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

2019-08-29 08:56乔正堂蓝海心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二聚体脊柱下肢

乔正堂,蓝海心

(五莲县人民医院,山东日照 262300)

脊柱手术是临床上针对脊柱病变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躯体活动受限,需长时间卧床,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往往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延迟,不利于其脊柱功能恢复,故临床需对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予以积极防治[1]。明确脊柱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是其防治关键,有研究指出,C反应蛋白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增高,可能参与到其发病机制中[2],该研究为探讨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针对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20例脊柱手术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60例脊柱手术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行手术治疗且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例脊柱手术患者与同期行手术治疗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有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0~73 岁,平均年龄(51.53±14.48)岁;对照组有男 34例、女26例,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 (51.80±14.37)岁。一般资料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嘱咐两组患者在检查前1 d晚上20∶00后禁食,于检查当天清晨患者空腹状态时,采集其肘静脉血液5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10 cm的离心半径持续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浆和血清,保存于零下80℃冰箱中备用。

取血浆,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检测设备为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检测方法为胶体金法,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1.89~5.94 g/L,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 0~1.5 mg/L。

取血清,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按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正常参考值为0.8~8.0 mg/L。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描述为[n(%)],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描述为(±s),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组别血浆纤维蛋白原(g/L)D-二聚体(m g/L)血清C反应蛋白(m g/L)对照组(n=6 0)观察组(n=2 0)t值P值4.0 7±1.3 5 6.6 0±2.1 7 6.1 6 6 0.0 0 0 0.9 4±0.3 2 3.0 9±1.1 6 1 3.0 8 1 0.0 0 0 4.7 3±1.3 5 9.8 6±3.2 7 9.9 5 5 0.0 0 0

2.2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0.00%,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n(%)]

2.3 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呈正相关(r=0.897、0.865、0.803,P=0.001、0.001、0.003)。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栓塞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静脉血管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3]。脊柱手术患者由于其脊柱活动受限,往往需要保持绝对卧床,其肢体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运不够顺畅,久之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导致患者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因栓子脱落而引发肺栓塞,威胁到脊柱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故临床主张对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予以积极防治。

明确脊柱手术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临床上认为静脉血栓的形成于静脉血流速度减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针对这一观点,临床上多采用凝血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予以预测。常用凝血指标有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合成于肝脏的糖蛋白,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脱去多肽A、多肽B,形成纤维蛋白原 I受体和纤维蛋白原 II受体,在α因子作用下于血管壁交联,经活化纤溶酶裂解,产生D-二聚体,而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单体经纤溶酶裂解后的产物,属于纤溶标记物,一旦机体内凝血与抗凝失衡,往往会导致D-二聚体表达水平增高[4]。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其浆纤维蛋白原阳性率、D-二聚体阳性率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经相关性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呈正相关,证实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联。

有研究报道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5]。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临床上常用的炎症反应标记物,其可对机体内炎症反应予以灵敏反映,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后,C反应蛋白的表达会出现增高。为探讨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该研究针对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相关性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呈正相关,说明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处于高表达水平,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这主要是因为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反映了机体内发生炎症反应,而一旦机体内发生炎症反应,往往会对机体内补体予以激活,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使过氧化物酶大量释放,产生氧化效应,损伤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损伤后会释放大量组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浆渗出增多,致使血液形成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缓,在血管壁受损、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减缓的作用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高[6]。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增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中。

猜你喜欢
二聚体脊柱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