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下肢强化训练对神内科患者行走功能恢复的临床影响研究

2019-08-29 08:56杨全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下肢满意度

杨全明

(山西吕梁孝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吕梁 032300)

脑卒中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体指的是由于血管性原因而导致产生的一种非外伤性的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进而产生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该病主要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再发率水平高等四大基本特点[1]。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后,仍然会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表现,其中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最大,使广大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都担负着非常沉重的负担[2]。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为研究时段,研究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接受超早期下肢强化训练干预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2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脑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 1~17 h,平均(5.2±0.6)h;缺血性脑卒中 21例,出血性脑卒中15例;患者年龄41~77岁,平均(58.3±6.0)岁;观察组中男性 23例,女性 13例;脑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 1~15 h,平均(5.1±0.5)h;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13例;患者年龄40~74岁,平均(58.2±6.3)岁。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内科脑卒中护理,在患者脑卒中发病之后的72 h,开始对其实施系统的床旁康复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定时为患者翻身,适当的拍背,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活动,使瘫痪肢体的关节保持功能位,并在需要的时候,合理选择实施低、中频脉冲电疗等物理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超早期下肢强化训练干预,在脑卒中疾病发生后的24~48 h之间,开始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在康复师的具体指导下,有意识地加强患者下肢主动活动能力的训练,大多数情况下建议选用卧床功率自行车,加强患者下肢的活动能力,同时在早期阶段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坐和站立等动作的练习,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 min左右,2次/d;其中下肢床旁功率自行车训练的持续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按照患者肢体功能的实际情况,对阻力水平进行设置,剩余10 min左右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坐位和站立等动作的训练,每个星期至少要进行为期5 d的训练,持续进行两个星期左右可以出院;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血压水平下降、黑朦等不适感或症状出现,要及时向临床主管医师进行汇报,并对导致不适合感出现的原因进行判断,训练者要暂时停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1)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运动功能评分、FBS平衡功能评分、改良MBI指数水平的改善幅度;(2)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3)对神经内科护理满意度;(4)住院治疗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FMA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主要包括17个小项目,每个项目设置0~2分,最高得分为34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表现越理想[3]。

FBS平衡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7个小项目,每个项目设置0~2分,最高分为分14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平衡能力表现越理想[4]。

改良MBI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主要从洗漱、移动、步行等10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理想,60分以上表现生活能够自理,40~60分表示生活需要他人协助;20~40分说明生活大多数情况下要靠他人照顾;20分以下说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5]。

满意度:在脑卒中神经内科治疗计划实施完毕后,采用满分为100分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对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80分且≥60 分,满意:≥80 分[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运动功能评分、FBS平衡功能评分、改良MBI指数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FMA运动功能评分、FBS平衡功能评分、改良MBI指数水平分别为(12.51±2.45)分,(4.69±1.07)分、(50.33±4.75)分,均高于治疗后 1 个月的(17.38±2.04)分、(7.21±0.86)分、(58.84±5.71)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FMA运动功能评分、FBS平衡功能评分、改良MBI指数水平分别为(12.98±2.04)分,(4.80±0.83)分、(51.09±4.87)分,均高于治疗后一个月的(23.16±2.41)分、(10.25±1.73)分、(64.83±5.32)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述数据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仅有1例,对照组6例,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和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神经内科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体研究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n(%)]

2.4 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总时间分别为(19.34±2.41)d和(12.06±1.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行走功能通常情况下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对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项因素,如何能够使患者的行走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7]。脑卒中患者在超早期阶段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选择床旁功率自行车联合坐立位训练的方式实施肢强化功能训练干预,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复进行具有一定重复性的强化运动,使分离运动的训练量得到显著性的增加,从而使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对患者神经功能的迅速重塑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该项训练模式的实施,还能够通过双下肢同时进行交替性的协调闭链运动,及下肢离心性收缩训练,使下肢的肌力水平和耐力均得到显著性的提升;使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在短时间内变得更加理想,可以对治疗后步行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充分避免过早进行下床步行训练,导致异常模式形成,防止由于频繁下床进行活动,对患者脑组织灌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8]。通过该次研究,可以充分说明,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接受超早期下肢强化训练干预,可以大幅度改善行走和运动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使患者对神经内科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下肢满意度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