语词体现,也可以完全隐含在概念意义的表达中,如及物性过程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如例(7)中的行为过程暗含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属负面意愿性情感。

(7)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在宋词中,另外一种通过概念意义表达情感意义的形式是意象,意象形式上表达概念意义,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意义,这种情感意义是随着历史上诗歌作者的不断使用而积淀下来的。如:

(8)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9)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例(8)中的意象——“黄花”满地、无人摘让人联想到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境况,惨淡情景令人心碎。引发的是忧伤的负面愉悦性情感。李清照尤擅长使用意象“黄花”。又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黄花的瘦削骨立让人联想到词人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这种负面愉悦性情感对于人的折磨使作者体损神伤,超过风霜对“黄花”的侵袭。例(9)中,望月思故国,意象明月引发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特有的负面愉悦性情感——伤痛。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象“东流之水”引发了绵绵不断的愁思,属负面愉悦性情感。

4. 情感的参与者

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涉及一定的情感体验者或者情感经历者以及情感激发者。经历情感变化的有意识的参与者称为情感者(Emoter);促使情感者产生一定情感的事物(包括人物、景物)、事件等为情感触发者(Trigger)[8](46)。我们参照彭宣维[10](195)关于文学作品中评价主体的划分,把情感者分为隐含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如:

(10)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11)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分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12) 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岐、轧轧开竹户。(柳永《采莲令》)

例(10)中情绪者是叙述者,这里的叙述者就是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借叙述者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例(11)出自柳永俚词的代表作,采用的是代言体,以思妇的口吻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本词最后一句“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可知此词的情感者是第一次人称“我”,代指思妇。在本句中,铭刻的是作为叙述者的愉悦性情感。例(12)前一句描述的是叙述对象1——“客”的愉悦性情感,采用的是铭刻式方式。后一句描写的是叙述对象2——翠娥的情感,“执手”“送临岐”和“开竹户”观看这一系列动作暗含依依不舍之情,属意愿性情感,采用的是引发式的方式。根据笔者对大量宋词的分析,宋词中情感者通常是叙述者,而且叙述者多数情况下就是诗歌的隐含作者,显然这是因为宋词是一种用于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文体。

情感触发者则多种多样,可以是写景抒情类中的自然景色,咏物寄兴类中的具体外物,如景物,赠别怀人类和情爱相思类中的亲人、友人和爱人,咏史怀古类和壮志难酬类中的历史或者当世人物或事件、风土民俗、人生感悟以及人格境界。这些情感触发者大体可归纳为静态的事物类和动态的事件类。以上这些情感中都存在真实的触发物,受情感者主观意图支配。但是也存在一些情感并不存在真实的触发物,是情感者的主动反应。如例(13):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

在例(13)中,“悲欢”是一种泛化情感,没有明确的情感触发物。无情感触犯物的情况多见于作者或者词作中的叙述者直抒胸臆,亦或作者泛泛而谈一种情感。但是任何情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只不过触发物出现在更大的上下文语境中,甚至储存在作者与读者共享的文化中。

5. 情感的强度

情感存在强弱程度上的差异,简单地说,可区分为高、中、低三种。事实上,情感的强弱程度是一个连续体,即从高到低不是截然地划分为三个范畴的。各种情感的强弱程度需要在某一语篇中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确定各情感相互之间孰强孰弱。情感意义的加强或者减弱或者模糊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主要通过级差资源来体现。如:

(1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5)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16)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例(14)中的叠字作为一种词语复现,增强了相应的情感,尤其是第三组叠词:凄凄、惨惨和戚戚,比单独使用所表达的情感增强了很多。例(15)中情感者正伤心,看到了头顶飞过的“雁”则令其更加伤心,可是这只“雁”居然还是以前见过的,这更加让其伤心,连词“却”标示了“伤心”情感的增强。例(16)中的副词“更兼”通过“细雨”意象增强“梧桐”意象所引发的情感。这些级差资源都起到调节情感强度的作用。

