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脂影响观察

2019-08-29 08:56朱玉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肝素钠血常规患病率

朱玉莲

(日照市莒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500)

临床医学研究中发现,产妇剖宫产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有:血液淤滞、血管内皮出现损伤等[1],产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群体,且在围术期发生该疾病的概率为0.52‰,致死率0.02‰,产妇在剖宫产术后血液容量降低,加剧高凝状态,提升该疾病的患病风险[2]。临床上研究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显得非常重要,今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74例高风险剖宫产术患者,分析低分子肝素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妇产科收治具有高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22~38 岁,平均年龄(32.12±2.15)年;体重 48~63kg,平均体重(54.65±3.11)kg。 其中,有 13例子痫前期,11例前置胎盘,7例胎盘早剥,6例羊水过少。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 22~37 岁,平均年龄(31.22±2.25)年;体重 48~62kg,平均体重(54.33±3.51)kg。 其中,有 14 例子痫前期,10例前置胎盘,8例胎盘早剥,5例羊水过少。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该次调查,签订知情同意书;(2)在该院妇产科生产。 排除标准:(1)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2)使用影响血凝的治疗药物;(3)精神疾病患者和表达能力障碍患者;(4)对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过敏的患者。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发病后予以治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后采用链激酶溶栓(国药准字S20020096)治疗,治疗时间为7 d。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后24 h后予以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6 3910)预防性治疗[3],予以患者皮下注射5 000 IU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为3 d。发病后采用链激酶溶栓(国药准字S20020096)治疗,治疗时间为7 d[4]。

1.3 诊断标准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剖宫产术后出现冷热感、肿痛、水肿、肤色淤紫),临床诊断Homan,s征阳性,Lowenbergs试验阳性,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深静脉造影检查。

1.4 统计方法

2组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2组的患病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患者的血脂指标采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的患病率

观察组37例疑似高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患下肢静脉血栓1例,患病率为2.70%;对照组患下肢静脉血栓6例,患病率16.22%。2组患病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4 6,P=0.047 0<0.05)。

2.2 对比2组治疗后血常规检查结果

观察组血常规检查结果,Fib、HCT、TC、TG、D 一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对比2组血常规检查结果(±s)

表1 对比2组血常规检查结果(±s)

组别F i b(g/L)H C T(L/L)T C(m m o l/L)T G(m m o l/L)D一二聚体(m g/L)观察组(n=3 7)对照组(n=3 7)t值P值3.9 5±0.4 6 4.4 1±0.6 8 3.4 0 8 2 0.0 0 1 1 0.3 1±0.0 3 0.3 4±0.0 3 4.3 0 1 2 0.0 0 0 1 4.3 1±0.6 1 4.8 8±0.9 1 3.1 6 4 8 0.0 0 2 3 1.7 1±0.6 0 2.0 0±0.6 1 2.0 6 1 6 0.0 4 2 9 1.6 0±0.8 2 1.9 9±0.8 2 2.0 4 5 7 0.0 4 4 4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于下肢的血管疾病,是指下肢深静脉中静脉血液的凝结。由于血管壁异常,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和深静脉血液凝固异常等原因,在术后、产后、骨折和长期卧床患者中很常见[5]。在急性期可能导致白色肿胀,股骨瘀伤,休克,肺栓塞等。慢性期可引起下肢静脉阻塞综合征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6]。该疾病可导致患者下肢体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瘀血性溃疡等。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液粘度增加。在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由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肢血管扩张和下肢活动受限。小腿肌肉静脉血液回流受到抑制,是导致下肢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重要因素。患者因伤口疼痛、运动受限、长期卧床休息,血流缓慢到下肢深静脉;此外,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反应性的变化,血小板的数量和粘度增加,导致高凝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若发生并发症如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预防与早期诊治至关重要。早期应用溶栓治疗将取得更好的效果。预防是关键:其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高危组患者适当缩小手术范围。其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剖宫产术后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7]。其三,术后,注意予以患者功能指导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术后指导患者尽快下床,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其四,术后回到病房后,鼓励患者做更深呼吸运动,增加静脉回流。其五,术后注意观察下肢的感觉和颜色,如疼痛、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并予以早期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钠具有抗Xa因子活性,其药效学研究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钠对患者内外血栓形成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低分子量肝素钠对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几乎没有影响。当发生抗血栓形成作用时,患者出血的可能性很小。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可快速患者完全吸收,血药浓度峰值时间为3 h、半衰期约为3.5 h,皮下注射时生物利用度接近100%。低分子量肝素钠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并在尿液中排泄。在产妇哺乳期间无禁忌,因此剖宫产术后24 h使用可以安全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从而患者提高下肢静脉血栓的治愈率,改善产妇的血常规指标。

根据该文的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患病率和血常规(Fib、HCT、TC、TG、D 一二聚体)对比,观察组患者优势显著,说明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肝素钠血常规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术后不同风险分级DVT患者中的应用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比较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探讨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