6. 情感的层次性:

评价理论关于评价意义的结构性特征接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意义分布的韵律状结构的观点,即评价意义呈韵律状离散性地分布于语篇之中,通过一切可以实现的评价手段体现[8][10][11][12],这说明了评价成分和评价语篇分布之间的关系。彭宣维[10](225-258)在讨论文学文本中的评价意义时区分了整体主旨和局部主旨。另有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意义时,亦对评价意义做了层次上的划分,如施光[13](52-63)把法律语篇中的态度划分为宏观态度、任务态度和微观态度。

宋词中的情感同样具有层级性。从这个角度看,以上讨论的都是宋词中局部的情感,本文称之为微观情感,往往体现在一个词、词组或者词行,亦或者一个意象。就宋词整体而言,作者表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情感意义,我们称之为宏观情感,可以直接明示,也可以间接隐含,这是宋词隐含作者使用语言的情感资源所赋予的,也是隐含作者赋予宋词的某种情感期待。实现显性微观情感的大量前景化情感成分可以体现宏观情感。换句话讲,这种整体性的情感主旨具体可以体现在局部情感的表达,也可借助一定的事物、寄予一定的人物等间接表达。但是这些成分的情感主旨与隐含作者的潜在宏观情感不能等同视之。微观情感有时与宏观情感的极性不一致。但各个微观情感的累积效应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宏观情感。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引入中观情感的概念,指的是介于微观情感和宏观情感之间,形式上通常体现为几个诗行,或者宋词的上片或者下片。如

(17)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分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这首词整体而言表达了叙述者相思别离之苦的宏观情感,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表达的是“我”百无聊赖的负面满意性和负面愉悦性情感,下片侧重抒发对爱情生活的渴望,属正面意愿性情感。这里上片、下片表达的情感就是中观情感,显然不同于整首词的宏观情感。宏观情感是情感者寓于宋词这一言语交际过程的情感出发点和归宿。宏观情感在宋词语篇中体现为一种整体性,是文本情感几种走向的统摄要素。

(二) 宋词情感意义的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宋词情感意义的分析框架[见图1,其中{表示合取关系(AND relation),[表示析取关系(OR relation)]。

图1表示宏观情感决定中观情感并由后者实现,中观情感决定微观情感并由后者实现,微观情感决定具体情感表达的选择并由后者实现(注:图中双向箭头表示互动关系)。情感成分的选择需要考虑类型、表达方式、极性、强度和参与者几个方面。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宏观情感指一首词作为一个整体表达的情感主旨,中观情感指一个或者几个诗行或者一首词的一个片(也称阙)表达的情感,视具体的措辞级阶不同而不同,体现了宋词整体中几种不同的情感走向。

关于介入和级差在情感意义分析框架中的作用,作者将另文探讨。但整体而言,级差主要用于实现情感意义的强弱程度,而介入实现不同情感意义之间的互动,体现在语篇中不同情感者之间的互动。

三、 基于评价理论的宋词情感意义分析流程

在宋词中,运用情感意义分析框架识解情感意义,还需要明确的分析路径。本文借鉴了评价文体学的分析方法[10],从前景化情感成分和前景化成分背后的多层次情感主旨两个层面入手分析宋词中的表层和底层情感意义。情感意义解读的操作原则包括前景化情感成分随时间走向而次第出现的过程性、同类评价成分随文本过程不断累积而彼此关联的在线性、前两者编织而成的关于文本整体情感意义的层次结构性。

具体来说,分析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前景化情感成分的识别和解读,是基于情感意义分析框架在词汇语法层上的微观情感分析。第二,以前景化情感成分为依据确立文本背后的多层情感主旨,以及对话性介入意义等对情感意义的话语组织。这里自下而上的分析需要结合原诗歌语境(包括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自上而下地分析整体性的情感主旨: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第三,整体情感主旨关照下的隐性情感成分的识别和解读。这是自上而下进一步明晰引发式微观情感及其词汇语法体现。第四,情感意义的波动平衡分析,包括随文本过程分布的情感成分链、以不同情感意义为立足点随文本过程次第生成的情感范畴链,这是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情感意义,把握文本情感因素的整体性分布规律。这四个方面不是絕对的前后顺序关系,第一和第二存在先后关系,但是第三可以与第一同步进行,也可以在第二之后进行,尤其是当前景化成分不足以确立语篇的整体情感主旨时。第四需要在前三个方面完成之后进行。四个步骤涉及的宏观情感、中观情感、微观情感和具体情感成分四个层次的描述、解读和评估处于动态的互动关系之中。

这个分析路径从前台走向背景、从局部扩展到整体、从表层深入到底层,从显性成分延伸到隐性成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充分保证了情感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为了进一步明示分析流程,我们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见图2)。

四、 基于情感分析模式的宋词

《秋词·声声慢》情感分析

本节选择李清照的《秋词·声声慢》[14](681) (以标点符号为界为各部分标上序号,便于行文引用),运用情感意义分析框架和分析路径,例示性地检验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见下表1。

具体如下:第一,前景化情感成分——显性微观情感:《声声慢》中的前景化情感成分依次为“3凄凄惨惨戚戚”、“9伤心”、“14独自”和“20 愁”,这四个情感成分的情感者均是叙述者,他/她在诉说着自己的愁情,显然是都铭刻了隐含作者的情感;“3凄凄惨惨戚戚”、“9伤心”、和“20 愁”均表达了叙述者内心的孤独和愁苦,属于负面的愉悦性情感;“14独自”表明叙述者形单影只,没有他人的陪伴,属于负面的安全性情感。从情感的触发者来说, “9伤心”和“14独自”的触发者在词中均未明确交代,属于叙述者的被动反应,而对于“3凄凄惨惨戚戚”和“20 愁”,上下文的事件和事物(包括环境)都一定程度触发了叙述者的情感,如叙述者感觉“凄凄惨惨戚戚”部分是因为“寻寻觅觅”无果和“冷冷清清”的周遭氛围,“愁”的触发者是“这次第”,指代前面的一系列事物和自己所处的状态。从强度来说,词中表达的是叙述者较高的情感,这可从一些级差成分看出,如3中的叠字,9中的“正”,20中的反义疑问句中的介入资源和“了得”。

第二,背景化引发式情感成分——隐性微观情感:我们先解析隐性情感成分,然后再来阐释整体性情感主旨(包括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但事实上,隐性情感的识别需要结合前景化铭刻式情感成分以

及整体性情感主旨提供的语境线索,同时隐性情感成分也进一步充实整体化情感主旨。本词中的隐性情感体现为两类引发式情感成分:鉴赏引发式情感和概念意义(主要是经验意义)引发式情感。

词中的鉴赏引发式情感成分依次是“冷冷清清”的周遭一切、“乍暖还寒”的时节、“三杯两盏淡”酒、“晓来”“急”风、“旧时相识”雁、“满地”“堆积”的黄花、“憔悴损”的黄花及“点点滴滴”的细雨,这些鉴赏性资源从不同方面对相应的事物做出了评价,引发了叙述者不同强弱程度的愉悦性负面情感。与前景化情感成分一致,情感者都是叙述者,触发者就是相应的被鉴赏的事物。

词中引发情感的概念意义主要是一些及物性过程和意象,及物性过程“寻寻觅觅”、“守着窗儿”分别引发了叙述者负面的愉悦性和安全性情感。引发情感的意象包括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和黄昏,这些古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引发了相近的情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总体而言,隐性情感与显性情感基本一致,均是叙述者的情感经历,都是负面的情感,主要是愉悦性情感。不同之处是触发者不同,显性情感通常是作者的被动反应,无明确的触发者,而隐性情感的触发者均比较明确。情感的强弱程度通过级差资源等随文本整体逐渐增强,但是在过程中呈波浪式推动。

第三,整体性情感主旨——中观、宏观情感:就中观情感而言,上片1-7以七组叠字开头,如泣如诉的悲情突兀而至,乍暖还寒的天气、淡酒无法抵御的晚来急风让这种悲戚之情越发痛苦,“凄凄惨惨戚戚”主导这一部分的情感主旨;8-10中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让叙述者的伤心变得愈发凄凉,伤心是主导情感。下片11-13描写庭院中的凄凉之景,14-15表达了叙述者的孤寂,16-18同样是描写凄凉的物象。下片的这三个部分通过“这次第”归于19-20的不解愁结,下片的情感集中于“愁”字。

在中观情感分析的基础上,叙述者感到“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加上孤独,这让他/她倍感愁苦。所见、所闻、所感都紧紧围绕这一宏观情感展开。隐含作者借叙述者之口传达这一整体性情感主旨。这一宏观情感决定了叙述者的行为和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隐性情感成分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宏观情感。

第四,情感意义的波动平衡——情感的动态变化:实现情感意义的语词随时间在文本中次第出现,这种情感情分的过程性体现了微观情感的动态性。隐含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感或通过叙述者、叙述对象等间接表达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本词中情感意义的动态变化体现在几种波动平衡:情感成分类型和极性链、情感表达方式链、情感参与者链及情感强度链。

情感成分类型在愉悦性、满意性和安全性之间波动,但是整体性情感主旨决定的负面的愉悦性情感为主要情感,构成该词的主调。情感表达方式在概念意义引发、鉴赏引发和铭刻三种方式之间变化,其中铭刻式情感起着主线的作用,把其他方式表达的情感意义串联到一起,明确了引发式情感的解读倾向,使隐性微观情感、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的解读不至于偏离。铭刻式情感是平衡。关于情感的参与者,触发者不断变换,因所见、所闻、所感不同而不同,但是叙述者作为情感者却是恒定不变的。情感强度是一个连续体,1、2、3开篇七对叠字所表达的情感强度逐渐加强,接下来的4和5,6和7,8、9和10每一组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感波浪,下片的11、12和13,14和15,16、17和18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感小波浪,这些情感的波动在19和20那里登陆,形成一个巨大的情感海啸,这股情感海啸的力量是从整首词的开头开始积聚,体现了情感意义的累增。在累增过程中,情感的负面的极性是恒定的。

五、 结 语

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情感意义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路径,这一分析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操作平台,整合了评价理论的实践基础,分析路径则借用了评价文体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关于宋词情感的分析为宋词以及其他语篇情感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试论罗伯特·克里利“情感为诗歌的首要尺度”之诗学观[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98-103.

[2] 王秀臣. “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J]. 文学评论, 2014, (2): 141-150.

[3] 黎志敏.诗学建构:形式与意象[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4] 王兆鹏.论宋词的发展[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0, (6): 14-23.

[5] 许文涛.唐宋元诗歌韵律式情感意义的态度系统分析[J]. 外文研究, 2015, (4): 33-40.

[6]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 In Hunston, S. &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42-175.

[7] 王振华.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 外国语, 2001,(6):13-20.

[8]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9] 王振华. 语类、评价:理论及其适用性[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6.

[10] 彭宣维.评价文体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1] Halliday, M. A. K. Modes of meaning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type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their determination by different semantic function [A]. In Allerton, D. J. et al (eds.). Function and Context in Linguistic Analysis: Essays Offered to William Haas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7-79.

[12] 常晨光. 評价意义的韵律性特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107.

[13] 施光.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系统研究[J]. 现代外语, 2016, (1): 52-63.

[14]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C]. 许渊冲,许明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宋词情感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情感
台上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